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对居住小镇的交通特性研究,提出上海三林居住小镇的交通发展策略及目标。同时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提出三林小镇地下道路系统方案,并通过交通模拟仿真对该方案进行交通分析。
关键词:居住小镇;交通特性;地下交通系统规划;交通分析;停车库
1、居住小镇的交通组织 1.1何为居住小镇
对于居住小镇,目前我国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笔者认为,居住小镇应该是城市居住区的一种特殊形式。从规划概念上讲,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地区,简称居住区[1]。城市居住区是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场所,指的是某个城市的区域和范围。而居住小镇,则应该相较于一般的居住区,其住宅容积率更低、生态环境更佳、配套产业更为先进。
1.2街道诉求
丹麦城市规划师杨.盖尔先生作为人文价值的积极支持者之一,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2]。户外活动不仅仅是步行交通、娱乐性的或社会性的活动,而是应包括整个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得户外空间变得富于活力和魅力。
必要性活动,例如上学、商办、购物、等人、候车、快递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
? 自发性活动,例如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物等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和有吸引力的场所时才会产生的活动;
? 社会性活动,包括儿童游戏、打招呼、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
? 街道作为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户外活动场所,必然承担了最基本的必要性活动。但其空间品质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各种自发性活动的发生频次和时长。质量低劣的街道和空间,人们无心停留;相反,街道空间良好的街道,驻足、餐饮、玩耍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随之上演。同时,如果进一步改善街道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促进社会性的活动,人们可以通过旁观者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
居住小镇的主体需求为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本文在此选取上下班(必要性活动)、上下学(必要性活动)、休闲(自发性活动)作为主要的街道行为进行分析。
上下班:步行人群换乘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或普通公交),要求空间通畅、公共交通站点可达性高。机动车人群要求快速到达离散,避免拥堵。
? 上下学:步行比例占大多数,要求空间安全、有适当驻留玩耍空间。机动车人群要求快速到达离散,避免拥堵。
? 休闲:基本为步行;要求安静的场所、有吸引力的街道,丰富的沿街景观。 ? 基于对居住人群的街道行为分析,可以看出,居住小镇对于慢行出行和机动车出行的要求均比较高,因此导致人车矛盾较为突出。如何满足居民对街道安静和活力的诉求,同时又满足机动车对外路网的有机衔接,成为居住小镇交通规划的重中之重。
1.3国际知名居住小镇 奥地利哈尔斯塔特
? 哈尔施塔特镇是奥地利州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一个村庄,位于哈尔施塔特湖湖畔,海拔高度511米,直至2015年已有1221名居民。这里又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镇”。
图2:德国罗滕堡小镇 1.4交通组织
通过对居住小镇街道诉求的分析,同时对标国际知名小镇的交通特征,笔者提出适宜居住小镇的交通组织方案:
鼓励居住小镇镇内部道路,作为非机动车道进行管理,赋予非机动车高于机动车的路权。 ? 鼓励结合支路布局生活服务街道,应用稳静化措施降低车速。
? 对于既有城市干道沿线的生活服务区段,应通过绿化等措施进行空间和噪声隔离,提升活动舒适性。
? 既有城市支路沿线的生活服务区段应减少沿路停车,增加休憩与活动空间。 ? 2、上海三林小镇概况
三林湾小镇项目位于上海中心城南部,黄浦江下游段的起点,距人民广场仅9公里,中环与外环线之间,是上海市中心城楔形绿地之一。西临黄浦江,北邻前滩,东为成熟社区;南为外环绿带,未来规划有19号线、26号线、机场快线,过江隧道等。
作为上海中环以外、外环以内大片契形绿地中,三林湾小镇地理位置好,生态环境佳,且属于外环内难得的新开发用地,因此受到多方关注。三林湾小镇在规划阶段提出了“世界看三林、三林看世界”的发展愿景,以建设上海中心城南部的楔形绿地,未来生态建设的标杆地区为契机,打造成为以生态体验、文化艺术、健康宜居为主导的多元复合滨江绿地,同时也是最生态、最海派、最未来的21世纪海派生活实践区。 3、交通策略与交通方案 3.1交通策略
海派小镇空间是一种容纳东西的文化导向下形成的对于城市空间、建筑空间的表现。三林小镇未来将打造一个安宁的静·小镇、塑造一个宜人的慢·生活、创造一个精致的活·街道。 而街道则作为海派小镇空间的精神。整个小镇将形成外围交通集散、内部活动空间的交通组织形式,交通策略为慢行优先、稳静舒适、快慢分离、内慢外快。 3.2交通方案
小镇整体的街道分为对外的交通走廊街道,和小镇内部的社区道路、安宁通道、特色景观道路,如下图所示。
图3:上海三林小镇街道分类
根据小镇行优先、稳静舒适、快慢分离、内慢外快的交通策略,小镇所有的机动车出入口均设在外围的交通走廊街道上。内部道路则通过避免设置机动车出入口,来减少机动车的出行,还小镇居民一个静小镇、慢生活、活街道。 4、地下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通过分析,若将三林小镇所有的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在外围交通走廊街道上,外围街道的交通走廊街道则出现了一个影响机动车出行效率的因素,即出入口个数较多。根据测算,规划一路集中12个机动车出入口,凌兆路集中6个机动车出入口。若机动车出入口过于集中,冲突点过多,高峰时段影响实际交通通行能力,无法快速到发。
因此,笔者提出了通过地下道路系统的设置来减少地面出入口设施个数的交通组织方案。
提升交通走廊街道的道路出行效率,缓解车辆出行矛盾;同时通过地下环路与地下车库紧密联系,实现机动车的快速到发问题。 4.1地下道路系统
设置如下图所示的H型单向双车道地下道路系统,同时建议对相同开发商单元地块进行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经过再次测算,规划一路有5个机动车出入口,凌兆路集中2个机动车出入口,规划七路有3个机动车出入口,相较之前大幅度减少。
无地下环路方案 地下环路方案 图3:有无地下环路方案的路网微观仿真模型 5、结语
地下道路系统通常设在容积率较高的CBD核心区、或地面交通受限的地块。本文提出了在低密度的居住小镇设置地下道路系统的方案,首先考了居民对居住小镇街道空间的诉求,还内部街道空间于慢行,同时也解决了居民对于外出办公上学等机动车快速到发的交通需求。希望以此案例,为居住小镇的交通组织提供一个新的工作思路,以供大家思考。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2]扬盖尔、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