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析文物新闻报道的叙事新趋向

2021-07-29 来源:步旅网


探析文物新闻报道的叙事新趋向

作者:付裕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我国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不断增长,文物新闻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获得业界内外的多方关注。尤其是在媒体形式多重融合、媒体报道方式深刻变化的当下,文物新闻的报道方式和重点关注对象出现明显变化,并集中表现在其新闻叙事的过程当中。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微时代;文物新闻;新闻叙事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0-0-02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迅速改变了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智能手机及移动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的形式和速度随之发生诸多变化,多媒体、融媒体传播的新时代随之到来。

在媒介形式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当中,文物新闻报道因其时空跨度大、专业知识性强、普及难度系数高等等原因,成为独特且特别的存在。也是因为如此,在传媒发展的新时代中,文物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也随之变化,成为勾连起古典与现代的桥梁,让历史距离现实更近。 一、跨越时空的“矛盾”

文物是承载着人类记忆的珍贵遗产,博物馆是呈现历史故事的展示基地,从广泛意义而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当中,包括文物、艺术品、考古遗址等在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文博新闻报道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文物新闻所面对的报道对象,以多种形式陈列在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内,呈现着过往的历史故事。这些凝结着時间和智慧的珍贵文物艺术品,不仅是诉说人类历史的最好载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宝贵财富。 但是,由于考古发现研究时限较长、出土文物时代久远、文物鉴定及研究专业性较强等原因,媒体工作者不得不在新媒体传播日益迅速的环境下,面临着新闻时效性与文物历史性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面对考古发掘出土重要文物的关键时刻,由于历史跨度较大、技术力量有限、史料不全或者缺乏记载、考古科学研究需要较长时限等原因,新闻工作者在面对考古文物出土现场时,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方调查研究和访问考证,逐步接近事实真相,挖掘历史背后故事,保证所报道的文物新闻内容客观真实,因此,在面对承载着历史的文物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不得不随时面临着新闻的真实性与有关文物科学研究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开始逐渐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以往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新闻叙事方式也出现了明显的“表达碎片化”趋势。由于技术革新的进步以及字数限制的存在,不仅要求文物新闻更为精短、凝练,也要求新闻语言更为准确。然而,出土文物背景的复杂性和科学研究的漫长过程,使得文物本身蕴含信息量较为多样,时代背景复杂,因此,虽然文物新闻报道叙事语言逐渐趋向于简洁,但其仍然与文物本身的多样性存在着矛盾。

虽然如此,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新闻报道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以实物呈现着历史的痕迹,展现着罕为人知的时代故事,成为特别的呈现者。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文物新闻报道所面对的问题就显得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专业思考和更为新颖完善的新闻报道叙事方式。

二、文物新闻叙事策略的系统性转变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媒体行业正在进行快速变革,广义上的新闻媒体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形式,也包括微信、微博、APP、微视频等多元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这些新型传播方式使得新闻传播者和受众互动性开始逐渐增加,受众的需求更加得到重视,在文物新闻报道方面,受众也同样开始逐渐出现“差异化需求”。

这也就是说,随着受众关注点的转变,文物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从最初对文物新闻事实内容和结论的简单关注,向文物新闻事件本身的背景、细节和独特性等方面逐渐转变。在此过程中,为应对受众关注点的变化,新闻工作者不仅应当系统了解受众对于文物新闻报道的期待,从而调整文物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也应该适时调整文物新闻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满足受众日益多元的期待。 (一)从线性转向多元

一般而言,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逻辑顺序来组织和表述内容,是传统文物新闻的最典型的叙事模式之一。在这种类型的新闻叙事过程当中,文物新闻事件由发生、发展直至高潮和结尾的线性叙述模式,得到普遍使用并为受众所熟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逐渐被取代,尤其是以广播、电视为主体的视听媒体出现以后,文物新闻的叙事模式开始转向普遍的“倒金字塔式”。传播学者梵·迪克对此有过精准的描述,并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叙事模式精准刻画出来。

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媒体融合传播已然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因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对于文物新闻报道时效性、多面性的要求,线性和金字塔形叙述的文物新闻事件开始变得复杂化,并开始出现“蜂巢形新闻叙事” “菱形新闻叙事”[1]等模式。前者基于德温所著《推特效应: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新闻叙事》;后者则

来源于保罗·布拉德肖所著《21世纪新闻编辑部的模式》。基于新闻传递时效缩短、媒介与受众互动增加等变化,文物新闻在叙事方面逐渐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 相对于单一的线性叙事模式,多元化的文物新闻叙事具备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超文本优势,增加文物新闻叙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同时增强文物新闻叙事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同时,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深入使用,使得传播媒介的交互作用增强,受众的期待为更多媒体所重视,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众拥有选择的自由,也使得受众获得对于文物新闻叙事再构建的权利,从而影响文物新闻报道后续的重点关注话题。

(二)注重历史性和故事性

尽管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媒体形式不断变化,但优质的内容,依然是文物新闻不变的“核心”。总的来说,由于文物本身的特殊性质,其所蕴含的历史特色、展现的文化信息以及独特的时代审美,都是文物新闻报道所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些内容,是蕴含于文物本身的实质性特色,也是文物新闻报道所陈述的关键,其并不会随着媒介形式的变化而出现特殊改变。 不同的是,在融媒体传播过程当中,“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闻报道方式[2],可以令文物新闻事件得到更多方面的呈现和表达,这其中,尤其是以故事讲述文物历史的过程,能够更广泛增加受众对于文物新闻的兴趣,进而营造沉浸式新闻体验。增加历史性和故事性叙事方式,同样可以使得文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甚至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新闻感悟,促使文物新闻报道由浅层表述转向深度解读。 (三)主动选择叙事策略

媒体技术的创新使得文物新闻的叙事方式出现了更多可能。除微视频、微博、微信等移動互联网交互媒体之外,可视化的穿戴设备VR和AR技术的应用,使得文物新闻的叙事方式从浅层说明转向深度解读,甚至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般的新闻体验。这些技术手段的革新和发展不仅为受众提供多维度的新闻内容,也为新闻工作者进行文物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了更多种选择。

尤其是在融媒体转型发展过程中,在把握文物新闻优质内容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图文报道、综合视频、短视频等等多种技术手段,突出文物新闻报道的重点,灵活采用多种新闻叙事模式,增加文物新闻的影响力。 三、融媒体时代文物新闻叙事的策略创新

在新技术条件下,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新闻传播路径,到传播者与受众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文物新闻叙事策略在融媒体时代逐渐出现较大变革。在此情况下,受众需求逐渐被仔细倾

听,传播效率逐渐增加,文物新闻也为更多受众所熟悉,关注点也更加满足受众要求。因此,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未来,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受众对于文物新闻的兴趣和需求,增加文物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可看性,增强文物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坚守新闻工作的底线,保证文物新闻报道的真实和客观,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甄别文物新闻的重要内容,通过日益发展的媒体技术手段,增强文物新闻的传播能力,扩大文物新闻的受众群体,让文物新闻报道为更多受众喜爱。同时,这也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提出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 (11). [2]胡萍.解锁融媒体时代新闻叙事的创新路径[J].传媒论坛,2019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