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 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说。这三方面内容是教学的基石,说课标是明确教学的方向,说教材是明确教学的结构,说建议是教学具体实施的方式。
说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总目标是:
1、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明成果;
4.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
5.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册教学目标是: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
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说教材 主要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材的相关性来阐述。 一、编写体例:
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上册书按课程标准分为4个单元,共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共5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二、编写特点:
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像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 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1)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导等,导入新课。 (2)在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叙述。 (3)配以大量图片。书前有彩图,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新教科书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新教科书还在课文中间,专设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自己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 4.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1)教科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注重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 (2)尽量减少头绪和概念。
(3)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用生动的史实叙述历史,论从史出。
(4)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记忆的地名、人名、年代和数字。 (5)课后练习大大减少。 5.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3
新教科书从导入新课开始,就为学生参与教学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教师可利用这些问题和活动,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6.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在求新的同时,新教材对传统史学的基本内容也给予适当的认可,而不象过去那样以“帝王史学”对待,完全否定。 三、教材内容和结构
(一)教材的基本知识和逻辑关系
基本知识:本册书叙述了从远古人类-----南北朝前的历史。
逻辑关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间顺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二)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七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我在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时,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比较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这一史学基本观点。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我主要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事物导入,如司母戊鼎引出《青铜文明》;成语引入
4
《春秋战国纷争》;这样导课,学生熟知,有话讲,也有兴趣学。并且注重历史的演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学过百家争鸣后,建议学生讨论一下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那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在这一单元学生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思想文化成就,体会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用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本单元学习要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在讲《三国鼎立》时,由电影片段《三国演义》导入新课。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 四、立体式整合
(1)横向整合: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材适度整合。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
5
(2)纵向整合:为了与中招接轨,我若从七年级教到九年级,本教材我将重点讲述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现以科技、思想文化为例谈谈知识的整合(出示科技、思想文化知识树)整合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说建议 主要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两方面来谈。 一、 教学建议
1、编写纲要图表信号
课前展示纲要信号图表,指导学生自学 。 完形展示纲要信号图表,调动参与意识 。 自编纲要信号,锻炼创新能力。 2、增加课堂趣味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活跃课堂氛围 3、课堂形式要简练 教学方式或手段不易太多 教学要生成问题,让学生的思 维动起来
扎实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有 目的的学习 4、及时反馈和评价 完善教学过程
6
反馈学生的学情
良好的评价激发自信心和动力 树立榜样风气 5、训练历史小论文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评价建议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要积极开展课堂评价,善用目标评价,并且要重视形成性评价,通过语言评价和问题评价等评价方式来完成。 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