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

2023-10-06 来源:步旅网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题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求,一是材料。

先看要求: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我们比较一下它与之前出现过的类似题目的不同。

从2002年秋季高考到现在,描述性的材料作文出现过3次。分别是——

2003年上海春考试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的田中耕一既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士。他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同行专家对他也一无所知。田中发表论文很少,但他默默无闻,潜心钻研,于1987年发表一篇论文,在高分子研究领域提出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的原创思想。经过十几年实践,这个思想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受到欧美学术界高度评价,终于成为此次获奖的重要依据。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主席称田中耕一是开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

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吃了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请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谈谈你的感受,题目自拟。

2005年上海秋考试卷——阅读以下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题目自拟。

2009年上海春考试卷——作文

有一幅画,画面上有四盏灯,每盏灯的后面有一句话:

第一盏灯最亮——我有一个想法,去做!

第二盏灯略暗——可以做吗?试试看吧。

第三盏灯昏暗——周围的人都不赞成去做,很难吧?

第四盏灯最暗——既然这样,那就算了吧。

其实,这四盏灯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心中,你怎么选择呢?根据以上材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把相关的句子抽出来看。分别是——

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吃了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请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谈谈你的感受,题目自拟。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题目自拟。

其实,这四盏灯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心中,你怎么选择呢?根据以上材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比较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写作要求中,对写作方向(或角度)都给出了指示。而在2009年的题目里,却只有“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这样一句话。它告诉我们三点或者说它允许我们三点可以做——

(1)角度是开放的。只要确实是该材料提供的角度,都可以写。

(2)写作内容是开放的。没有必要一定谈“启示”、“影响”、“选择”等。可以是印证,启发,感想,联想等等。但,分析、推进时必须与原材料固有的逻辑关系有共振。

(3)原材料的使用是自由的。可以先分析材料,再引发论证;也可以作为类比,从头到尾贯穿始终;也可以在中间或结尾点出。甚至可以通篇不出现材料中的任何文字,只要“角度”在,就可以了。因为写作要求仅是“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我只要提取一个正确的角度,并从我的写作中能看出“根据”在所给的材料里,就没有理由要求我必须在文章里出现原材料。——不管这是不是命题

者的原意。再说,如果写作记叙文根本无法呈现材料;而即使出现原材料也可以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除非命题者加上一句话:写作时必须使用所供材料。而在写作前述3个往年材料作文题时,显然都是需要从材料出发的。一个是“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吃了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一个是“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一个是“这四盏灯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心中,你怎么选择呢”,当然必须围绕所给材料来写作。

时代在进步,任何的回归,都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结果,都会体现这些年进步的成果,都不会是照抄过去,回到原点。在日渐多元的社会,在对学生的思维自由、表达自由充分尊重的时代潮流下,怎么可能再回到那种结构古板、立意受限、角度一定的旧“材料作文”框框中去呢?

再看材料。总体上看,材料有三句话,分别谈了“板桥体”是怎么创制出来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价值如何。所以笼统地说该材料是谈创新的,也是可以的。分解下来,该材料实际上牵涉到大致四组概念:继承与独创、局部(个体)与整体、个性与模仿或另类价值与主流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用隶书参以行楷(继承),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独创)。

“板桥体”被称为一种“体”,并以郑板桥的名字的命名,可见,社会和历史肯定他是一种创造,如物理上的“牛顿定理”、小说中“欧·亨利式结尾”一般。但这种创造又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用隶书参以行楷”得来的。所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实际上是“有隶有楷,有古有今”,所以,这里体现了“继承与创造”的关系。谈继承,目的是创造;谈创造,要突出来自继承。

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个体、个性),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整体)。

——不过有一“但”字,重点在后面。“板桥体”的美是整体美,是“别有韵味”。这个“别”字,有意思,强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是有创造的美。这里涉及的是“局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但是,这里的“局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又不是“人多力量大”或“团结就是力量”等的

加法关系,而是“呼应、协调、避让、整体布局”的关系,是“个性”的最佳组合(“错落有致”)。——注意:这里的“歪歪斜斜”,不是缺陷,是一种特点,风格。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高度凝练。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所以不可跟风、模仿;一是强调其不能成为主流,只能略备一格罢了。注意不可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简单地抽象成“独一无二”。这里不是强调其数量的唯一,而是强调其个性及独创性。

这句话是“有人说”的,所以,并非定评。这句话的潜台词还是否认其主流字体的地位的,也许在他看来,书法要论正统,还得数颜体、柳体、欧体、赵体等,觉得“板桥体”的存在丰富了书体的风格,但正统的,可以推广的,还是“颜、柳、欧、赵”等家。命题者用“有人说”这样的表述,提醒我们可以否定他。这又是一个角度。另外,四组关系之间又有若干复杂的情况,这样,生发出来的角度更多了。

话又说回来,一个字体的创制是这样,任一有特点的物、事,文化现象,乃至有特点的人,又有哪一个不是这样呢?所以只要你理解了材料,在写作时,可以切入的生活是无穷无尽的。说古的,有唐诗、宋词的形成;说时尚的,有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说大事,有奥运会,世博会;说小事,可以谈自己的创新经历。可议论,可记叙。比如,可以写一个“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板桥体”老爸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