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
作者:李成勇
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4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把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通过语言理解数学——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普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目标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
如:认识“”时,编成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利用经验发现数学——新《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发现数学。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带小朋友们到公园去玩,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游览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费用、路线等。其设计程序是: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租车费用、小朋友们喜欢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等。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的信息。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
由这一活动可以看出,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总是联系实际生活,以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为切入点,化枯燥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生活事例。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总能敏感地发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设情境体验数学——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没有压力,心情舒畅的情境下,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一般来说低年级更适合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直观情境、模拟表演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利用问题运用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地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让学生在模拟换钱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设计购物活动“明明要买一个1元钱的转笔刀,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 这时你会发现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用10个1角,有的用5个2角,有的用2个5角,有的用1个5角2个2角1个1角等。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1元=10角的换算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
总之,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相融,可以变枯燥为丰富,变乏味为有趣,学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