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精选资料

2023-10-18 来源:步旅网


论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

在电影问题的研究中,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它一方面显示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社会经济特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电影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正确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推动电影的创作与发展。

电影从诞生之日到现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其它的艺术样式,如戏剧、诗歌、音乐相比,电影的出现时间虽短,但其社会影响却丝毫不逊色于它们,甚至已经超过了它们,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关。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电影与技术和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有的人把电影称为技术产品。但是,电影和一般的工业制品不同,虽然它也存在复制性,但其特性更在于创意和创新,因此,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包含着编剧和导演的大量心血和智慧。

1 / 8

目前,有关电影艺术性的认识还存有分歧,这主要体现在对电影类型的功用和价值的认识上。有的人从娱乐公众的角度,将电影分为大众电影和小众电影,认为大众电影重在娱乐性,小众电影重在艺术性。这种从娱乐/艺术的角度区分电影价值的做法,带有鲜明的二元论色彩,是粗浅的。因为,艺术活动和娱乐游戏的共通之处在于给人一种愉悦的体验,让人身心放松,精神愉快。所以,不管是“阳春白雪”的高雅之作,还是“下里巴人”的通俗作品,最终都是给人提供精神享受的。何况稚与俗、艺术与娱乐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二者存在相通之处。有的高雅之作往往吸收通俗的内容或形式以获得新生,通俗之作里也有高雅的成分。如金庸武侠小说中许多古典诗词的化用以及所渗透的儒道释文化使其作品呈现出雅俗兼备的艺术效果。在西方的传统绘画中,宗教题材的画作往往是画家表现的主要内容,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通常被摒弃在外。启蒙运动以来,随着对人的发现和重视,一些旨在表现普通人的画作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并成为典范,如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画作《拾穗者》《晚钟》《播种者》等。特别是《晚钟》,通过一对田间耕作的农民夫妇的虔诚祈祷活动,传达出一种浓烈的宗教情感。而西方的电影、音乐、小说等艺术也都和通俗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电影的艺术资源是为大众提供娱乐的电影工作者所发现的。例如,在20世纪头20年,许多娱乐性电影为电影剪辑开启了新的可能性。而在价值上,通俗传统显然能够培育出高质量艺术。就像莎士比亚与狄更斯都为大众读者而写作,许多伟大的20世纪音乐,包括爵士与蓝调,也都源自通俗传统。”因此,对电影艺术性的认识,不能搞“出身论”,必须立足于电影的形式、叙事和风格,从观众体验的角度进行分析。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和商业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电影的制作需要金钱投资,电影的宣传、发行、流通与传播也离不开金钱做后盾。除了公益性的影片,大部分影片被拍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金钱,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大牌导演的认同。

电影的商业属性注定了它不可能摆脱商业需求,但问题是该如何处理好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使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或者至少不丧失基本的艺术水准,这依然是实践中需要不断探讨和解决的一大难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电影产业的发展急速推进,电影的产量急剧增长,可以说,电影事业在新时期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并创造票房纪录的影片不断涌现,如《唐山大地震》《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等。它们或者通过表现自然灾害中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来拷问人性,诘问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或者取材于战国时期的悲剧故事,表达政治权术下人性的痛苦与挣扎;或者直击民国时期的官场腐败,在匪与官、官与霸的较量中揭示政治的黑暗和百姓的痛苦;或者以小人物的爱情经历为线索,表现消费文化境遇中人的生存图景与苦恼。

但是,也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电影的粗制滥造现象依然存在,文化内涵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缺乏使得我国目前的电影制作往往沦为炫技派,缺乏品牌代表和创意。所以,当美国人根据我国的花木兰故事,将其拍成电影进入我国市场时,我国的创意产业基本为零;当《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时,国人只能为中国电影而悲哀;当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又一个元素成为西方人的创意产品而反过来攻占我国市场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影创意的重要性以及不断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再造能力的必要性。当人们为2010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突破百亿元人民币而欢呼庆祝时,一部上映仅39天的《阿凡达》在全球所创造的18.59亿美元的票房纪录再次让我们看到3D技术和创意的伟大奇迹。

特别是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下,许多电影为迎合公众的观影需求,以消解崇高,解构文化为乐趣,以调侃、搞怪、幽默为能事,以暴力、血腥、怪玄为风格,以娱乐至上为宗旨,完全背离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对现实人生的关照。比如当我们观看《大话西游》时,会为周星驰无厘头的表演风格而叫好,会为故事人物的叛逆性和影片高超的叙事技巧、拍摄手法而称赞,但我们很难认同影片所展示的价值理念。同样,在《月光宝盒》中,我们领略了互文性、复制拼贴技术在影片中的使用,也获得了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但对它解构三国忠义思想以及三国英雄形象、甚至爱情、友情的做法也不敢苟同。所以,“无厘头”大师周星驰最终还是回归到现实的土壤,他的《长江七号》让我们看到他对底层小人物生活困境的关注与表现,在影片的苦难叙事和诗意传达中观众体会到的是亲情的伟大与可贵。

其实,对现实的重视与强调一直存在于素以创意和影片的大制作见长的好莱坞电影中,因为好莱坞电影所秉持的理念就是大众现实主义。不管是灾难科幻片《后天》《2012》还是奇幻冒险片《阿凡达》,在极富想象力和特效镜头的背后所关注的依然是现实。在影片的叙事上,它们或者以一家普通人的遭遇为线索,或者以一位残疾人的视角为主线,将人类不同的文明置于相同的境遇下,将人类不同的体验置于同样的情景下,从而带给人们一种共同的观影体验和审美享受,进而使影片获得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并创造了商业的奇迹。

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模式值得借鉴,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好莱坞电影发展的瓶颈,即创意的匮乏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打击,特效的重复将降低他们影片的艺术水准。同时,也必须看到,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和美国所倡导和推行的全球化策略有关。“全球化”是美国竭力构建的世界经济政治新体系,对大多数从事文学或文化 工作的人而言,全球化的真正核心在于“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这种文化的标准化不仅意味着美国文化工业将取代其他国家的文化工业,而且还会破坏其他民族一种族的生活方式。全球化还密切了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使文化和经济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这种独特的现象成为后现代性社会的典型特征,“说到底,后现代性已经具有文化消融于经济和经济消融于文化的特征。”其中,“经济消融于文化”主要表现为商品以审美的方式消费,即商品从生产的设计、包装到进入流通、销售,不断被附加上文化形象的外在表征和审美内涵。“文化消融于经济”主要表现为文化工业,特别是娱乐业,好莱坞电影就是典型代表,以至于美国为“确保它的影片在外国市场上以压倒性的优势发行:一般通过将条款写进各种条约和一揽子援助计划来实现”。

那么,面对全球化潮流中好莱坞电影的入侵,我们该如何发展自己的电影产业,重塑大国的文化形象呢?

首先,必须努力推进“先进文化的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的先进化”工程建设,一方面加快推进国外先进文化的引介与吸收,使之中国化;另一方面,努力发掘中国文化的先进因子,发扬光大,使之世界化。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积累了丰厚的思想遗产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我们不缺素材,关键是如何将它们转化成创意,制作成电影,使其走向世界市场。

其次,培育喜爱中国电影的世界受众群体。众所周知,一部电影在世界上受欢迎的程度,除了取决于电影本身的因素之外,还和别国观众对该国文化的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好莱坞电影之所以受欢迎,除了它们的大制作和创意新之外,还与观众对美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好莱坞电影公司重视受众群的培育有关。美国文化的自由民主精神以及所倡导的实用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让很多人喜爱美国,向往美国,所以,当好莱坞电影将这些文化特质通过影片传达出来时,很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所以,我国也必须加大文化的传播力度,提升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育喜爱中国电影的受众群体。

再次,必须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打造品牌产品和创意产业。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制作大国,但并不是世界电影制作强国。目前,“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2010年,我国生产了500多部影片,所创造的效益仅相当于好莱坞一部《阿凡达》在全球获得的收益,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国产电影的前途和未来。我们中国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的提炼和内涵的锻造;我们中国不缺故事,缺的是故事的整合和故事的再造。因此,必须打造中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意产业,必须丰富影片的叙事空间,必须提高影片的文化内涵。

最后,必须改革阻碍电影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强化布局,加强管理,搞活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电影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群众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努力创作既满足群众需求,又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优秀影片。

只有这样,我国的电影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国外电影的冲击,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展示我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形象,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