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教学《祝福》中的实施
【内容提要】:鲁迅的《祝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这篇小说可教学的东西太多,本文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教学理念出发,探究了新课标在教学《祝福》中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祝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
一、鲁迅小说教学现状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文学领域里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与充实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半个多世纪来,鲁迅作品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作为现代中国的精神先驱,鲁迅作品教学对中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格培养,有着无法估量、不可取代的价值。然而,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遇到了许多问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出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
1.泛政治化教育。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习惯于用抽象的政治观念和阶级观点分析作品,以思想分析代替艺术分析,忽略了鲁迅作品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
2.僵化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仍然囿于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八股方式的主题谋篇布局和语言特色的比较分析的理性的规范方式。教师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学生对鲁迅作品似懂非懂。
3.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不能很快运用到教学实践。“文革”结束以后,以王富仁、汪晖、钱理群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鲁迅研究专家,突破了几十年对鲁迅研究的政治束缚,率先从社会思想和历史文化的层面去研究鲁迅作品,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中学语文界仍受“三要素”小说观束缚,其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了中学小说课教学重主题、形象解读而轻艺术技法分析。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
其实,不仅是鲁迅小说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在对高中语文现状的调查中也显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大。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许多地方的语文课程中,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①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
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②
三、关于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设计的几个侧重点的变化
1.主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③具体到文学作品来说,文明的呼唤,人性的启蒙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鉴赏者有着不同的诠释。反封建是时代赋予《祝福》的历史使命;当今时代更加关注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开拓,更加强调命运的自主安排和个性的充分展示。祥林嫂基本的生存权利被剥夺,命运被左右,情感被压制,思想被奴役,这正是野蛮、落后、反动对文明的摧残和扼杀。主题高一层面的挖掘,既使《祝福》展现了时代特征,又挖掘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
2.人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④
为表现反封建主题以及出于对祥林嫂的同情,传统教学人物分析突出祥林嫂勤劳善良安分的一面,弱化她身上的缺陷。祥林嫂对自己的不幸有过反抗,但她自己中封建思想的
毒很深,内心对自己的折磨、心造的地狱,所有人,甚至连她自己也参与了杀害她自己。如果不给学生讲这一点的话,就不利于学生文学鉴赏中理性思维的培养,也限制了探究意识的激发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说《祝福》对祥林嫂“怎么死的”未作交代,受传统评论和电影的影响,“在祝福声中冻饿而死”成为课堂的唯一正音。既然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探究的空间,那冻死、饿死、病死、疯死,自然死亡,非自然死亡(自杀、他杀),只要是合理的推测并有利于作品表现的都可以接受。
3.典型环境
传统的教学目标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鲁镇是封建社会的缩影,鲁四老爷自然也被派生为这个社会的统治者。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任何描述都暗含着评价”,鲁迅的小说也不例外。鲁迅正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作品中特别注意对有名无名的群众的描写。在撞香案、狼吃阿毛、伤疤、惨死等事件中,鲁四老爷、柳妈、男人、女人、短工等人物凉薄、漠然、讥讽、鄙夷,甚至把别人的痛苦作为调剂消闲的谈资和阴暗心理的满足,这些都勾画出祥林嫂所处人文环境的封闭、冷酷、麻木、病态。这样的迁移既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人文关注、也贴近了时代和学生,更重要的是悟得了鲁迅先生“考察中国社会人生精神病苦”的真味。
四、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⑤《祝福》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转变,应调动学生的爱心与理性,聚焦祥林嫂,以人为本,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进而思考其悲剧的根
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首先,让每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复述时要求:
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每人复述后,又让同学推出几位代表,以比赛的形式参加全班交流,争做复述的示范,同时也让每位同学对祥林嫂的悲惨经历耳熟能详,真切地体验到祥林嫂的悲酸情感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主人公不幸遭遇的根源。要求是:
1.以前面的复述为基础,从祥林嫂的悲惨经历中循序渐进地寻找事例,以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述,不能想当然地架空分析,不能无限上纲,苛刻要求,不滥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着重从人性方面入手;
2.能用五六百以上的语言来表述,不能用这么一句话几个字概括: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把学生四人分为一组,依次表述,然后按照要求互相点评。最后,教师再作示例性的归纳引导。最后引导出作者的创作意图。鲁迅正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⑥
文学是人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出发,去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P213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P214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P215
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P216
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P216
⑥鲁迅.《<自选集>自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