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方法
作者:秦春芳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07期
记叙文写作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记叙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细节雕刻,抑或材料选择,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据笔者调查,在这些问题中最为学生头痛的不是写作技法的缺乏,而是搜肠刮肚也寻觅不到所写的素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面对着花花世界,却笔下无“物”可写呢?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记叙文素材的难题,使学生日后的写作有的放矢。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粗略地谈谈个人的鄙陋意见。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教材是教师教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我们都知道,但凡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审者深思熟虑的,可以说都是各类文章中的经典范式。我们可以在不同体例中挖掘各种记叙文写作需要的素材,之后进行分类积累、内化运用。例如可以在古代诗文中积累经典名句素材;在写景类散文中积累景物素材;在小说中积累人物素材;在论述类文中积累具有哲思的素材等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徜徉其中,从教材中寻找素材,发掘写作点,帮助学生习得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外,还需要灵活掌握并合理运用教材内的各种写作素材,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可以说没比教材再好的写作范例了,我们必须利用好身边的资料,不必盲目地寻求什么作文写作类的教辅材料。当然,以教材内容为源本素材,这也意味着对语文教师有更高更苛刻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好的文本解读能力,还要具备较好的写作分析能力,更需要有敏锐的目光。教师要能准确地捕捉到教材中有用的材料、适用的材料,而且要帮助学生内化所积累的材料,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读书之于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读书不仅可以学习写作的途径和方法,还可以打开眼界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我们都知道教材内的文本毕竟是有限的,若不跳出教材,只靠课堂教学来积累写作素材,会导致学生的素材大量的雷同,也不会在写作中出现亮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注重课外文本中素材的积累。那么,课外的素材又是如何积累呢?是不是读到什么都积累,用不用得上都要积累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一般课外素材的积累,首先要以阅读内容或主题进行合理地分类。例如,历史故事类、民风民俗类、戏曲文化类、传统工艺类等等。分类之后,学生可以进行专题性研究,如传统工艺类,学生可以研究各式各样的传统工艺,包括工艺流程、工艺理念、工艺材料、工艺技术、工艺大师、工艺文化等。由点到面,由表及类,学习一类积累一类,通透一类,内化一类。这也需要教师在阅读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哪一类材料,学生应该怎样去阅读,怎样去积累,积累什么,这都是很重要的。最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到两个专题阅读,不易分散。因为集中课外阅读我们教师可以有效指导,学生之间也有讨论的空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个体学生的收获往往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若问何为写作的泉源,那所有人的回答定都是生活。生活蕴含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学生记叙文写作必定要学会和生活相互融通,不然所写的内容必然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脱离生活、索然无味的。记叙文写作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寻找灵感,挖掘素材,然后以生活为原型进行写作,只有这样写作才会有成。那么,生活在处处,处处又都是生活。是不是所见皆可以写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了。生活并不等于素材,而素材却蕴藏于生活之中。我们必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颗善于转化的心灵,不然所见之物亦无法下笔。例如教材所选用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朱自清把对父亲背影的描绘植入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景之中,这个情景就是父亲为他购买橘子,具体刻绘了父亲往返途中是如何艰难地翻越月台栅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经过作者的加工就形成了文中最为感人的情节,读者但凡读到此处无不潸然泪下。这就是生活素材,这个素材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契合、加工。契合、加工是处理生活形成素材的关键手段,我们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这种手段,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到生活的每一处,把每一次生活都能变成具体写作的生活素材。
总之,一般写作,首先要写作有“物”,然后是写作有“情”,最后才是写作有“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有“物”尤其重要,这个“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素材。在现实生活中,记叙文写作的素材无处不在,但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一顆慧心才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利用好身边的一切事物,切勿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才行。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