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修辞教学

2021-03-11 来源:步旅网
修辞教学

目标:

一、熟悉修辞概念及其与语境的关系。

二、运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格,解决学习中的相关问题。

三、体会修辞艺术,运用到说话、作文当中。

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修辞,西汉刘向(公元前77---6)就指出:“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也,故不可 不修。”认为言语辞令是用来尊崇君王,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本性的。因此,语词和文辞不可不修,而语词和文辞不可不美好。

二、修辞及其与语境的关系

① 提问:什么是修辞?大家接触这个东西很久了,有谁能具体把它的概念说出来?

就是为了适应语境而运用语言及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可见修词有一个前提,语境。

②提问:什么是语境?修辞和语境有什么关系?

例1:“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

这句话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但是它在一定的语境里就不同了:

“香芝如今不同往昔了,她年轻的时候的确很吃香的。没想到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老同学都说她,这是一株早已凋谢的桂花。”

同样的语言单位,由于特定的语境的原因,它却成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由此我们发现,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断和一定的上下文,包括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断之外的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话语交际时具体的时间、场合、地点、对象、话题乃至发话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等等。

例2:朱仕水同学学习很刻苦,这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分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因果关系,对话对象及地点时间等等。

对语境的把握很重要,否则在做题时,会脱离语境,对有关诗文的内容把握不到位,导致答非所问,或把某种修辞的作用硬套堆砌。

例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是人生的一部档案,年轮是履历表,树干是成绩,枯枝、树洞是人生的缺点。”

三、修辞方式的运用

修辞方式有:比喻、比拟、借代、移就、通感、夸张、婉曲、双关、反语、对照、衬托、拈连、仿词、对偶、回环、顶真、反复、排比、层递、设问、反问。高中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a)比喻

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比喻有四个要素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比喻又分明喻、暗喻、借喻。

看下面的句子,指出是什么比喻句,本体、喻体、比喻词各式什么。

例一: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几个。

北京,社会主义祖国的心脏。

下雨了,街面上开起了一朵朵五颜绿色的花。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犹如”、“仿佛”等比喻词来连接。

(2)暗喻,也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是”、“变成”、“成为”等,有的不用比喻词。暗喻有判断式、修饰性、并列式三种。

判断式:

例 :①“她的往事是对面无量山不倒的青峰,她的习俗以及无法考证的传说都活在小镇的一棵大青树上。”

(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比喻词用“是”、“变成”、“化为”、“作为”等连结。)

判断式的暗喻也有不用比喻词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用逗号或破折号

“毛泽东-----三伏的风,不落的红太阳,行船的顺帆风。”

修饰性:

例 : ②“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怕事实的镜子。”

修饰性暗喻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同位式:同位式暗喻的本体和喻体构成同位关系。

例: ③外面已是闹得满城风雨啦!说是杨湘云这棵树适应了法国水土,滞期不归。

并列式:并列式暗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平行结构。

例: ④“鼓不打不响,话不讲不明。”

(3)借喻,借喻是不用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替代本体。

例:“ 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

(4)博喻,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喻体来说明本体的比喻句。

比喻句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介。

略提:运用比喻要注意:本体和喻体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要喻深以浅,要新颖,本体和喻体的感情色彩要协调一致。

b) 比拟

(1)定义:基于想像,用描写彼类事物动作形态的词描写此类事物的修辞方式。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①拟人,就是用写人的动作形状的词描写物。例如:

“时间好比一个良医,他能教我们医治流血的伤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他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

②拟物,就是把描写物的动作形态的词来描写人,或把描写彼物的词用来描写此物。

“下课铃声刚响,张义房就飞也似的跑出了教室,冲进了食堂。”

(2)比拟的修辞作用:比拟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方式,它往往能寓情于物,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使用比拟能使文章饶有风趣。许多寓言故事,童话故事,都使物人格化,使深刻的道理寓于风趣的语言当中。用比拟写景状物,可以把所描写的场面或对象的形状、动作逼真地描摹出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用比拟说理,能说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生动感人,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

(3)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①比喻和比喻产生的心理基础不同,比喻主要基于联想,通过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进行联想。比拟主要基于想像,这种想像是具有创造性的。例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毛泽东,三伏的风

“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是新形象,“三伏的风”生活中常有的事物。所以前句是比拟,后一句是比喻。

②比拟的拟体不出现,本体一定要出现,比喻的喻体一定要出现,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借喻是这样)

③比喻主要是描写静态,比拟主要描写动态。但是,有些比喻经过静态描写后,它的延展体又对同一事物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就是比喻和比拟的连用。例如:

“他热爱自己正在攻读的自然科学,热爱生活,更热爱大自然,他像一只刚出巢的小鹰,总是充满活力和信念地振动着翅膀,眺望着无边无际的,弥漫着神奇、丰富和瑰丽色彩的世界。”

这里的振动着翅膀是比喻的延展体,是比拟。

所以说,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话语也不一定是比拟。例

“我是小白杨,小白杨就是我。我和它一起长大。”却是两个比喻。

c)借代

定义: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乙事物代表甲事物的修辞方式叫借代。借代也叫换名。被替代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替代的事物叫借体。

(1)常见的借代方式:

① 用专指代泛指。

“在非典时期,我们需要成千上万个钟南山。”

② 借特征代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小不点儿很可怜,在寒风中缩成一团,哆哆嗦嗦。”

③ 用具体代替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④ 部分代替整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⑤ 借作者代著作或出产地代本体。“读了李白,方知豪放;读了钱钟书,才知睿智。”

⑥ 用事物的牌号标记代事物本身。“夸奖你几句,就脚跟离地了(代飘飘然的样子 )

(2)借代的修辞作用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行,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它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语言富于变化,精炼含蓄,具体生动。

(3)运用借代需注意两点: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这样借代的意义才明显,借代的作用才突出。否则会使所代的事物含糊不清。2、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4)借代和借喻的联系和区别:借代是用借体代替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替本体,两种辞格非常相似,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1、借代和借喻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借喻是相似,借代是相关。2、从本体和喻体、借体之间的关系看,借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质不同,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实际关系;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看着是两种事物,实际上是同一事物。3、借喻可以用“像”之类的比喻词转换为明喻,借代不能。“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最可恨那些剥削阶级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我们的血肉。(国际歌)

第二课时

对偶

d)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辞格,并总结归纳该辞格的特点,试着说说该辞格的作用。

①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龙。上下两联都是说丽江玉泉的美丽自然风光。(出句和对句从不同角度说明一个事理,互为补充——正对)

② 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上下两联写周总理对人民与敌人的不同态度。(出句和对句意义相反,反对)

③不因鹏展翅,哪得鸟途通。 (出句与对句是因果关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构成条件关系)(出句和对句意思相关,有承接、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串对,也叫流水对。意思是说出句和对句之间就像流水一样,一浪接一浪,一般前后不能互换。)

对偶和对照的区别:对照,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是学习第一,你是娱乐第一”从结构构成上来说有相似,要求成对。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1、对偶以结构为特征,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对照以意义为特征,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同。2、作用不同,对偶利用均衡、对称的语言形式,和谐优美的语音节奏,以加强艺术感染力;对照主要是为了加强语言的鲜明性。但是,为了收到好的修辞效果,往往,人们会把这两者一起使用。例

敌人害怕你静若悬剑 人们信赖你稳如磐石 (结构工整,意义相对,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夸张

④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xian)水。把他们那种一心想发财的贪婪本质写得淋漓尽致。(扩大夸张,积极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处说)

⑤她鼻子里响了一声,把子敬和天一全看得不值半个小钱。不值半个小钱,故意说小了人的价值(缩小夸张,消极夸张,于扩大相对,故意说小。)

⑥ 酒还没喝道嘴里,心就醉了。醉的反应应在喝之后。(超前夸张,是就时间上说的,把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得比实际的要早,要快。)

夸张:就是为了表情达意,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渲染夸大的修辞。

夸张修辞的作用:夸张重在主观情意的抒发,而不是客观情况的如实反应。大家不觉得假反而觉得真实,为什么?这是因为夸张本身是客观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夸张运用得好,可以揭示事物本质,增强艺术感染力。给人印象深刻。

运用夸张要注意:1、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给人以真实感,夸而有据,夸而有节。他的头好大啊,像一座大山。2、夸张的本质是超越了客观事实,所以运用夸张时要注意一个“度”,不能又像夸张又不像夸张,要鲜明。3、要新颖,不落俗套。4、夸张要得体,夸张多用于文学作品,政论文不宜用,新闻、调查报告、科学论文、情况汇报等不能随意用夸张。

排比

排比:由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近、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组织起来,表

达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修辞。

⑦ 狂风吹不到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它只是一味的无忧无虑的生长。(排比,分句子排比、段落排比和短语排比,句子排比又分分句排比、单句排比和复句排比)

⑧ 他哭了,不是因为邻居的眼色,这个从南市来的孩子从小就见惯了各种各样的冷漠和怀疑的眼色。

他哭了,不是因为路人的歧视,这个在各国港口为中国争取到荣誉的海员,有的是是对付歧视的办法。

他哭了,不是因为亲人们——妻子儿女,特别是哥哥的质问,虽然他们疑虑的视线在心上织起了压迫的和有罪的雾似的迷网。

(段落排比在诗歌中常见,它条理清楚,读起来散中见整,语流婉转,段落之间承接照应,变化发展。给人印象深刻)

⑨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短语排比)

排比的修辞作用:有气势,增强语势,

e)设问和反问

(1)提问:什么是设问?设问是在阐明观点之前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思考,接着自己回答或问而不答。种类:1、自问自答,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向社会主

义?事实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救中国。2、问而不答。距高考只有这么些天了,这说明了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设问的修辞作用:能把事物的矛盾展现出来,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能突出文章主题,强调观点,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2)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式。类型:1、否定式,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例:“不看实际情形,死守着呆板的旧形式、旧习惯,这种现象不是也应该加以改革吗?”(应该改革)2、肯定式,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内容。例:不钻研原著,你怎么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所阐明的革命原理呢?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都是明知故问,但是有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在问外,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问与答集中在一句话中。2、反问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呢,作用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3、设问和反问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设问一般在段落、篇章、句子的前面,而反问往往在后面。4、修辞效果不同,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不容置辩的语气表明自己的看法,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往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修辞是以一种被综合运用的情态出现的,在修辞的综合运用中,有套用、连用、兼用、交错运用四种形式。

1、 套用 修辞方式里面包含修辞方式,形式上是大的套小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例:王昭君,难道一个女人就不能像大鹏似的,一飞就是几千里?难道王昭君,我,一生就和这后宫三千人一样?这里用了两个反问,反问里又套比喻、比拟、夸张。

2、 连用 接连使用同一个修辞方式或多个修辞方式的综合修辞方式。并列关系。

3、 兼用 一个词语或同一个语言片断兼有多种修辞方式。互相融合的关系。例:可是中国,那时是却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比喻和夸张的兼用。

4、 套用、连用、兼用的交错运用。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篇章中

结语:修辞格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大家要掌握各修辞格特征,明辩其中的规律,一定可以用好。希望大家不仅仅是会用修辞知识做题,作文中运用修辞会增添文采,说话中运用修辞,可以增添风趣,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希望大家学好修辞。

四、作业。53专题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