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学校高中课程体系。本着坚持 “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 的办学理念,制定本规划。
本课程规划遵循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等方式的变革。课程规划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既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自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选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规划立足于实现学校现在执行的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过渡,使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是学校安排课程、选用教材、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二、课程目标
我校课程的目标是构建新的课程框架,基础型课程与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总体课时比例更趋科学合理,并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增加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课时比例,课程实施学分制管理。规范课程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学科,提升发展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力争2—3个学科组成为汕尾市优秀学科组;坚持稳步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 课程设置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
1
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实行 “ 学分制 ” 管理,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
5.有利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内容
新的课程结构在课改精神指导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其功能特色创造性地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三类课程分块教学,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通过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形成完整的总体学力。
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新的课程结构框架,鼓励教师依据汕尾市和学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每年级不少于10门科目,研究型课程在各个年级全面展开。(课程框架如下图)
工具学科
基础型课程(国课程 框 架 家课程) 基础学科 通用技术 艺术欣赏 德育类
拓展型课程(地方、校本课程)
人文类 科普类 体艺类 文化类 学科延伸类
(三)开好基础课程,打造学校特色课程 基础型课程:
学校必修课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
2
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的选修课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9 门学科。
除国家课程外,学校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拓展型课程:
重点建设以下几类课程。
1.学科延伸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在内的兴趣课。此类课程在深化学科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及科研能力。通过活动和辅导,有利于部分学生脱颖而出,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可培养一批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科尖子。
2.人文类:整合和利用我校人文学科教师资源,注重人文研究方法,通过人文著作导读、人文讲座、演讲辩论赛、书画比赛、音乐欣赏等途径,普及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精神素养。
3.体艺类:继续强化足球在仁荣中学的优势,推动体育运动的开展,打造高水平运动队。继续加强书法、素描、器乐、声乐课程建设,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
开设选修的课程首先由教师拟订目录,征求学生的意见,经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修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达到一定的人数(视学校可提供的师资和设备等资源而定),准予开设。
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课程安排
参照国家的课时总量规定,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的实际,设置不同时间的大小课时,全程安排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课程基本安排如下表:
高一级 学习领域 科目 类别 上学期 第一学段 必修 语言 与 文学 英语 语文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数学 数学 必修 必修1/4 必修1/4 必修2/4 第二学段 必修2/4 第一学段 必修3/4 下学期 第二学段 必修4/4 系列1/4 校本课程/1 必修3/4 必修4/4 学分 6 2 1* 8 2 2* 8 任选系列2中一个模块/1 校本课程(必选口语)0.5 必修1/4 3 必修2/4 校本课程(必选口语、任选)1. 5 必修4/4 必修3/4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思想政治 人文 与 社会 历史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地理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物理 选修一 选修二 科学 必修 化学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生物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信息技术 技术 通用技术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选修一 必修 艺术 艺术 选修一 选修二 体育 与 健康 综合 实践 活动 体育 与 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1/0.5 必修/2 田径、体操/2 必修/3 5个工作日 一周 /1~2 34 必修1/2 必修1/2 必修1/2 系列3、4中任选一个模块/1 校本课程/1 必修1/2 校本课程/0.5 必修1/2 必修1/2 校本课程/1 必修1/2 校本课程/1 必修1/2 必修1/1 必修1/2 必修1/1 校本课程/1 必修1/1 必修1/1 必修2/4 校本课程/1 必修2/4 必修1/2 必修2/4 校本课程/1 必修2/4 必修2/2 必修2/2 校本课程/1.5 2 1* 4 2* 4 2* 4 2* 4 2* 4 1* 2 2* 2 校本课程/1(植物生物学/2) 必修1/1 必修1/0.5 必修/2 田径、体操/2 必修/3 /1~2 34 必修/3 /1~2 36 校本课程/1 必修1/1.5 必修/2 校本课程/1 任选2个模块/2 校本课程/1 必修/3 /1~2 36 必修1/1.5 必修/2 1* 2 4 1* 4 1* 6 1 2 班、团活动、自习 周课时总数 学分 必修:65; 选修一:4; 选修二:可达1+1+1+( ) 高二级 学习领域 科目 类别 第一学段 语言 语文 与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4
必修4/4 上学期 第二学段 系列2/4 校本课程/1 下学期 第一学段 必修5/4 第二学段 系列3/4 学分 4 4 2* 文学 英语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必修5/4 英语6/4 校本课程/1 英语7/4 英语8/4 2 6 2* 必修5/4 系列1、2/4 系列1、2/4 系列2/4 2 6 2* 数学 数学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校本课程/1 必修3/2 选修一/2 必修3/2 选修一/2 必修4/2 选修一/2 必修4/2 选修一/2 4 4 2* 思想政治 人文 与 社会 历史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校本课程/1 必修3/4 选修一/4 校本课程/1 必修3/4 选修一/4 校本课程/1 从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4 任选三个模块/4 校本课程/1 将选修模块1作为必修内容/4 任选三个模块/4 校本课程/1 必修2/2 必修2/2 必修3/2 选修1/2 必修3/2 选修1/2 选修一/4 选修一/4 2 4 2* 2 4 2* 2 6 2* 2 6 2* 4 2 2*/2* 2 地理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物理 选修一 选修二 科学 必修 化学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生物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信息技术 选修一 选修二 通用技术 必修 选修一 必修 必修/1 校本课程/1(动物生物学/普通生物学) 在选修五个模块任选中一个/1 必修2/1 选修1、3中任选一个模块/1 必修/1 校本课程/1 从7个选修系列中任选4个模块/2 校本课程/1 必修/3 5个工作日 一周 /1 必修/3 /1 必修:43 必修/3 /1 必修/3 /1 必修/1 必修/1 技术 2 2 2 2* 4 6 1 2 艺术 艺术 选修一 选修二 体育 与 健康 综合 实践 活动 体育 与 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必修 必修 班、团活动、自习 周课时总数 学分 学习领域 科目 类别 高三级 上学期 5
下学期 学分
第一学段 必修 语言 与 文学 语文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英语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数学 数学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思想政治 人文 与 社会 历史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地理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物理 选修一 选修二 科学 化学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生物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信息技术 技术 通用技术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选修一 必修 艺术 艺术 选修一 选修二 体育 与 健康 综合 实践
体育 与 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必修 选修一 选修二 必修 必修 必修2~3 5个工作日 6 选修2/4 校本课程/2 任选一模块/4 选修一/4 校本课程/2 选修一/4 校本课程/2 系列3、4/6 英语9、10、11/6 系列4(任选一 个模块)/4 第二学段 系列5(任选一 个模块)/4 校本课程/2 英语9、10、11/6 第一 学段 第二学段 4 2* 6 2* 校本课程/2 系列3、4/6 校本课程/2 选修3—6(任选两个)/4 校本课程/2 选修一/4 总 复 选修一/4 习 6 2* 4 2* 4 2* 4 2* 2 2* 从选修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4 校本课程/2 任选一模块/4 校本课程/2 选修2/4 4 2* 4 2* 校本课程/2 从7个系列中必选三个模块/2 校本课程/2 必修2~3 2 2* 选1个 模块/2 3 1 2* 3 活动 社会实践 必修 一周 /1 /1 必修:8 /1 /1 2 班、团活动、自习 周课时总数
学分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一)课程实施策略
1.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2.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研力量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方案》,确立与各学科相应的拓展课程目标、内容,研制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加快教师自我发展学校的建设,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培养一批名师,让学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4.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的激励机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符合课程需要的研究课题。
5.完善各学科学分认定方案,完善学分制管理系统,建设学分制管理信息平台,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
6.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是实施课程评价的关键。学校根据 “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 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1.考核方式
基础性课程的考试,文科要增加开放性命题、开卷答题、撰写小论文等能力考核的比重,
7
理科要增加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增加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能力评定的比重,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的论文、作品的综合评定,建立优秀学生的学科“免修制”,使学生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评价体系
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尝试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①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
②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
③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 ④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3.激励机制
在对学生的激励机制上,应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发展向激励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化发展转变,真正做到从制度上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四、课程管理
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教师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1.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学生、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制定、完善并落实《仁荣中学教师岗位职责》,《仁荣中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岗位职责》,《仁荣中学常规教学工作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教学辅助部门管理制度,使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馆、音乐室、美术室等全方位地为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