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能够建⽴⼤功业的⼈,不只具有超出⼀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昔⽇⼤禹治⽔,凿开龙门堤⼝,疏通⼤河,让⽔流进⼤海,下⾯给⼤家分享⼀些关于晁错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晁错论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事,⽽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不为之所,则恐⾄于不可救;起⽽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不吾信。惟仁⼈君⼦豪杰之⼠,为能出⾝为天下犯⼤难,以求成⼤功;此固⾮勉强期⽉之间,⽽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故⽽发⼤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东之诸侯,⼭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天⼦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凿龙门,决⼤河⽽放之海。⽅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不惧,⽽徐为之图,是以得⾄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骤削之,其为变岂⾜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为天下当⼤难之冲,⽽制吴楚之命,乃为⾃全之计,欲使天⼦⾃将⽽⼰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将之⾄危,与居守之⾄安;⼰为难⾸,择其⾄安,⽽遣天⼦以其⾄危,此忠⾂义⼠所以愤怨⽽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欲居守,⽽使⼈主⾃将。以情⽽⾔,天⼦固已难之矣,⽽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任其危,⽇夜淬砺,东向⽽待之,使不⾄ 于累其君,则天⼦将恃之以为⽆恐,虽有百盎,可得⽽间哉?
嗟夫!世之君⼦,欲求⾮常之功,则⽆务为⾃全之计。使错⾃将⽽讨吴、楚,未必⽆功。惟其欲⾃固其⾝,⽽天⼦不悦,奸⾂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全者,乃其所以⾃祸欤!
(注:狃,⾳同“纽”,习以为常。)
4.对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然后有辞于天下 说辞、理由B. 安所逃其患 怎么
C.虽有百盎,可得⽽间哉 离间D. ⽽遗天⼦以其⾄危 遗:赠送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 )A. 其为变岂⾜怪哉 其皆出于此乎
B.事⾄⽽循循焉欲去之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 且焉置⼟⽯若属皆且为所虏D.⽅其功之未成也 ⾂之壮也,犹不如⼈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认为,⼤禹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的必然性,再慢慢地画出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B.当七国发⽣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率兵去阻击叛军,反⽽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让景帝刘启亲⾃率兵出征。
C.作者抓住晁错当时对待吴楚骑兵错采取的措施进⾏份详细,认为晁错被杀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是“⾃祸”。
D.本⽂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样保全⾃⼰,否则只会给⾃⼰招来灾祸。
7. 把⽂⾔⽂阅读材料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事,⽽其实有不测之忧。(3分)
答:
(2)⼭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天⼦不之察,以错为之说。(4分)答:
(3)惟其欲⾃固其⾝,⽽天⼦不悦,奸⾂得以乘其隙。(3分)答:答案:4. D 遗:留给
5. D 之:主谓之间⽆实意,取消句⼦独⽴性的语助词
A 其:代词,他们/表推测语⽓,⼤概。B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句末语⽓助词。C 且:与“夫”连⽤,句⾸助词,表⽰下⽂是更进⼀步的议论,“况且“,“再说“/副词,将,将要。
6. A 图是计划,谋划,不是画图的意思。
7.(1)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上太平⽆事,但实际上却有⽆法预料的隐患。(“治平”1分,“其实”1分,“句意”1分)
(2)⼭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这⼀点,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以”1分,“不之察”宾语前置1分,“说”1分,句意1分)
(3)只因为他想保全⾃⼰,就使得皇上不⾼兴,奸⾂能够乘机进⾔。(“惟”1分,“固”1分,句意1分)译⽂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上太平⽆事,但实际上却有⽆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开始就⽤强硬的⼿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君⼦杰出⼈物,才能挺⾝⽽出为天下的⼈去承担⼤难,以求建⽴伟⼤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故挑起⼤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辞向天下的⼈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避开它,让别⼈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为汉朝出⼒,谋划削弱⼭东诸侯的势⼒。⼭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遭杀⾝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功业的⼈,不只具有超出⼀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昔⽇⼤禹治⽔,凿开龙门堤⼝,疏通⼤河,让⽔流进⼤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下⼦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的全部⾝⼼,替天下⼈做抵挡⼤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着想,想使皇帝亲⾃带兵出征,⽽⾃⼰却在在后⽅留守。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想求得名誉,⼜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分安全,你⾃⼰是挑起⼤难的罪魁祸⾸,却选择⼗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义⼠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袁盎进⾔,晁错也未必能免除杀⾝之祸,为什么呢?⾃⼰想留在后⽅防守,却让皇帝亲⾃出征。按照常理上说,皇帝已经很难于忍受了,⼜加上很多⼈不同意他的建议,所以袁盎的话就能在这中间发⽣作⽤。假使吴、楚反叛,晁错挺⾝⽽出承担危险,⽇夜操劳,率兵向东去阻击他们,不⾄于使⾃⼰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上将依靠他⽽⽆所畏惧,即使有⼀百个袁盎,可以离间得了吗?
哎!世上的君⼦,想要建⽴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的计策。假使晁错⾃⼰带兵去讨伐吴、楚,不⼀定没有成效。只因为他想保全⾃⼰,就使得皇上不⾼兴,奸⾂能够乘机进⾔。晁错⽤来保全⾃⼰的计策,不就是⽤来⾃⼰害⾃⼰的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