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护理路径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2024-01-30 来源:步旅网
2018年5月第25卷第10期

临床护理路径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张丽娜

【摘要】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3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抢救效果、转运意外事件及住院部病房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部病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治中效果满意。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严重创伤;效果;满意度

严重创伤患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不可预见性等特点,迅速、及时、准确的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某种疾病的患者,采用流程图的形式,为患者提供有时间、有序和有效的护理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优化护理流程,包括患者入院到出院,有计划、有预见性的进行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1]。本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创伤前身体健康;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25分;自愿参与且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恶性肿瘤、重要器官疾病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男41例,女24例;年龄18~71岁,平均(35.6±3.3)岁;急诊时间为发病后15分钟至30小时,平均(61.2±3.4)分钟;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6例(55.4%),闭合性损伤12例(18.5%),开放性损伤8例(12.3%),刀伤4例(6.2%),坠落伤3例(4.6%),其他2例(3.1%)。观察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18~73岁,平均(36.3±3.4)岁;急诊时间为发病后15分钟至35小时,平均(62.0±3.5)分钟;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8例(58.5%),闭合性损伤11例(16.9%),开放性损伤7例(10.8%),坠落伤4例(6.2%),刀伤3例(4.6%),其他2例(3.1%)。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

作者单位:310007 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通信作者:张丽娜,Email:19397102@qq.com

间及受伤原因接近。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士根据医师不同的临床经验开展相关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基本流程为判断病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查体、维持生命体征的各项护理操作、联系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床位调控、转运患者、办理入院等。

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①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主要内容是护理管理流程、实施方法和目的,同时定期考核急救理论、操作、技能等。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资料建立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包括:实施的内容、抢救技能、护理内容、执行者、记录、信息化床位管理、转运患者、办理入院。患者入院后,对家属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作用和意义。② 接诊。由预检护士将患者送至抢救室,尽快分诊及抢救,及时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开启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③ 评估病情。护理人员根据初评行早期检查。患者病情按临床路径发展,护士在临床路径表上用蓝色笔画“√”,未按路径发展的用红色笔画“×”,遇到标识“×”时,抢救护士需在护理记录中详细记载患者病情变化。④ 抢救。迅速评估患者,准备相关抢救物品,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吸氧或气管插管、吸痰等,开通2条以上静脉通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迅速完成各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予相关急救措施。休克患者予快速补充血容量和止血措施,并及时记录抢救措施、时间、药物、患者病情变化等。同时安抚家属情绪,并交代病情和抢救方法。⑤ 院内转运。开通绿色通道[3],从急诊接诊、手术室、ICU采用无缝衔接,减少各项检查的中间环节,避免或减少转

65

中国乡村医药

运意外事件的发生,之后转入病房。转运前与患者家属讲解转运的目的、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情况;根据评估的状态,充分准备转运途中相关急救物品。转运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同时使用约束带和护栏防治坠落,指导患者家属如何配合,防止搬运二次伤害,观察各种管在位通畅。最后,做好相关交接工作,患者病情稳定后,转运护士方可离开。⑥ 信息化管理床位。完善入院登记系统,按接收住院申请单、床位调控、住院审核、办理住院等流程进行操作,对于明确诊断、入院指征明确的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由首诊医生联系相关负责人将其纳入待床管理系统,优先收容。床位不足时,应保证部分明确诊断的患者及时入院。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检查结果尚未完善的患者,明确各项指标后纳入“急诊患者入院管理组”,参照病情、就诊顺序等安排入院。⑦ 住院期间的护理。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予不同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调整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和步骤。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抢救时间、抢救效果、转运意外事件及住院部病房满意度。抢救时间包括病情评估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和生命体征抢救时间(接诊开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束或记录、宣布的死亡时间为止)。抢救效果包括抢救成功、抢救失败死亡和收住院后死亡。转运意外事件指转运途中是否发生输液管脱离(或堵塞)、供氧中断、呼吸困难、各种管道滑脱等。住院部病房满意度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针对两组入院床位收治情况评价满意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表1) 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及生命体征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 (-x ±s)

组 别例数 病情评估生命体征判断生命体征抢救 时间(s)时间(min)时间(min)对照组 65 10.3±2.2 4.6±1.8 13.3±1.8观察组

65

8.7±1.7 2.6±0.6 11.0±1.4t,P4.64,<0.018.50,<0.018.13,<0.012.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抢救失败死66

亡及住院后死亡分别为58例(89.2%)、3例(4.6%)及4例(6.2%),对照组分别为47例(72.3%)、12例(18.5%)及6例(9.2%)。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抢救失败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6.10,P<0.05);两组住院后死亡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

2.3 两组转运意外事件比较 观察组发生转运意外事件3例(4.6%),其中输液管脱离或堵塞2例、供氧中断1例;对照组10例(15.4%),其中输液管脱离或堵塞4例,供氧中断3例,呼吸困难2例,各种管道滑脱1例。观察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5)。

2.4 两组住院部病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住院病房满意度评分为(93.3±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4,P<0.01)。3 讨论

严重创伤指的是生理状态不稳定,未直接伤及患者的脏器功能。由于病情严重,涉及多个系统、多部位、多脏器,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协作处理完成。而创伤后1小时是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段。

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抢救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根据程序化抢救流程操作,小组抢救成员职责明确,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到各项抢救操作,确保抢救工作在有序的条件下进行,可为患者赢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时开展院内绿色通道,急诊护理人员参与严重创伤患者的全程抢救和院内转运,可有效减少转运途中意外事件。且观察组住院部病房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述所述,临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减少院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住院部患者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洪云,靳宏. 链式流程管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 河北医药,2014,36(16):2548.[2]

花嵘,陈复兴,张咏梅,等. 创伤严重程度与创伤后早期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8):489.[3]

杨秀华,谢扬惠,佘东,等. 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管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3):411.

(收稿:2017-11-15)(发稿编辑:薛 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