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2024-05-19 来源:步旅网
 2008年第4期            

上海地质

      

ShanghaiGeology

・17・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谢建磊 王寒梅 何中发 李 晓 黎 兵(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摘 要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质现状提出了必然要求。本文在系统整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区内存在的重点地质问题和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据海洋地质调查的技术发展,结合国内相关地区的调查经验,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采用综合物探技术、地质取样和测试分析进行综合地质环境调查的建议,并对具体采用的调查技术和调查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海域研究现状地质问题区域地质展望

  近年来,上海地区区域地质的系统调查主要集中陆域,尤其是通过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形成了很多新的认识,为保障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上海市海洋经济和沿江沿海工业的逐渐发展,上海市长江口和邻近海域正逐渐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拓展空间的重要依托。然而,从区内资料和存在的地质问题来看,上海市及邻近海域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地质调查比较缺乏。从邻海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来看,其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宋伟建,2005)。查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基岩和松散层的地质特征是服务于上海市经济发展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区域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进行长江口演化变迁研究的基础背景资料。有步骤、针对性、系统地推进邻近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是上海市地质调查部门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深入认识区内地质工作现状和地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区内长江口和邻近海域的工作方向。

深以浅形成了沙坝(沙洲)、河道相间的地貌格局。

上海处在华北新构造区的南缘(李祥根,2003),接近与华南新构造区在杭州湾水域的分界

处。江绍拼合带和苏北沿岸断裂是区内近岸区两条具新构造区划意义的断裂。水域地震分布比陆域多。长江口崇明东滩南缘、尤其是勿一断陷盆地南缘和勿六断陷盆地南缘分布有三个与上海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震群,在其他地区则零星分布。相比较上海大部分陆域,水域位于现代构造的缓慢沉降区,上新统以浅松散沉积层厚达500m。50-60m全新统沉积表明这种缓慢沉降持续到现在,表现出新构造期持续的沉降性(黄慧珍,1996)。全新世以来,受河流和海洋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套退积、进积型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鸡骨礁组、大戢山组、嵊泗组。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工作现状

长江口和杭州湾地区的地质工作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至1981年才开展了系统和多学科的上海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之前的资料和认识少而零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先后在长江河口及邻海地区开展过相关的地质调查和——————————————————

收稿日期:2008-10-09

作者简介:谢建磊(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

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

1 区域地理和地质概况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了长江口、杭州湾到东部30m水深一带区域,形成了上海211km的大陆岸线和577km的岛屿岸线资源。其中长江口是一个丰水多泥砂、中等潮汐强度的三级分汊和四口入海的三角洲河口。以九段沙、横沙浅滩等拦门沙滩顶

(口门)为界分为口内和口外地区(图1)。10m水

・18・

上海地质

              总第108期 

ShanghaiGeology

地质规划选址勘察》,1985年的《杭州湾北岸1:2.5万上海新港选址—金山嘴港址工程地质勘察》及《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金山)规划阶段1:1万工程地质勘察》,1986年的《上海市海岸带(陆区)1:20万工程地质调查》和《长江河口(南支)地区1:10万工程地质勘察》,1997年的《上海青草沙供水水库、管线工程预可行性阶段工程地质勘察》,2001年的《崇明越江通道(东线)工程地质调查》等。2.3 近岸资源调查

围绕上海海岸带和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80年,市科委、市计委和市农委联合组织全市61个有关单位和院校,于1980-1986年对上海市海岸带资源图1 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理位置图

Fig.1 GeographicallocationmapofYangtzeestuaryand

adjacentseaareasofShanghai进行了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综合编写成《上海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20世纪90年代初期完成了上海市海岛资源普查。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了上海市后

研究工作。总体上测网、取样密度的比例尺都以中小比例尺为主,并且在拦门沙一带是主要的资料盲区。主要方法包括钻探、表层和柱状样的粒度分析、地球化学等指标的测试、测深、浅地层剖面测量和浅层地震等地球物理调查、数据库建设和模拟等。主要研究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如下。2.1 基础地质调查

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对滩涂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作了调查评价。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滩涂造地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长江口区域内的砂源地调查。2006年,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在长江口新浏河沙地区开展了砂矿资源普查。2.4 河口冲淤演变

为进行基岩稳定性评价,上海东部及邻近水域在1:100万航磁资料基础上于1990年进行了1:10万-1:20万高精度航空磁测。陆域先后完成了1:100万和1:5万重力测量。1981-1989年,在上海

岸滩发育演变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大量关于岸滩冲淤规律及机制、流域重大工程对长江入海泥沙和滩涂演变影响、海岸侵蚀和岸坡失稳、河海相互作用和沉积动力学、沿线生态环境监测与影响机理、古环境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潮滩冲淤的不同周期循环(风暴循环、季节循环、多年循环)、潮滩生物促淤效果和机制、海平面变化对潮滩演变影响、潮滩沉积特征和沉积作用、三角洲冲淤对河流来沙变化的响应、沉积动力学背景、长江口发育模式和滩槽泥沙交换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陆域及邻近水域完成了1:3.5万-1:6万彩红外航空遥感测量。1984-1988年,江苏物探队和上海地矿局在长江口区实施了全覆盖的1:5万-1:10万浅地层剖面测量。2002-200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长江口滨外区沉积物本底调查与沉积动力研究。2001-2006年,上海市地震局在邻近海域开展了长江口外海域高分辨率地震勘察。2007年,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在约7000km的海域内实施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此外,不同部门利用局部资料对区内地层层序、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

2.2 水工环地质调(勘)查

围绕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沪崇(明)启(东)”桥隧大通道和天然气过江管道等一系列工程建设,进行过大量工程地质调查(工程物探、钻探)。主要有1984年的《长江口南支整治(顺水坝)工程

2

3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主要地质问题

3.1 江绍断裂带的海域位置

扬子和华夏地块在中国东部陆域以江绍断裂带为界是地学界的共识,但针对江绍断裂带入海以后的地质特征到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为入杭州湾后直接北东向延伸,在金山卫登陆,穿越南黄海,接朝鲜半岛的光州断裂(张文佑,1983);

 2008年第4期      谢建磊等: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19・

定性。查清江绍断裂带在区内的展布对深入认识

上海地区的大地构造属性、南黄海和东海北部之间的深部构造、构造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3.2 海域地震震源机制

苏南和上海地区在地貌、沉积物变形及厚度、活动性断裂、地震等方面的一系列标志表明区内新构造运动明显(郑家欣,1986)。区域上松散层厚度的变化表明区内沉降存在差异性(邱金波,2006)。在上海陆域150m左右的粘性硬土层中屡见节理面和擦痕等构造,尤其是1995年以来,上海市地震局在上海陆域通过浅层地震探测发现了20条在第四纪都或多或少活动的活动性断裂,其中晚更新世断裂2条(章振铨,2004)。同时,在海域N30°50′-N32°15′、E122°10′-124°发现了20多条自上新统到中更新统的活动性断裂(火恩杰,2003)。但海域

图2 江绍断裂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内的主要不同展布认识Fig.2 DifferentrecognitionofJiangshaofault’s

strikinginYangtzeestuaryandadjacentseaareas

内的新构造运动特征认识总体上比较缺乏。松散

层厚度主要来源于物探反演,基岩的差异性沉降特征缺乏研究。活动性断裂测线网度较稀,勘查范围也较局限。断裂相互关系、继承性和新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主要的深大断裂。

胥颐等(2006)认为直接经杭州湾与韩国济州岛南缘断裂相接。一种认为向北东偏东方向延伸,包括沿长河盆地北侧-王盘山南侧-滩浒山北侧-鸡骨礁一线延入东海和沿长河盆地北侧-大小金山之间-鸡骨礁一线延长入东海两种走向(浙江省石油地质大队,1978,1980)。一种为沿长河盆地南侧慈溪的长河-庵东一线,与大衢山东西向断裂连接,进入东海(李起彤,1986),甚至于沿N30°50′附近东西向断裂,并在E125°20′附近终止(梁瑞才等,2006)。还有认为入海后沿崎岖列岛西北侧延伸,在N30°10′、E124°处被滨海深断裂截断(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1985)。顾澎涛(2006)提出了上海南部陆域和杭州湾水域形成了以北东-北北东向江绍断裂(沿长河盆地-王盘山-大戢山-九段沙)为主干断裂为逆冲推覆带,上海陆域的枫泾-川沙断裂为推覆带的锋带位置。

从区域上来看,北东-北北东向的丽水-余姚断裂、鸡骨礁-镇海断裂、张堰-南汇断裂、枫泾-川沙断裂、江绍断裂、常山-漓渚断裂,北西向的苏州-嘉善断裂、太仓-奉贤断裂、大场-周浦断裂、苏北沿岸断裂等主要断裂都经过该区,构成区内复杂的断裂网络,为认识江绍断裂的特征带来了不确

图3 上海市及邻近水域活动性断裂和地震分布图

Fig.3 Locationmapofactivefaultandearthquakeof

Shanghaiandadjacentseaareas

长江口海域地震较陆上地震频度高、强度大,上海多次强烈有感地震都发生在东侧海域内。如1855年11月长江口5级地震、1971年12月长江口4.9级地震、1984年5月南黄海6.2级地震和1996年11月长江口6.1级地震。陆域内的地震跟断裂构造、断陷盆地

・20・

上海地质

              总第108期 

ShanghaiGeology

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的关系(章振铨,2004)。图3也反映海域几个主要地震群集中在断陷盆地边缘。对于海域主要地震集中区地震的发震机制、地震地质背景的调查与研究还处于初期。对基岩地层分布还存在不同认识。如顾澎涛(1993)提出存在一个大面积的K-E继承发育的断陷盆地,而火恩杰(2003)通过精细地震勘查后认为这一凹陷并不存在。王盘山-滩浒山-鸡骨礁-佘山岛,舟山群岛-大瞿山-嵊泗列岛等一系列北东向岛屿的形成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也是值得深入认识的问题。这些背景的认识对进一步探明和深入研究海域地震的发震机制,对海域内岛屿的开发利用,进而进行防灾减灾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3.3 埋藏古河道分布

在上海陆域内的含水层中,上新统-早更新世的古河道是区内较好水质的分布区。地质史上,在滨岸一带相继发育了北西向的“浦(东)南(汇)古河道”、“浏南古河道”和东西向的“枫奉古河道”等河流(邱金波,2006)。从古流向来看,主要流向邻近海域,陆志坚(1989)对后两者的水域走向进行了推断,后期(1994)对长江口三岛的上新世古河道的展布方向进行过推断。对于其具体的走向到目前并不清楚。在嵊泗岛屿海底成功钻遇淡水资源(王振宇,2005),也验证了上海市邻近海域存在大量的淡水资源。中更新世以来,在长江口外的东海陆架上发育了大量相互叠置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刘振夏,2000),作为过渡区的上海市邻近海域也必然存在类似的环境条件。在上海陆域北部中上更新统含水层中局部也具有淡水分布区,在邻近水域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淡水分布区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埋藏古河道由于河谷和两岸岩性的不同,容易形成承载力的不均匀性,引起不均匀沉降,对海洋工程影响比较大,形成区内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松散层的研究程度较低是认识古河道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邻近水域至今还未建立完整的岩石地层单位,且与陆域的沉积环境没有进行过系统对比。所以,开展海域和陆域沉积环境对比研究,调查海域内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河道分布对寻找海域深部的淡水资源,满足海域工程实施后的淡水资源需求具有重要意义。3.4 岸滩和航道冲淤

冲淤变化直接影响到河口资源的保护和岸滩资

图4 早更新世古河道的海域展布推断图(据陆志坚,

1989)Fig.4 Possiblelocationofpalaeo-channelofearlyPleis2

tocene,inadjacentsea(Luzhijian,1989)

源的利用。所以,区内冲淤变化历来是研究学者较多的一个课题,也是越来越受关注的主要地质问题之一。影响冲淤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入海泥沙量和水动力条件。河流泥沙量的减少不仅会带来淤涨速率的变化,同时能够导致冲淤性质的改变(YangSL,2003;SyvitskiJPM,2005)。据长江(大通站)实测水文资料,长江的年平均输沙量从1965年(5.31亿吨)以来呈现减少的特征,尤其是三峡大坝蓄水以后(图5)。近十年来,长江口门外水下三角洲由淤积为主(1995-2000年)转变为冲刷为主(2003-2005年),

浅滩淤积速率已经降低,口门以外区域的整体淤积速率由6.4cm/a变为-3.8cm/a。两时段的剖面冲淤变化呈现出由前期的向海淤积转化为上淤下冲的特征(李鹏,2007)。杭州湾海床由年淤积0.04m转变为年冲刷0.07-0.14m(茅志昌,2008)。随着海平面的上升,上海地区到2050年相对海平面将上升50-70cm,泥沙量减少的同时,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水动力相对增强,将进一步加强区内的冲刷作用。

以上表明,区内的冲淤变化正发生新的变化。现有研究多是通过历史时段内水底地形的平均变化来计算过去淤积量的变化。这明显不能满足对区内正在发生的冲淤动态变化的认识,开展动态监测才能获得局部现在冲淤的动态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3.5 主要地质灾害

(1)浅层气

长江、杭州湾沿岸以及自岸滩至25m水深线,

 2008年第4期      谢建磊等: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21・

环境与灾害调查为重点的地形地貌调查、基础地质

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从海水到基岩的三维立体结构调查。4.1 调查的主要思路和路线

(1)综合利用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开展调查充分利用“3S”技术。收集不同时间段和类型的遥感影像资料,尤其是调查实施期间的数据。结

图5 近50年长江(大通站)历年年平均输沙量变化

趋势

Fig.5 VariationofaveragesedimenttransportofYangtze

River,inthepast50years

往东至35m水深线的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沉积区内,广泛分布有浅层气。埋藏多在100m以内,最浅不足10余米。这些浅层气多不具有开发价值。当在诱发因素作用下(如插桩、钻探等)气体释放,能引起地基塌陷,海底建筑破坏。当钻探钻遇,会引起井喷、燃烧,造成火灾。(2)冲刷槽和水下滑坡

长江口海域冲刷槽沟较发育,但大多规模较小,规模较大的槽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北部、舟山群岛岛屿之间。滑坡主要分布于具有一定坡度的地段,如长江三角洲前缘斜坡带,近岸水下岸坡带,冲刷槽两侧(如杭州湾金山卫一带),以及长江河口南支水域的白茆沙、新浏河沙、南沙头、下扁担沙的部分地段。

(3)潮流沙脊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于启东嘴东侧的苏北浅滩南端,长江口东南的水下三角洲外缘。苏北浅滩以*港为中心;长江口东南的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古

合GIS,综合分析调查资料,研究近岸水域地形地貌特点、海岸类型、海岸线变化、滩涂演变、航道变迁、海水盐度分布、海水悬移质、海流及波浪状况等。整理区内资料,建立海域资料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野外调查统一采用载波相位广域差分实动态测量(DGPSRTK)导航定位技术,保证野外数据定位精度。综合物探技术以多波束测深、高分辨率的浅层剖面探测、旁侧声纳扫描、多道地震勘查、船载重力测量、船载磁力测量等连续走航系统方法为主。在周期性监测中采用海流观测等定点观测系统。其中要加强仪器探测精度的选择。

表层样和柱状样主要采用抓斗采样器、振动活塞取样器等取样设备进行定点站位采取。钻探技术采用岩芯管内衬PVC管技术。其中要加强对岩心采取率和采取深度的控制。

综合采用原位测试技术、室内测试分析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原位测试技术主要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等手段。室内分析主要包括常规土工试验、化学分析、矿物分析、微体古生物鉴定、年代测定、粒度分析、碳氮同位素和古地磁等内容。

(2)点线面结合,突出重点,调查和研究并重采用固定站位取样、地球物理测线探测、遥感技术分析、水底地形分析等点线面相结合的路线开展调查和研究。野外加强对水下地形起伏较大的前缘斜坡区、面积较大的浅滩区、活动砂体周缘的调查。深度上以上更新统以浅为主,兼顾深层。方法上调查和研究并重,以物探为主,加强“3S”和测试分析技术应用。内容上加强以新构造活动特征、地质灾害调查、沉积环境演化的调查和研究。

(3)综合地质调查和专项地质调查相结合区域上进行1:25-1:10万松散层地层结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地质调查的同时,开展1:5万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在工程建设分布区和冲刷槽比较发育区域,进行1:1万的详细调查,探明地质

长江口。口门地区的北港潮流脊也类似该成因,但相比较2006年,目前发生了较大的冲刷。这些泥沙的群体运动和沙脊的迁移给海底工程带来很大威胁。且地形起伏较大,不利海底管道的铺设及海洋工程施工。

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调查展望

资料收集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综合采用“3S”、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海底取样、测试分析等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进行区内的综合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遵循以浅部松散层为主兼顾深层,点线面结合的基本调查原则,分期分阶段开展以新构造运动特征、

・22・

上海地质

              总第108期 

ShanghaiGeology

统以浅的三角洲沉积为重点内容、兼顾深部地层的调查,查清区内松散层的岩石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开展陆域和海域沉积环境对比研究。

(3)工程地质调查

采取一孔多用和原位测试技术等获取区内不同沉积区内浅部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了解工程地质层区域上的分布情况。综合地形地貌、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导致的不稳定性、海洋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海底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和评价,划分工程地质区,提出工程建设布局和防灾的建议,为沿海港口码头建设,河道治理和各种海底工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编制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图等系列图件。

(4)地质环境调查利用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钻探、区域重力和磁力等技术手段,全面了解浅地层纵向结构、新构造运动类型与特征、活动断裂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以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增长区、重点工程区、近岸地带为重点,通过定时、定点周期性监测,调查现阶段水底地形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环境地质评价。通过表层沉积物的化学全分析等方法,调查底质沉积物的物质组分、化学成分、水动力条件等内容,依据沉积物污染物质评价标准对表层沉积物有害因子进行评价。编制系列地球化学图件。

以水下地形变化较复杂地区、重点工程区、近岸地带为重要区域,采用多波束测深、旁侧声纳扫描、浅层地震和浅地层测量调查古河道、滑坡、冲刷槽等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圈定主要地质灾害分布区及影响范围、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编制地质灾害分布和分区图。

灾害类型、分布、规模及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为海

洋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4)加强周期性监测和重复观测,构建区域海洋地质环境监测网

采取定点、定期监测进行冲淤、地质灾害等地质问题的变化规律研究。针对水底地形冲淤变化剧烈、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和重点工程分布区,每年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进行两次周期性观测。主要包括泥沙、海流、水底地形、底质物类型、风浪和含盐度、温度等测量,为沉积动力学、环境、灾害地质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长期监测及重复观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区域海洋地质环境监测网。结合开发建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开展专题研究。

(5)加强合作和交流,建立资料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加强与已在区内开展工作的单位的沟通,互通有无,优劣互补,资料综合利用,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4.1 调查的主要内容(1)地形地貌调查

通过多波束测深和旁侧声纳扫描等技术查明水域内水下地形变化特征、底质特征、地貌类型及其展布规律。尤其是长江口活动砂体周缘和古长江口、东海大桥等重点工程沿线。通过2S技术和历史水底地形分析,调查和研究区内历史上的冲淤变化特征。通过定期监测调查现阶段的地形冲淤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开展冲淤变化的预测。编制区内的地形地貌图。

(2)基础地质调查开展1:50000区域的船载重力和磁力测量,结合多道地震探测等技术,调查和研究水域基岩的埋深、地层分布、岩浆岩、断裂体系特征、盆地构造、深部构造等主要内容。其中在长江口、南黄海主要的地震群分布区和杭州湾地区,实施大比例尺密网度的地震勘查,查明断裂体系特征,研究区内主要基岩深大断裂的规模、地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地震的发震机制和区域稳定性。编制系列基础地质图件。

开展中比例尺的表层沉积物调查,查明其沉积物类型、空间分布、及其物质来源,进行沉积环境特征的研究。通过浅地层测量、钻探、表层沉积物等技术调查区内砂源地的分布状况,为砂源地的保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编制砂源地分布图。以钻探、浅地层测量、浅地震、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以全新

5 结语

开展上海市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调查是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的必然要求。在基础地质、地质灾害、地形冲淤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综合环境地质调查对上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兼顾全域,针对局部特定地质问题选择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地质调查和专项地质调查,是基本的调查思路;但该调查同时面临着经费投入、施工条件复杂

 2008年第4期      谢建磊等: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地质调查现状及展望   等现实条件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宋伟建.长江口海域地质灾害研究.上海地质,2005,

(95):10-15.

[2]李祥根.中国新构造运动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3,396.

[3]黄慧珍,唐保根,杨文达,等.长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

・23・

[12]火恩杰,章振铨,刘昌森,王锋.长江口海域新生代地层

与断裂活动性初探.中国地震,2003,19(3):206-216.

[13]顾澎涛.有关上海地区地质构造的几点新认识.上海地

质,1993,(47):1-10.

[14]陆志坚.上海市地下淡水含水层的分布及其向海域延

伸的探讨.上海地质,1994,(49):1-11.

[15]陆志坚.从上海地区地下淡水古河道含水层的分布探

讨嵊泗列岛的供水问题.上海地质,1989,(29):23-26.

[16]王振宇.浙江嵊泗海域海底淡水资源初探.上海地质,

2005,(95):16-21.

[17]刘振夏.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海洋地质与第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4]张文佑,等.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500万).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胥颐,刘建华,郝天珧,等.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区岩石层

四纪地质,2000,20(1):9-14.

[18]李鹏,杨世伦,戴仕宝,张文祥.近10年来长江口水下

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与构造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06,

49(4):1053-1061.

[6]李起彤,毛正毅.江山一绍兴断裂带在杭州湾延伸的探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兼论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地理学报,2007,62(7):707-716.

[19]茅志昌,郭建强,虞志英,谢世禄.杭州湾北岸岸滩冲淤

讨.地质科学,1986,(3):211-216.[7]梁瑞才,郑彦鹏.东海北部虎皮礁邻近海域地磁异常研分析.海洋工程,2008,26(1):108-113.

[20]SyvitskiJPM,VorosmartyCJ,KettnerAJeta1.Impact

ofhumansonfluxofterrestrialsedimenttotheglobalcoast2alocean.Science,2005,308:376-380.

[21]YangSL,BelkinIM,BelkinaAIeta1.Deltaresponseto

declineinsedimentsupplyfromtheYangtzeRiver:Evi2denceoftherecentfourdecadesandexpectationsforthenexthalf-century.Estuarine,CoastalandShelfScience.2003,57:689-699.

究.海洋科学进展,2006,24(2):173-180.

[8]顾澎涛.关于上海地区金山群大地构造属性的思考.上

海地质,2006,(100):10-13.

[9]郑家欣,周积元.苏南地区(包括上海市)新构造运动基

本特征的探讨.同济大学学报,1986,14(1):123-131.

[10]邱金波,李晓.上海市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1]章振铨,刘昌森,王锋.上海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

系初析.中国地震,2004,20(2):143-151.

TheStateandProspectofGeologicalSurveyinthe

YangtzeRiverEstuaryandAdjacentSeaarea,Shanghai

XieJian-leiWangHan-meiHeZhong-faLiXiaoLiBing(ShanghaiInstituteofGeologicalSurvey,Shanghai,200072)

Abstract: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marineregionalgeologicalsurveygraduallyinrecentyears.Thedevel2

opmentofmarinegeologicalsurveytechnologyalsolaysthefoundationofcarryingoutmarineregionalgeologicalsurvey.ThedevelopmentofShanghaisocialandeconomicrequiresustomakeathoroughin2vestigationtogeologicalstatusoftheYangtzeRiverestuaryandadjacentseaarea.Thispaperanalyzedthekeygeologicalproblemsandtheresearchshortcomingsonthebasisofregionalgeologicaldataclean2ingup.Accordingtothedevelopmentofmarinegeologicalsurveytechnologyandstudiesofthesurveyexperiencesofotherareas,thispaperbringupthegeologicalsurveyprospectofthisregion,andadvisestocarryoutsyntheticgeologicalandenvironmentalsurveyadaptingmanykindsoftechnology.Atlastthispaperdiscussesthespecificsurveytechnologyandinvestigationcontents.

Keywords:Marine,Researchstate,Geologicalproblem,Regionalgeology,Prospec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