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村小学 李长征
2003年,我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这次培训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洗礼,同时,也带给我许多启迪。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回到岗位后,我一边继续学习新课改知识,一边努力将新课改精神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感受到自己在和学生一起成长,他们在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而我自己却不断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回归生活的教学
我深知教学的成与败,教师是决定因素。我们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开启灵魂的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思考着、探索着。在备课的过程中,把备教材和备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把书本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一次“深加工”,然后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情趣爱好等等。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讲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今天我在教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时,尽管我引导学生列举了很多理解的方法,但还是有很多学生问我:“老师,怎么小数能减大数呢?我还是不理解。”对于这些学生,我后来想了这样一个方法:现在请你们不要把“+”“-”看作加减号,而是把“+”看作“进”,把“-”看作“出”。比如“3-5”就可以看作要进3元钱,出5元钱,相抵还要出2元钱,所以3-5=-2。没想到这样一讲解,学生还真听懂啦。后来,我想可能是他们在生活中接触钱的机会比较多,因此这样讲比较容易理解。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老师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没有情感的课堂就象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在课堂教学中,我认识到对学生什么东西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感情。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我们向学生抛向什么,学生就会抛回什么。和学生的交流可通过采用身边的材料,从身边的人物、实物入手,使学生身临其境。由机械性的操练转变成最宽松、最和谐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流。教师应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
一起探求真理,和学生一起进步、发展。教师应该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鞭策。我们要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关爱别人。今天的一堂课又给了我很多启迪。有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a+b”。首先大家都有些疑惑,不知怎么回答好。后来我就请三个学生回答了三个小问题。 1、 我们班上有多少男同学,多少女同学? 2、昨天和今天你家里分别给了你多少零花钱? 3、我们上午和下午分别上多少节课?
看似三个无关的问题,却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位平常不爱开口的学生都争着要回答,一站起来就说:“我昨天吃了a个苹果,今天吃了b个苹果,两天共吃了a+b个苹果。” 我看到了他脸上的微笑,看到了他心中的自豪。所以,我们绝不能把学生看做是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我们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想取得成功,都能取得成功,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地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今天,我在教学生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 让学生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十几根。 2、任意地拿三根小棒摆三角形,有什么发现? 3、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发现规律)
4、反过来,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总结性质)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理解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通过新教学的实践,我越来越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为学生为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学生的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让自己的工作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