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摘 要: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与程序。控制政策是基本方针和策略,控制程序是具体措施和。要想使审计工作达到审计准则规定的质量水平,就必须实行质量控制。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因素 实行质量控制应先了解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衡量审计工作符合审计标准的程度,包括职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审计结果(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质量控制只有牢牢围绕审计质量各要素进行,才能保证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制定的公道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一、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 1.主观熟悉模糊、意识不强,实际操纵方法单一。主观熟悉上表现在:(1)治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熟悉模糊,以为内部审计就是查、找毛病,内部审计机构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分,忽视了内部审计监视、服务、治理的职能,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2)无竞争对手、思想松懈。由于内部审计的对象决定了审计机构独享审计权,审计机构不用担心竞争对手和业务来源,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更多的关心审计任务的完成、上级领导的态度,对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缺乏热情。(3)企业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使内部审计职员对一些违纪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内部审计职员不愿深进细查;领导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的时效、范围使审计职员不敢违反;众多理由使得审计职员在质量控制上意识不强。(4)对潜伏风险熟悉不足。求数目、抢时间、搞突击,在质量控制上下功夫不够。主要表现在:对审计中出现耗时、耗费的具体项目不愿深查,对不清楚的业务避重就轻,对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不透,处理题目上更多地依靠专业判定或个人偏好。 实际操纵中表现在:一是重视专业胜任能力,对职业道德重视不够。在工作委派上考虑较多
的是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职员及助理职员的独立性及职业道德考虑较少;在培训中注重业务,对职业道德抓得不够。二是对指导、监视、复核不重视:缺乏对审计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视和检查;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度,对所聘用的助理职员事前没进行必要的培训,甚至未编制审计计划以传达审计指导意见;在具体项目审计过程中重操纵,轻督导,往往在出了题目时才予以督查;审计报告阶段对工作底稿未实行多级复核。 2.职员素质有待进步。一些审计职员财会知识不熟练,对新的准则理解不透彻,对新的题目拿不准;对法规不熟悉,对合同理解片面,对相关税收政策吃不准,抓不住;对审计不求甚解等,在审计实践中碰到题目时,存在回避现象,靠现学现用或靠经验审计很多内部审计职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单一,后续教育跟不上,缺乏必要的审计理论。知识结构不公道,有的只把握某一方面的知识,难以发现深层次题目。编制的工作底稿不规范、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专业判定不公道、审计建议可操纵性不强;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3.机构设置不公道、制度不健全。当前,国有企业在改制、改组过程中,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被撤销,有的被弱化,有的把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相关职能部分合并综合办公,回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或由企业的财务部分负责人兼任内审部分的领导。专业职员配备不全,在审计实务中大量依靠助理职员实施,造成内审机构及其职员工作独立性不强,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质量控制是全员、全过程的治理活动,要求审计中的每个环节、每个人、每项工作必须为其他职员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而不是孤立的。,一些企业未根据实际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缺乏宏观指导,责任不清、奖罚不明,操纵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 4.缺乏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企业自身缺乏的、量化的评价审计质量的标准,在一些企业中就没有评价标准,而是以业务量的多少、查处题目的多少来衡量其质量的高低;上级部分对下级的考核评价指标单一且实施考核监视较少;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缺乏推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