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园安全多方联动机制实施细则

2020-04-12 来源:步旅网
校园安全多方联动机制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校园稳定,加强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和协调配合,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校内发生的安全保卫重要事件(含隐患),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校内安全保卫重要事件(含隐患)工作的综合开展。

第三条 工作原则和目标

按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有序、务实高效”的原则,校内相关二级部门在明确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加强沟通联系和协调配合,在处理跨部门安全保卫重要事件(含隐患)时,加强横向联动,依照部门职责权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工作开展。

第四条 工作机制

确实发挥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领导小组的作用,由其承担校园安全多方联动机制具体实施的领导与指导功能;有关二级部门按照职责和任务分工,主动认领涉及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在校保卫处(部)的组织协调下,开展重要事件(含隐患)的多方联动处置工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保卫处(部)根据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对二级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行协调,对彼此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配、指导和考核。

第五条 信息共享机制

- 1 -

(一)信息共享内容

校园信息共享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校内非法游行、示威、集会、请愿等政治行为事件和校内出现敌对组织信件及张贴有害标语、大小字报等政治信息事件;校内发生他杀、自杀、自残、自虐等严重人身伤害事件;校内发生交通事故、火灾事件等安全生产与国有财产损失事件;校内出现重大失窃、群体性酗酒滋事与打架斗殴等治安事件;校内发生突发性疾病、食物中毒等群体性流行疾病事件;发生地震、特大暴雨等危及师生人身安全与学校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事件。

(二)信息共享方式

经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授权,保卫处(部)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二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集党委宣传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后勤管理处、基本建设处、保卫处(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等多部门数据为一体的校级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供相关二级部门查询。与之有关的重要数据、重大事项、重要政策等,相关二级部门要及时报保卫处(部)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由保卫处(部)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进行整理筛选,及时上报给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反馈给有关二级部门。

第六条 隐患排查与整改机制

(一)隐患排查内容

校园安全隐患主要涉及:一是事关人身财产安全的刑事案件;二是群体性突发事件所导致的民事纠纷;三是个体心理变异带来的行为变异;四是各种设施使用带来的安全事故,

- 2 -

主要为消防安全隐患、交通安全隐患、危险品存放与使用安全隐患、重点区位安保安全隐患、校园政保信息安全隐患等。

(二)隐患整改方式

1.保卫处(部)作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的监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常态检查,并督促涉事部门完成相应整改;

2.有关二级部门按照职责和任务分工,须主动认领涉及本部门的安全隐患排查任务;

3.根据首问负责制原则,涉事部门须严格履行工作流程,在保卫处(部)校园安全整改通知书专人送达到本部门半小时之内,须由主要领导或授权其他人员签字确认,并在规定期限内(时限为15日)履行必须的整改措施;

4、涉事部门对保卫处(部)专人送达的校园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持有异议的,可向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申诉;

5、上述四条条款所产生的所有活动,须留有相应的文字(含图片、视频等)材料记录,进行存档,以备后查。

第七条 联合检查与应急救援机制

(一)联合检查内容

根据学校及上级机关的有关任务要求,定期开展校园安全联合检查。主要包括:各部门、各区位的各项安全保卫制度是否落实到位、人员是否到位尽职、视频监控等设备是否

- 3 -

正常;对食堂管理、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等进行重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确保不发生伤害师生人身安全及国家财产损失事件。

(二)联合检查方式

1.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可由保卫处(部)统一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参加。

2.各二级部门应高度重视校园安全联合检查工作,部门负责人必须参加相应检查工作。

3.联合检查原则上为每季度一次,可与安全督察同步进行。

(三)检查结果反馈

联合检查结束后,由保卫处(部)提交检查报告,报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四)应急救援机制

参照《XX学院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暂行)》相关条款规定执行。

第八条 责任追究机制

为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多方联动机制的长效运行,并依照相关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问责追责。

(一)首问负责制。涉事部门须接受和认领相关任务,并负责该事项的跟踪与督办,

- 4 -

不得有任何推诿;

(二)限时办结制。涉事部门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杜绝久拖不办、办而不结的现象。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