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雒晓芳;程燕;李琼毅;刘翊中
【摘 要】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采用多媒体、启发式以及反馈互动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实验技能考核为主的多元量化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8)002 【总页数】4页(P88-90,95)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实验技能;教学质量 【作 者】王冬梅;雒晓芳;程燕;李琼毅;刘翊中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实验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西北民族大学 实验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西北民族大学 实验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西北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西北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37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微生物实验中最基本的技术,如无菌操作、染色、显微观察、培养基制备、分离纯培养等技术,在生物、环境、食品等各领域
的生产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1-2],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综合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提升本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克服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在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实验教学以老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模式进行[3-4].老师准备所有实验材料,前期的培养基制备、菌株接种培养、试剂配制等一般均由实验老师完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老师讲解实验各环节及演示操作,学生只是被动机械模仿完成;因实验材料一样,实验结果明确,学生觉得实验枯燥无趣,学习兴趣不高.实验课结束后,部分学生连基本实验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都不会,更谈不上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训练.大四毕业做论文设计或考研面试时,不少学生又来找实验室老师帮助突击训练已学过的微生物实验技能.
微生物实验属课内实验,实验课成绩占微生物学课程的30%,实验课的考核以平时(是否参考实验)和实验报告成绩为主,使得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忽视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实验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参与实验而只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屡见不鲜,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总之,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1-6].
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注重强化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启发式、反馈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这样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微生物学实验的重要任务,而教师的责任心和奉献
精神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实行20~24人小班上实验课,要求老师认真负责,实验课中全程跟踪和巡回指导,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严格规范学生的各项实验操作,重点讲清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在显微镜观察中,学生经常不规范使用微调旋钮,为找到清晰物象,学生直接将微调旋钮旋转数圈,而不先调节粗调旋钮找到物象后再轻旋微调旋钮使图像更清晰.芽孢染色时加热过度使得菌体的完整形态被破坏;无菌操作不规范,如灭菌移液管不正确的拿法造成倍比稀释样品污染,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不合常理;平板划线时平皿盖开得过大、不在酒精灯旁操作、将菌种管的塞子放在实验台上、担心接种针沾取的微生物太少无菌落生长,不按要求先烧灼灭菌接种针再划下一条线,致使划线平板上没有单个菌落出现,导致实验不成功.此外,利用实验课前后的操作示范或总结时间,随机抽查2~3个同学进行与本次实验相关实验技能的操作,让其他同学评判,指出不规范之处,并使其予以纠正,教师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以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术.
微生物形态微小,传统实验教学手段下难以用语言描绘清楚,而采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可以将声音、微生物图片、实验操作视频等集于一体,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直观,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减轻了带教难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5].开课前,将实验课计划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必须预习实验.在每次实验课前课后十余分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或布置一些思考题,使得同学能带着问题和好奇心上实验课,激发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和老师互动.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新问题,鼓励学生先自己查阅文献资料,探寻答案,再在班级进行讨论和分享,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实验中,其中一个平板上生长出的、很少见到的、有明显抑制圈的伞状菌落引起了同学的好奇,老师在分析出现这种拮抗现象的可能性的同时,鼓励勇于尝试的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对该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16sDNA鉴定以及拮抗作用的再验证,学生熟悉了一些生物防治的理论知识,训练了技能.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善于学生思考,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实验报告侧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探讨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回答课堂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中的思考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实验课代课教师在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总结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新实验方案,在下次实验课中将这些内容反馈给学生,要求学生更正问题,分享和讨论同学的见解及方案,指出其合理性和优缺点,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种反馈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氛围,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应用所学的实验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实验成绩是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一种激励手段[4-6].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让学生重视对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过程的体验,近三年本校实验室教职工采取以实验技能考核为主的多元量化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
1)平时成绩占10%.主要包括考勤、实验态度、实验纪律、值日情况和协作精神等. 2)实验报告占30%.主要从实验报告中的照片质量、结果的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等方面评分,抄袭实验报告者被扣分.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简化实验材料部分,实验步骤要写出重点环节,不用照抄书本的所有步骤,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出新的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
3)通过性考核占30%.注重平时实验过程的通过性.在实验中,要求指导教师要逐个地观察各实验小组的结果,如显微镜下的染色结果、计数结果、分离划线平板上的菌落等,确认通过后学生才能清理实验材料.采取学生互评,将所有分离划线的平板集中到一起,让全班的同学评判出等级.每节实验课随机抽查2~3个同学进行基本实验技术的操作,让同学评判考核.
4)期末实验操作考试占30%.以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已做过的实验为考题,让学生随机抽取考题和逐个过堂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全体实验指导教师分别给学生打分,计算平均成绩.
在首次实验课上,老师将考核方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以调动学生对学习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以实验技能考核为主的多元量化考核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增强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通过三年的实践,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采用多媒体、启发式以及反馈式互动教学法等相结合的教学,实行以实验技能考核为主的多元量化考核方式等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不仅能强化和巩固学生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还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微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考研同学娴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考取院校同仁的肯定.虽然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实验课中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今后要逐步加大开放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相关文献】
[1] 李欣, 赵玉红, 周浩, 等.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5(3):161-164,185.
[2] 戴亦军,何伟,袁生,等.模块化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 2015, 42(9): 1809,1816.
[3] 蒋丽娟, 王晓琳, 尹颖, 等.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3):226-227, 273.
[4] 王小丽, 钟有添, 谢琼珺. 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12, 39(12):1817-1824.
[5] 黎志东, 徐志凯. 启发式等三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218,222.
[6] 张香美, 马同锁,刘坤,等.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点滴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8, 35(6):963-9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