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黔江区

2021-04-02 来源:步旅网
第四部分 投资环境

第一节 地理气候

一、自然地理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 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地理座标在东径108度28分至108度56分,北纬29度4分至29度52分之间。东西宽45 公

里,南北长90公里。全区幅员面积为2398.7平方公里。黔江区最高点—灰千粱子,海拔高度为1938.5米,最低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 米。黔江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机场即将开工建设。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黔江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北东方向展布褶皱断裂明显。主要构造有阳洞背斜、濯河坝背斜、筲箕滩背斜、八面山背斜 和郁山背斜,出露岩层以震旦系变质岩系为基底,到白垩系为止,接受了厚达数千米的巨厚沉积岩系的淀积,出露地层及岩性由老到新为:下古生代发育完全,寒 武、奥陶系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下中老留统以砂页岩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岩为标志,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于中老留统或上泥盆统之上,以石灰 岩为主,上下二迭统底部均夹页岩,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连续沉积于二迭系之上,下统为灰岩、白云岩,中统为紫色砂页岩与灰岩、泥灰岩,共厚1300 米;侏罗系假整合于三迭系之上,以砂页岩为主,夹少许生物碎屑灰岩;上白垩统零星分布鞋于正阳山间盆地内,为紫红色砂砾岩;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床附 近,构成河流的一、二级阶地,除河流冲积层外,普遍只有冰碛物。

黔江区地形地貌受地质拼迭的控制,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为北东—西南走 向。从东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岭、麒

麟盖、八面山、山塘盖和贾角山等山脉近于平行,形成岭谷相间地貌。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 积的85%,丘陵面积约占10%,其中5%的面积为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地势东北高,西南部低,最高峰灰千梁子主峰海 拔1938.5米,最低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米,相对高差达1618.5米,一般为500—1000米,层浅—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东—南 西向谷地发育主干河流,沿西北—南东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状展布。全区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占幅员面积4.04%,1000— 1400m地区占17.18%,500—1000m地区占59.29%,500—700m 地区占14.45%,500米以下地区占5.04%。 三、自然景观

黔江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绵、怪石林立、奇峰异彩,危岩深峡、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镜、湖 周秀峰环立、内、外八景格外诱人;神秘的官渡峡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仰头山层峦叠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澜,幽深迷人;万涛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观。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尔,特别是一年 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海内外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赶年”、“赶秋”、“三月

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继古风遗韵。 四、气候概况 1、气候特点

黔 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 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幅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气温:全区多年年均气温 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1月最低,为4.3℃。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 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 —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仅占5.6%;春季(3—5 月)328.0 mm;秋季(9—11月)289.9 mm。各月之中,6月最多,为205.8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为18.8 mm,仅占1.6%。 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 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为135.2小时,仅占11.6%;秋季270.0小时;春季259.1小时。月际变化大,2月39.3 小时最少,8月209.1小时最多。2至8月缓慢增加,8月之后则急剧减少。

2、主要气象灾害

我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干旱(主要指伏旱和伏秋连旱),②暴雨、洪涝,③大风、冰雹,④春季低温,⑤绵雨。 干旱

以季节分,我区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干。以伏旱(伏秋连旱)最为突出,而春旱、冬干和夏旱次数不多。 1959 —2001年42年中有24年发生伏旱(伏秋连旱),共30次。从强度看,重伏旱8年,严重伏旱4年,持续时间最长为1990年的7月19日—9月20日 的伏秋连旱,达63天。无伏旱年一般也有一段至几段高温少雨时段。重伏旱对我区农业生产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1959年—2001年我区还发生春旱10 年,夏旱2年。 暴雨、洪涝

24小时降水量大于50毫米称为暴雨,暴雨最多年份达8天,最少仅1天。1960年—2001年我区共发生129次暴雨,每年平均3次。5—9月累计达120次,占全年的93%。6月有36次,占全年的28%,为各月之冠。

24 小时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或连续3日总降雨量大于150毫米称为洪涝,它常引起山洪暴发,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按天气标准统 计我区1960—2001年共出现洪涝9次,机率21%,其中初夏3次;盛夏3次;初秋2次。洪涝的时空分布极其不均,且受地形影响较大,常发生局地洪 涝。

大风冰雹

大风冰雹是一种局地灾害性于天气,它直接危害农作物,可摧毁房屋,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区1960—2001年42年中,有27年共发生风雹45次, 其中3月最多,共发生11次,约占总次数的25%;除1、2、10月外,其余月份均有发生。我区大风冰雹危害的主要几条线是:皇后寨到贾角山的东南山麓; 鸡公山附近的后坝经小南海到中塘;八面山东南山麓的丰山到册山;麒麟盖西南麓的杨柳经鹅池到石家;灰千梁子东麓的早化经马喇到邻鄂等。 春季低温

春季低温指3月中下旬连续4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时段,一般指寒潮低温,是我区春播期间的主要气象灾害。其发生机率几乎在100%,有时有两个甚 至3个低温阴雨时段。一年发生一个时段的有16次,占53%,两个以上时段的占47%,平均每个时段持续6.8天,持续时间最长的达21天。 绵雨

我区绵雨主要有5—6月(双抢)绵雨和9—10月(三秋)绵雨,绵雨对农作物关键期影响较大,如5—6月的绵雨对抢收不利,9—10月的绵雨给大春籽粒造 成霉烂。其中,9—10月绵雨较多,一般占60%,5—6月绵雨占40%,持续时间最长为1975年三秋绵雨,持续达13天。

第二节 历史沿革

黔江,《禹贡》为梁州之域。商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汉初,为涪陵县地。

黔江置县始于东汉。建安之年(201),益州牧刘漳接受涪陵县令谢本建议,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 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联合镇(古称楠木坪)。 清光绪《黔江县志》:\"黔江,邑邻五溪,界古黔州及施州,为川楚僻路,天下有事,易扰难靖\"。这里,与彭水、酉阳、秀山等地联片,史称\"蛮夷之地\"。蜀汉延熙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巨杀都尉反,后主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事后,徙徐、蔺、谢、范等数千家于成都。公元280年,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四县,丹兴废,其地入涪陵、汉夏二县。 西晋永嘉(306),今酉、秀、黔、彭等地\"没于蛮僚\",历宋、齐、梁、魏、周等250余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归顺中原王朝,因而在彭水置奉州(建德三年改名黔州),县为其属地。

隋开皇五年(585)置石城县,兼置庸州,治所均设今县坝乡县坝村。大业三年(607)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隋志》:\"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 、秭归,南至石城、务川最。石城县广矣。\"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即今县坝老鹰关。贞观四年(630)迁今联合镇。天宝元年(742)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江属黔州。嘉庆《四川通志》:\"天夏七年(90)年建据蜀,后唐长兴五年(935),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

宋、元之际(960-1368),黔江\"半没于夷。\"清咸丰《黔江县志》:\"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秦据册山,胡据峡口,向据后坝。\"县境周边为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阳等土司包围,对县境不断扩张蚕食。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玉珍据川,称帝10年,黔江县为其属地。

黔江地处川东鄂西交界处,周围土司长期争战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尖锐复杂。因此,明王朝视这里为\"地处蛮疆,犬牙交错\"的军事要地,数次陈重兵于黔。洪武五年(1372)蓝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年(1378),蓝玉再次征黔,驻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复置黔江县,所,县并立,文武兼治。黔江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所属的重庆卫,持续275年。

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改黔江守御千户所为黔彭营,镇守黔江,彭水等县,兼辖酉阳、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改黔江县为黔江万。

十二年(1734),含彭水县升为黔彭直隶万。为万治。十三年(1735)酉阳土司\"改土归流\"后,置酉阳直隶州,废黔彭直隶万,复置黔江县,属酉阳直隶州。

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黔江直属省。在四川\"防区制\"时期,黔江属刘湘防区。24年(1935)川政统一后,黔江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即酉阳专区。抗日战争中武汉失守后,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部份机关迁驻黔江正阳乡大路坪。1946年,川黔湘鄂边区绥清公署(辖五十六军)设于黔江县城,以控制恩施、酉阳、铜仁、永顺、涪陵、芷江等6个专区及其县份。

1949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11月25日,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专区。1950年1月23日,置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黔 江3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黔江随之属涪陵专区。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次年11月13日举行自治县成立大会,宣布自治县成立。

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

酉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区,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

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

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第三节 行政区划

重庆市黔江区由“四川省黔江地区”演变而来,原四川省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涪陵地区10县中将酉 秀黔彭石五个自治县划出单设)成立,同年11月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1997年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同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地区”,成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 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直辖市管理,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全区共3个街道办事 处,12个乡、15个镇、489个村民委员会。

第四节 经济概况

“十五”时期是黔江在克服困难中追赶、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在顺应调控中生存、在抢抓机遇中突破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

成效大、人民得实惠多的五年。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始终突出发展主题,立足特殊区情理清和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活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供强力保障,大力实施“双带”战略和大通道、城镇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黔、市场带动等六大战略重点,综合经济实力在区域共同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胜利完成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五项经济指标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91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GDP达到908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达到3.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824元和227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3.37亿元和32.87亿元%。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发生可喜变化。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十万工程,200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20亿元,下降3.8%。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增加值17.39亿元,增长13.9%,有效培植了卷烟、电矿、建材、绿色食品、现代制药五大重点产业,工业园区步入实质性开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达到16.81亿元,增长14.40%,建成培育新大兴、南海鑫城、武陵山家居等一批重点市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0:39.9:36.1调整为15.53:43.57:40.89。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达到27.9%,提高9.5个百分点。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

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实施,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很大缓解。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已现雏形。渝怀铁路全线贯通,黔江火车站完工投用,黔江舟白机场建设全面推进,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和黔咸二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8小时重庆”公路黔江段工程完工投用,“2小时黔江”工程基本完成,公路通村率达到95%。水利电力设施不断完善,实施阿蓬江流域水电开发,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56万千瓦,实施农网改造一、二期工程,改造面达54.2%。完工投用洞塘水库、小南海水库枢纽病害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城北水库,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有效缓解。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新城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创建市级园林城市,十强镇工程稳步实施,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实施黔江信息港建设,无线通讯实现全覆盖,通信枢纽功能逐步强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事业严重“短腿”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实施优质高中、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城区学校布局不

断优化,远程教育成为全国示范典型。推进中心医院“三级”创建和二级传染病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65.8%。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宫、博物馆、体育场、体育馆等重大文体设施建成投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政策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模式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2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2.5万亩,荒山造林3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地质灾害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平方公里。城市治污能力增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完工投用,城区空气质量达到Ⅱ级及以上的天数占95%以上,建成市级环保模范区。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有所改变。圆满完成区县归并、撤区并乡、村组建制调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农民政策内税赋大幅度降低,基本达到“减轻、规范、稳定”要求。投资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全面贯彻落实,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

偿债成效明显。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八大政府投资公司。区属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务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深入开展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形成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逐年提高,通信、住宅、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城市、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3.9%、47.8%。新一轮扶贫开发有力推进,绝对贫困率和返贫率过高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变。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特困救助制度启动实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3.58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8.7个百分点。

市委、市政府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黔江加速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黔江发展,强化了黔江作为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升了黔江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在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制定了更加有力实惠的政策措施,必将有力推动黔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经过多年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的建设发展,我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一定的物质基础。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加速形成,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加速改善,经济运行成本不断降低,特别是随着渝怀铁

路正式营运,将形成新一轮投资兴奋期,为我区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创造更多机会,有利于我区充分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思改革、求发展、图振兴的愿望非常强烈,以“四创”为主要内涵的黔江精神进一步弘扬升华,这是加快发展最为可贵的精神动力。

200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2.17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8‰。全区常住人口43.5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2.55%,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第五节 交通

一、 公路

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531公里,其中国道93公里,省道511.4公里,县道689.15公里,乡道319.5公里,村道1353.45公里,专用道24.5公里。按道路等级划分有二级路93.1公里,三级路51.4公里,四级路587公里,等外路421.6公里。全区30个乡镇已全部通公路,并实现乡乡通油路;222个行政村有90%的村通公路。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段于2005年9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全面建成。

全区交通运输形式单一,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截至2005年底,陆上公路运输共有营运客车257辆6544客位,城区客运出租车224辆,货运车辆1500余辆3350吨。水上只有少量内河航运,共有乡镇运输船舶、渡船100余艘。

2005年是黔江区交通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也是交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一年。经过努力交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是: 一、建设工作任务

1、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开工建设。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全长70公里,总投资56亿元,2005年计划投资5亿元。该项目由高发司东南分公司负责,黔江区负责征地拆迁及民事矛盾的协调解决。8月我区开始开展黔彭段50公里的征地拆迁工作,9月黔彭段的施工便道进场施工,11月底黔彭段征地、坟墓搬迁全部完成,12月中旬主合同段施工单位开始进场,黔酉段20公里完成征地工作。总计完成投资5.1亿元。

2、黔恩二级公路全面推进。该项目实现全线开工,进入施工高潮。全年主线工程完成投资7700万元,路基基本形成,进入路面铺筑准备阶段,舟白隧道于2005年6月22日开工以来掘进600米;支线新华东路三期完成路基工程和三期安置地工程,完成年度投资5000万元。

3、“2小时黔江”工程建设全面扫尾。2005年“2小时黔江”工程的目标任务是铺筑沥青路面70公里,计划投资3000万元。具体项目是庙垭至新华18公里,计划投资700万元;八角至白土8公里,计划投资320万元;金洞至马喇13公里,计划投资550万元;两河至细水16公里,计划投资780万元;册山至武陵山7公里,计划投资250万元;册山至石会8公里,计划投资400万元。到年底“2小

时黔江”实际完成投资3400万元,铺筑沥青路面70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此外,武陵仙山旅游道路路面工程完成投资40万元。 4、农村公路建设启动。2005年我区农村公路基本目标建设内容,一是通村通达工程,共2条村道公路31公里,分别为龙池路16公里,平溪路15公里,两条路于5月开工建设,10月底全面完成新改建路基31公里,并铺设了泥结碎石路面,完成投资500万元;二是通乡通畅工程,共2条19公里,分别为胡家坝至五里公路6公里,马喇至金洞公路13公里,两条路均于3月开工建设,9月底全面完成沥青路面工程,完成投资700万元。

5、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大、中修工程效果良好。2005年我区大、中修工程项目为省道202线册山至石会段,全长1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8.4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1.6公里),于5月完成招投标工作,6月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截止12月底全面完成大中修工程,完成投资500万元。

二、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全面加强

一是及时抢修公路水毁,共计投入资金216万元,保障了公路畅通。二是加强危险路段整治,完善安全设施及标志、标牌。全面完成市上下达我区的安全防护栏20公里目标任务。同时,还对国道319线、省道202线及部分县道公路的安全设施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新增投资148万元(地方自筹)。三是完善已成路段公路标识和绿化。新安装7条县道计280KM的里程桩,补植公路绿化11.8万株,完成投

资25万元。四是全面完成年度公路养护目标任务。五是强化路政管理,依法治路。

三、运输市场管理日益规范

一是启动农村客运站点2个、码头6个;二是优化发展环境,适时发展和壮大农村客运;二是整治市场秩序,打击非法客运;三是加大城区客运管理,确保各种运力协调发展;四是整合跨区线路运输结构,拓宽超长客运运行区域,方便群众出行;五是清理整顿汽车维修市场,出台维修行业自律规范;六是加强乡镇船舶运输管理。 “十一五”交通规划:

“十一五”交通规划紧紧围绕建设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的主要目标,突出建、管、养、绿、运综合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总体上将黔江区的综合交通划分为骨干交通、通乡公路、通村道路三个层次分层建设和管理。在“十一五”末,形成铁路“一点三射”、航空“一站六射”、公路“三环四射五线”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建成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实现交通“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形成面向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从而为黔江区真正成为渝东南经济中心和中等城市提供坚实的交通基础保障。规划总投资122.6亿元。规划实施项目主要有: ──骨干交通。1、铁路:规划建设黔江至张家界铁路,配套完善黔江至重庆及黔江至怀化铁路,形成以正阳为中心,东出张家界(或恩施)、西上重庆、南下怀化“一点三射”的铁路交通格局。2、机场:建成黔江舟白机场(在建),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形成以舟白机

场为起点,飞往重庆、成都、武汉、长沙、万州、恩施的“一站六射”的航空运输体系。3、公路:规划建设黔江至万州、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黔江至石柱、黔江两河至酉阳龚滩二级公路;建成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黔江至咸丰二级公路;完善黔江白石经黎水至利川文斗、黔江正阳经鹅池至彭水鹿角、黔江邻鄂至咸丰三级公路。形成 “三环四射五线”的公路交通网络。

──通乡公路主要是建设200公里通往现已撤销的老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四级单车道沥青路面,目标是实现所有老乡镇政府所在地通油路。

──通村道路主要是建设1000公里从各乡镇到各行政村的四级单车道泥碎路面,目标是实现村村能通行10座以下的客车。 二、 铁路

渝怀铁路是联结我国西南与沿海地区的东西大通道,线路起于重庆市,经长寿、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铜仁、麻阳,终止于湖南省怀化市,线路正线建筑长度612.9公里,是正在建设之中的国家Ⅰ级电气化单线铁路,预留复线条件。工程总投资198.7亿元,建设工期为五年半,2005年6月在黔江正阳接轨,投入运行。渝怀铁路在黔江区内里程约62.5公里,经过沙坝乡、平溪乡、 城南办事处、正阳镇、冯家镇、蓬东乡、濯水镇、金洞乡;共设置车站6个,石子坝站(沙坝乡),核桃园站(平溪乡),黔江站(正阳乡),冯家坝站,甘家坝站(濯水镇),金洞站。工程动态总投资约20亿

元。渝怀铁路在黔江区境内桥隧比约为64.2%,其中主要的隧道与桥梁有沙坝隧道(7972米)、正阳隧道(3364米)、金洞隧道(9110米)、阿蓬江大桥、正阳大桥等。整个工程建设黔江境内需征用土地约170公顷,拆迁房屋42352.27平方米。

黔江区位于渝怀铁路的中心位置,距重庆江北站312公里,距怀化站300公里,3小时内就可到达重庆主城区,24小时内即可抵达沿海任何一个省份的省会城市,从而大大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与全国和全市经济的融合和交流。2006年11月1日,渝怀铁路正式开通客运。至此黔江已成为西部与沿海地区连接的通道,交通瓶颈制约将得到很大的缓解。 三、 航空

1991年,在四川省第七届人大5次会议上提出兴建黔江机场,通过1年多的调研,场址比选,完成项目建议书。 1992年,四川省政府以川府[1992]103号文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国函[1993]85号文批复同意新建黔江民用机场。

1994年2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3月,报告获专家评审通过,民航总局以[1994]263号号文将评审意见报国家计委。由于国家压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告未获计委批复,机场项目搁浅。

2001年2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在黔江召开现场办公会,把黔江机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机场纳入市级“十五”规划重点项目。

2001年7月,黔江机场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10个支线机场建设重点项目。

2002年4月,中咨公司在北京组织专家对黔江机场可研报告进行预评估,5月到黔江现场评估,24日,报告获专家组评审通过。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原计划当年开工的机场后延。 2003年8月28日,黔江舟白机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运作,机场地基试验段全面动工。 2003年12月30日,机场可研报告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交运[2003]2362号文批复。建设规模,国内支线机场,本期工程按满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12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108万人次设计。总投资3.17亿元,站坪满足2架C类飞机自滑进出使用要求。由重庆市黔江舟白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项目实施管理。机场建成后,由地方经营管理,民航总局实行行业管理。

2004年1月14日上午9时,黔江舟白机场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这一刻令黔江人民无限自豪,为这一刻的到来,黔江人民等待了整整12年,经过黔江历代领导和50万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的艰辛努力,武陵山区人民翘首期盼,向往神鹰、邀游蓝天的机场梦就要圆了。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周慕冰、市政府

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室主任严晓光、市教委主任欧可平、市水利局长朱宪生等市领导及黔江区委书记刘学普、区长张宗清等区领导和各位来宾出席了奠基典礼,共同见证了这一难忘时刻。

黔江机场共分三块来设计和建设,即分为场道土石方及道面、航站区、通信导航灯光三大块。第一部的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于2004年8月由民航西南局审查通过,该工程以总承包公司招标, 由中国航空港建设总公司和重庆普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体中标,总承包合同于2004年12月7日签订,12月19日全面动工建设。

目前, 黔江机场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机场的建成,标志着黔江立体交通枢纽完全竖立。将为黔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注如活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