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长会家长发言稿大全

2022-08-25 来源:步旅网

  尊敬的朋友、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家长,是个教育从业人员。很荣幸今天能够在此发言,也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各位朋友交流。首先非常感谢班主任夏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让我与大家一起探讨教育的话题!感谢学校领导、老师们对孩子们的培养,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渗透着振宁人辛勤的汗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家长们对老师们道一声:“谢谢您们,您们辛苦了!”

  记得前些天接到夏老师的通知说让我在家长会上谈谈育儿经验,这消息让我既高兴,又感到惶恐。因为在座的各位家长比我做得更好、更优秀,说句掏心窝的话,作为一个父亲,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由于工作上的杂务颇多,自认为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还不够上心,缺乏成长性思维,也一直在不断摸索、学习中。所以下面我就“缘分、习惯、配合、陪伴、观念”五个关键词作简单分享,讲的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01

  缘分

  据说,在大千世界里,人与人相遇的概率是五千分之一,人与人相知的概率是两亿分之一。可见相遇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相知是何其之幸事!

  因为孩子,因为缘分,我们相遇在振宁--本县唯一的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振宁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阳光九年,幸福一生”的教育理想,遵循“博学、尚礼、求知、创新” 的校训,弘扬“乐学、精思、践行”的学风,以“关注每一个细节,欣赏每一个学生”为教育情怀,实施“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管理方针,切实打造振宁品牌。

  所以说有一所这么好的学校,我们的孩子在这里读书,作为家长,我们怎能不庆幸呢?由衷地感谢校领导的新教育理念,感谢夏老师、洪老师及其他任课老师的创造性工作。(顺鸣谢李校长、李主任、王主任、陈主任、贾老师、徐老师、吴老师、刘老师等名师)

  孩子参加的活动我记不全了,但其中印象较深的是:新桐文学社及《新桐》校刊、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独具特色的鼓号队和啦啦操队、田径队、舞蹈队、书法、绘画、读书等兴趣小组、校园文化艺术节、研学旅行……从以上我不全面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振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关心是全方面的,是符合现代最新的教育理念的。

  02

  习惯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所以,我们家长要善于在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上下功夫。

  比如现在这个阶段,就要引导孩子逐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要把作业写完、不拖拉;在老师的建议和家长的陪伴下逐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在家长的引导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待人友善等。

  03

  配合

  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孩子的进步就越突显。

  有哪位家长和老师不希望孩子有理想的成绩和优异的表现?

  倘若孩子在学校遇到挫折或成绩不够理想时,我们家长听了心里十分着急,但是,光着急也没用,重要的是要积极和老师配合、沟通,多一些理解、从容、等待,家校携手,科学合理地“对症下药”才是明智之举。因为: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04

  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但研究显示,家长陪伴孩子的质量比陪伴的时间长短更重要。

  所以我们不妨尝试多与孩子互动。比如一起写日记,一起做家务,一起留存美好时光的照片,聊聊课外读物里的情节......事实证明,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精神上的陪伴,而不是身体上的陪着。

  孩子多么希望父母在恰当的时机能见证自己最开心的时刻!

  05

  观念

  现在有很多人有这样的错误观念:时遇不顺,总把责任推给他人,我没有错!

  比如有一外国人是这样解释部分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一阳光明媚的上午,一对中国夫妻带着他们的心肝宝贝去逛公园,小朋友兴高采烈到处嬉戏、奔跑,突然,这小朋友摔跤了并大哭,此刻,这对中国夫妻狂奔小朋友摔跤处,抱起心肝宝贝整理衣服,拍拍灰尘,然后这对中国夫妻四只脚四条腿狠狠跺脚跺地,一边跺一边骂说都是地不好,让宝贝摔跤了,跺了几十下,小朋友才不哭了,躺在妈妈怀里撒娇;一小朋友在姥姥家(或爷爷奶奶家)不小心被桌椅弄疼了大哭,姥姥(或爷爷奶奶)赶紧来敲打桌椅,一边打桌椅一边安慰小朋友,几个来回后小朋友才停止哭泣......就这样小朋友慢慢长大,慢慢养成了“错的永远是别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发生了错误总能找到借口为自己开脱、毫无责任感”的个人主义习惯...

  ...

  很赞同这么一句话:父母的思想观念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优秀来源于父母思想观念的改变。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想为孩子去做的可能有太多太多,但随着时光流逝,其实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可能能做的也很有限,我们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不要将太大的压力“迁怒”给孩子。细想,孩子终归属于他自己,借此机会将纪伯伦的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与各位共勉,祝福我们的孩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