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的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建设
2023-10-12
来源:步旅网
2009年2月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Shand0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Institute Feb.2OO9 NO.1 Ser.No.95 第l期(总第95期) 基子供应链韵我国汔车产业自圭品牌建设 周 丽,金铎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摘要:我国汽车产业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要想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大自主创新 和自主品牌建设。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应该立足于其供应链来开展,可以从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上游、 中游、下游来寻求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汽车产业;自主品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54(2009)01—0090—03 Study of the Own Brand Building in China’S Auto Industry based on the Supply Chain ZHOU LI,JIN DU0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a real development and share the world auto market,the China’S auto industry must increase the autonom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own brand building.The own brand-building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should be based on its supply chain to CalTy out.First,it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own brand building in auto industy.Then,combirnes the theories of supply chain and own brand analyzes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S own brand building.Finally,from the point of supply chain,seeks to find he teffective ways in the upstream,midstream,downstream of the China’S auto industry. Keywords:Auto Industy;Own Brand;Supplry Chain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但 在全球前一百名汽车品牌中找不到国内企业的踪 影。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企业成为供应链 的参与者而非设计与管理者。我国汽车产业要实现 自身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实 力,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要建设我国汽车产业自 主品牌,就要从整体供应链出发,把自主品牌建设 贯穿其中。 一、自主品牌和供应链 (一)自主品牌 自主是指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拥有该品牌。具有 对品牌完全的掌控能力和决定权利;品牌是一种名 称、术语、标记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辨认 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 一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对汽车产业来说,自主 品牌不仅意味着拥有自主生产汽车的核心技术,还 代表汽车本身卓越的质量、性能以及完善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汽车品牌能勾画出使用者的形象,作为 代表身份和地位的符号。 (二)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的,通过对物流、信息 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 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将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 个整体的功能网络。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 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 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 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围绕 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 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 下游链条关系就构成了供应链。企业竞争优势越来 越多地来源于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系统 合作。 汽车产业供应链也不例外,汽车产业供应链主 要有原材料钢铁、电子产品、橡胶产品等的生产与 供应、零部件生产与制造、整车生产与组装、汽车的 一分销以及提供相应售后服务这几个环节,形成的一 整套汽车“制造——销售——服务供应链”。而且随 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供应链中的各企业紧密合作, 提高整个产业供应链的效率,实现企业以低成本满 收稿日期:2008—11-20 —90一 XUEBA0 2009年2月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Feb.2009 第1期(总第95期) JournalofShandongAdministrationInstitute&ShandongEconomicManagementPersonnelInstitute N0.1 Ser.No.95 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本、享有自主定价权等优势,在价格策略上比合资企 二、建设自主品牌的重要性 业更为灵活。要实现我国国民的“全面小康”,使物美 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及中国汽车工业现状来 价廉的大众汽车大量进入平民百姓的家庭,必须也 看,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自主品牌,努力 只能依靠发展自主汽车品牌。 培育自主品牌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三、基于供应链角度建设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 (一)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 汽车企业之间通过供应链彼此联系起来,以一 长有巨大的影响 、 个有机的整体参与竞争,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因此 汽车产业是与钢铁、制造、电子、化工、轻纺、物 要建设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就要从整体供应链 流、能源等行业都有着极强关联度的行业:由于汽车 出发,把自主品牌建设贯穿其中。 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而发 (一)上游零部件的自主品牌建设 展好自主品牌汽车才是维持这一重大比例的保证。 汽车供应链的上游是汽车原材料生产、零部件 因此,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 配套行业。一般而言,汽车产业附加值的70%都是 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通过零部件创造的,零部件业对汽车产业起到举足 增长。因此,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产业是衡量 轻重的作用 ,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汽车产业的效益 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战 水平。所以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发展一定要与汽车 略意义。 零部件产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同步。同时,随着汽车产 (二)自主品牌可使我国汽车产业获取更高溢价 业中整车执照与零部件加工的相互独立和剥离,整 品牌是产品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拥有高 车生产企业将对其所需的零部件实行全球采购,而 知名度的品牌,谁就将可以获得高溢价。然而,在我 零部件生产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产品自由地向全球 国汽车产业中,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国内独资企业, 整车销售。这一变革为全球的汽车零部件商提供了 在未形成自主品牌、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情 前所未有的销售空间和商机。 况下,依靠合资企业的“贴牌生产”模式,国内企业只 我国零部件自主品牌近几年无论在技术、工艺、 得到十分有限的利益。而这点利润的获得还需要以 质量、市场份额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本土零 资源耗费、环境污染为代价。 部件制造商同跨国公司的零部件品牌还存在较大差 (三)建立与发展自主品牌是我国汽车产业拥 距:一是规模、技术含量、知名度差距明显;二是自主 有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品牌少。而且,随着汽车产业保护的逐渐放开,零部 产业的竞争包含了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渠道竞 件产业将首先受到猛烈的冲击。随着零部件进口数 争和品牌竞争,汽车产业也不例外。我国汽车产业 量的增加,国内零部件价格将持续下降,国内该行业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自我发展及十几年的外资压迫 的竞争日益加剧,国内零部件制造企业利润降低或 后,己进人品牌竞争的层次,我国汽车产业只有通过 亏损、部分生产能力闲置加剧不可避免。国内汽车零 打造强有力的自主品牌才能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 部件产业的衰亡,将使整车国产化成为幻影。 力,而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优势密切相关。 因此,我国汽车零部件自足品牌建设迫在眉睫。 (四)建立与发展自主品牌才能使我国汽车产 要加强零部件的自主品牌建设,一是要进一步促使 业自立自强 零部件生产厂商同整车生产厂商的分离,使其面向 我国汽车产业不能一直靠“市场换技术”,依赖 国际市场,促进经济规模的形成。二是强化技术开 国外汽车产业来发展,使自身的独立能力的丧失。 发,促进开发能力的形成。国家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 我国汽车业只有逐步建立与发展自主品牌,掌握核 的零部件优强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及能力建设的投 心技术,才能自立自强,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入,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要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产 (五)我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和国民的“全面小 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项目,限制低水 康”离不开自主品牌的贡献 平的、单纯扩大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要引导汽车生 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汽车产业的支持。 产企业积极采取“等效替代”的模式实现零部件配 我国国内车价长期以来高于国外车价,也与自主品 套;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自主研发新车型,为汽 牌发展失衡息息相关。而自主品牌由于拥有知识产 车零部件企业提供研发产品的空间,并注意吸纳零 权,无需缴纳技术转让费、具有较低的零部件生产成 部件配套企业同步参与,为中国零部件工业自主研 一9l— XUEBAO 2009年2月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Institute Feb.2O09 N0.1 Ser.No.95 第1期(总第95期) 发创造条件。 (二)中游汽车制造商的自主品牌建设 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中游是汽车生产企业,它是 整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汽车制造企业作为供应链 的物流调度与管理中心,担负着信息集成与交换,在 产品设计、制造、装配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其不 但可以拉动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还可以推动下游 分销商的产品及客户服务。 因此,作为核心的汽车制造商在汽车自主品牌 向消费者灌输企业的服务理念、做出服务承诺,可以 加强消费者对汽车生产企业的了解 提高他们对公 司产品的信心。 2.售中服务。售中服务是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 实施销售技巧、促成购买行为、完善销售过程为目的 的服务。售中服务是销售服务的关键环节。服务人员 的服务质量不但影响着售前服务的实现,而且也影 响着售后服务的展开。 3.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以确保产品质量、联络 的建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加强对整条 供应链的管理,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问的合作更加 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二,调动了零部件商的 主观能动性,使零部件生产商参与汽车厂商的产品 设计成为可能,而汽车生产厂商则可在全球范围内 进行汽车模块的选择和匹配设计,优化汽车设计方 案,将汽车装配生产线上的部分装配劳动转移到装 配生产线以外的地方去进行,从而通过模块化生产 方式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品种、质量和自动化水平,提 高汽车的装配质量,缩短汽车的生产周期等能力。 第三,汽车企业坚持走以自身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相 结合的自主开发之路。自主品牌的核心是自主开发,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自主开发与自行开发是两个完 全不同的概念。自行开发是指企业不借助任何外力 或资源的独自开发;自主开发则是指以本企业为主 导开发的产品,其产权乃至知识产权归本企业所拥 有。我国汽车企业走完全自行开发之路既不经济, 也不符合潮流,我国汽车企业必须坚持走以自身为 主导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自主开发之路。 (三)下游服务的自主品牌建设 汽车供应链的下游是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其实 质就是围绕着汽车产品的售后服务而形成的综合服 务业,它直接面对广大的最终用户和消费者。服务 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维系品牌与顾客关系的纽带, 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缔造优质的品牌 服务体系、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 差异化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建设自主品牌, 就要加强下游服务行业建设。要达到外部顾客满意, 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汽车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1.售前服务。售前服务主要通过传播产品信息、 塑造产品形象,以达到激发购买动机的目的。通过 信息传播,不仅可以增进消费者对汽车的了解,而且 可以强化汽车在消费者心目形象。另一方面,通过 一92一 XUEBAO 用户感情,促使市场延伸为目的的服务。 (四)逆向供应链的自主品牌建设 r汽车供应链是・个市场需求“拉动”链。客户需 求直接并强烈影响着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 的全过程,整车生产企业根据销售订单组织生产与 原材料、零配件的采购:零配件配套供应企业根据整 车生产厂的采购订单提供配套件。由客户、分销商网 络、维修网络以及整车生产厂共同构成了市场需求 信息反馈通路。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条通路,及时准 确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喜好变化,以便根据消费市 场的变化来安排生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竞争力,树 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用于 技术研究,加快自主品牌的建设步伐。 由于受到2008年经济运行速度减缓、汽车环保 政策法规趋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及国外品牌 汽车影响,我国自足品牌将面临较大压力。面对巨大 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只有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出发,把 自主品牌建设贯穿于供应链各环节,才能使我国汽 车产业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胜出。 参考文献: [1]于海霞,姚雪梅.新世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J].汽 ‘ ● 车工业研究,2001(12). [2]陈漓高,沈存.汽车业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扩张与我国 发展汽车自主技术的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3]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 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4]李晓华.对加入WTO后“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考[J]. 中国工业经济,2004,(4). [5]陆海平.我国汽车产业过度进入与产业重组[J].北京 汽车.2004(6):1—5. [6]林季红.汽车业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态势[J].南开管 理评论.2004(4):51—57. (编辑:时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