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2022-04-10 来源:步旅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mal ofInnerM ̄',gollaA tu Unlvers.ity<S ̄..ial SdenceF ̄tlon) 2010年第5期(第12卷总第53期) Nn 5 2010(Vo1.12 Sum No.53)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徐怡 (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一个国家实行何种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Todaro)甚至把土地 改革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制度历史的变迁反映了时代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三农” 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 制度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土地制度改革路径做出了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土地政策;土地制度;改革;新思考 IX)I:10.3969/j.issn.】009--4458.2010.05.019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5--0054~03 《管 F》认为,“地者,万物之本源”,“夫民之所生,衣与食d土。食 之所生,水与土也”;“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 可正也”(马伯煌,1993)。显然,有无土地以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否均 衡,是民心趋从和离散的重大问题。 一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建农户产权 改革30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9年),恢复和拓展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确立 “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鼓励合法流转”的 新型农村土地制度。第二阶段(2000--20O8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沿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继续完善并用立法规范承包土地制度;二是探 索和推进土地征用制度及农村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这一制度的 、建国后土地制度的三次重大变革 1.1950年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 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到1950年底,全国大部分地 区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 基本精神是充分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利益的同时,赋予农民长期而 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至今已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 营、长期稳定承包权、鼓励合法流转”的一套完整的新型土地制度。 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中可以看出,每一次土地制度 的变;壬既是对前一次土地制度创新的继承,又是对前一次土地制度 创新的否定,这就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所谓“路径依 制度,结束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解决了民主革命时期留下的最 大问题,同时也有力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 到了恢复。 2.1953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赖”,按NiOnN的说法,也就是‘ 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 的选择”。_2,因此土地制度的制定要与一定时期的国情相适应,才能 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认真研究我国土地制度历史变 迁的规律,并对现行土地制度运行中出现的偏差保持警惕,及时采取 措施纠正,同时根据土地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适时推进土地制度改 由于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3年12月16 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直接推动了 大规模的互助组转化为初级合作社。从互助组到初级社的制度变 迁获得了较高的经济绩效,1950—1955年,全国粮食增长39.2 ,农 业产出增长44.6 。农村丰收进一步推动了合作社从初级向高级 的演进。到1958年底,有l_2亿农户加入了高级社,游离于高级社 革,才能使我们所选择的土地制度安排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 进农村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之外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的1 l】]。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 义性质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 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把土 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二、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和存在的 问题 ~-4"国家实行何种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 收稿日期:2Ol()一05~l5 一个好的土地制度能激发农业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从而有 作者简介:徐怡(1988一),女,江苏宿迁人,苏州大学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 k研究生,研究 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徐怡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的土地制 营、土地股份合作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农业企业化等形式。这些措 度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 前时,土地改革对于增加刺激和促进农业生产增长就变得必不可 少了。_3]美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M Todaro)甚至把土地改革作为 农业发展的—个必要条件。 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要建立现代农业体系, 施都可以有效地解决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相对来说,第三 种方式具有渐进的性质,更适合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现实形势,也 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针对以上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 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而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是不可能在目前的农村基本经济体制下广 泛建立的,这必然要求有适应现代农业体系的农村土地制度与之 配套。现阶段条件下,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农地细碎化严重,规模经营难以实现 1.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凡遇到水旱灾害、政策失误导致“饥荒”之时,农民总是冒着风 险“分田单干”,这至少表明,家庭经营是有效率的,在人多地少的 中国尤其如此。家庭经营制度不是权宜之计。_5]刺激和经营规模 在实施的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经 是影响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越有刺激的 济效益是巨大的。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土地规模经营已成为中 土地制度当然越有利于农业生产。把集体土地分配给农民家庭经 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营时最有刺激的,因而对农业生产是最有利的。但同时牺牲了规 制下无法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一方面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离 模经济效率,若土地改革使经营规模变大了,则会提高规模经济效 土务工和经商,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后,他们对土地的依恋逐渐淡 率,但同时降低了对劳动者的刺激。不过,实践证明,刺激比规模 化;另一方面农户没有土地转让权,种田能手无法租种更多的土 经济更重要(郭熙宝,199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土地政策、 地。因而,土地处分权和转让权的缺失限制了土地的规模经营,规 法律和制度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长期坚持家庭承包 模经济在现行的土地均分、地块零碎分散的制度下是无法实现的。 经营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农地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 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不动摇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不侵犯农民 1978年,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调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 土地权益的基础上进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地区农业生产 要是为解决农村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束缚的问题而产生,缺乏系 力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 统理论准备、制度设计和有计划地实施,是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 制宜。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 迁。这注定其不完善性——农地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产 土地的“三权”分离,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分离,土地能 权的模糊化决定了农地中存在广泛的“公共领域”,必然“弱化”产 依法、有偿地流转起来,向种田能手、愿意种田的人并有一定实力 权的排他性进而导致产权侵蚀。ld]一方面,农民无法成为独立的产 的人集中,从而形成规模效益。比如,农户可将土地自由地转让承 权行为主体,有效行使土地产权权能,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 包;实行“两田制”,即将土地划分成任务田和口粮田,其中任务田 源的优化配置效率,进而充分发挥土地价值。另一方面,各个“上 可以承包给种田大户;企业办农业车间,企业可接包成片土地,派 级”可能运用政府合法的强制性权利侵犯农民的土地产权,进行权 部分工人务农,自负盈亏;组建农业股份合作农场;等等。要实现 利“寻租’’,使农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这既有损效率, 土地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是关键,华西村和南街村的经营 也缺乏公平。 模式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3.城乡土地流转不平等,工业化、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矛盾加剧 2.推进土地使用权私有化,实行土地入股的经营方式。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我国大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人市仍处 土地使用权私有化就是在农村构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在一种自发状态,交易行为缺乏法律的保障,由此造成了土地交易 的制度架构,在保持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的前提下,明确土地使用权 行为的不规范和土地市场管理的混乱;同时,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缺 归农民私有,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由3O年、7O年不变延长到承 乏有关的指导和规范,在进行农村建设土地交易时,土地使用者将 包无限期,使土地使用权私有化长期化的经营模式。 压低地价,造成了土地资产收益的流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地产出和收益主要取决于高效化肥、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平均宅基地面积过大、空心村现象存 农药、除草剂、农业机械、优良品种的使用,也取决于市场信息灵敏 在以及乡镇企业用地大量闲置等原因,农村集体土地的利用一直 度和经营技术。因此,受到重视的是提高农地经营效益的使用权, 处于一种低效率的状态,而在现行的土地法律制度规范下这种低 而不是农地本身。生产者自主经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自主 效率的土地利用状态是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同时,随着城 经营权是拥有农地使用权的重要标志。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都十 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对建设用地需求量也随 分重视农业生产者的自主经营权。英国早在1900年就以法律形 之急剧增加。 式赋予了佃户播种作物的自由,其《持有地条例》规定:“不管有无 三、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思考 习惯或契约规定,只要保证土地整洁并妥加当心,播种就是自由 的”;法国佃农也有安排劳务和经营项目的自由。强行集体化的失 针对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在所有权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国内 误在于剥夺了生产者经营权。前苏联、东欧和一些非洲国家都有 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多改革意见和建议。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 过强行推行集体化的教训,其失误在于不仅剥夺了农民的农地所 是“国有永佃制”,即实行土地所有权国有化,每一农户向国家租赁 有权,关键是剥夺了农地使用权。 土地,租赁者获得永久经营权,且经营权可以转租、出让和继承;二 实行土地人股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兼顾了效率与公平的原 是“私有私营制”,即实行土地所有权私有化,农户可以自由地经营 则,同时是比较符合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状况的。这样实行按股 土地,其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可以出卖、租赁、出让和继承;三是土地 分红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让愿意种地的农民留下种地,而有 所有权实行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经营权实行联产承包、租赁经 志于它途的农民可以凭借股份分得一定的红利,从而促进了农村 55 内蒙 农业大学学撤(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第l2卷总第53期) 剩余劳动力的放心转移,必然有 ̄J rl--J:H前的劳动力转移。但是为 节约利用,现在采取的计划配置土地资源的方式肯定是难以胜 任的,必须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因此,我们现在需要一个新 的《土地管理法》。过去我们土地利用的战略是保护耕地,控制 建设用地,现在应该改成节约利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集 约利用土地,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 农村土地如何与城市土地平等流转,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 的要求,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笔者希望《土地管理法》能够真 了体现公平原则,一旦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取得了同城市普通市 民一样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之时,其土地红利就应该停止,因为那样 其实是对其他城市人口的_一种不公平。 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保障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主任王景新认为“家庭经营再 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适应传统 农业,电适应现代农业”,笔者认为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提倡并发 展规模经营是必要的,但规模经营并不能从根本} 解决小农问 正搭建土地平等流转的制度平台;其次,对于建设用地和宅基 地,应遵循《物权法》的精神,形成相应的制度,如宅基地是否允 题,必须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许流转、小产权问题如何解决等;此外,要解决土地征收的限制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家庭犬农场,还是从事专业化、 问题。笔考认为应废除现有的这种征收制度,而赋予农民一个 企业化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都是家庭经背,郡具有家磨绎苻 等的,以交易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的法律条款,或者说,是否可 局限性,都存在着家庭经营的分散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性 以找出一种新的机制,使农民在不失去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让 的矛再。露解决这一矛盾就既需要社 性合作经济纲织为 ̄0rfl"’j 他的十地能够加人到经济建设,特别是城市化建设和项目中来。 提供产中的基础服务和各种经济协调,也需要社会 l 各种农、 暇务部门和组织提供产前、产中的社会化服务。实践证明,经济 四、结语 愈发达的国家 社会化服务体系愈完善,愈推动困民经济的发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运行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必然要 展。因此,我围目前应着重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推 与农村其他经济制度发生各种联系。因此政府的支农政策是否 进农、『},企业化规模经营,解决好家庭经营的分散性与社会化大 健全、是否及时、是否规范。商接影响与决定着土地制度∞选择 生产的复杂性的对接问题。 和运行效率以及宏观经济形势。政府的支农政策必须规范、适 4.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平等流转 度、保持其应有的稳定性与连贯性,才是有效的。如果过多f预 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土地使用权在城 或过少扶持,或者是超前指导或滞后指导,均不可能为农村土地 乡问的流动,城镇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 制度的变革和运行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机制。 续发展。在统筹城乡土地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按市场经济规律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土地制度的安排应该有助于推动国 切实搞好城乡土地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全面提高资 有土地的改革与集体土地改革。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农村 源配置效率,促进城乡土地市场的共同进步、全面繁荣。 土地制度改革。其实不然,应该看到,农村土地的改革离不开整 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蔡继明给予了 个国家的大环境,更与城市土地改革、与国有土地改革有着紧密 很高的期望,并谈了个人的几点看法和建议:要以是否是公益性 的联系,而这更应成为社会各界关注、思考的重点。口 的原则来划分和安排土地制度。蔡继明指出,公益性的用地斟 家可以实行征收,但非公益性土地就不应简单进行征收,而应该 参考文献: 让土地使用者和土地所有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1_1『'场交 [】J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村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4:92. 易,应按照自愿公平的原则,不能强买强征。但他同时强调,对 f20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口].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夏季 于征收的补偿,应该明确一个观点,即不能因为是公共利益的需 号). E33al ̄熙宝.农业发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要就可以低价补偿。毕竟公共利益成本就应该让大家负担,如 4 罗必良.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新路径EN].南方日报,2OO8~1o— 果所有的成本都让某些个人来单独承担,显然是不公平的。原 l5:A13. [5]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o年:回眸与瞻望『_J].现代经济探 国家土地管理局规划司副司长郑振源提出,实现土地节约利用 讨,2008(6). 和集约利用应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当前,我国的土地问题并不 [6]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一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4. 仅仅是耕地饱和问题,更重要的、廿王是更关键的是我国有限的土 [7]王国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一一关于哈里斯一托迭罗模型的思考 地资源不能满足各部门需求的问题’’,郑振源表示,要想让土地 [N].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接第53页) 风正,有责任心”的专门涉农人才来管理为正确之举。 加强领导,不爱放弃领 ”。 党支部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坚 4.发挥和加强合作社基层党组织的监督、管理作用 决杜绝“家族式”管理现象的发生,使“民办”、“民管”、“民受益”原 合作社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对其“要有全面的计划, 则落刽实处。口 还要加强领导”l【I 所以在合作社中成立党支部,这样可以把好 合作社的娟人观,选准合作社的领导者。准能当合作社的领导是 参考文献: 关系合作社发展的关键问题,党支部在引导农民成立合作村时, [1 列宁选集(第四卷)r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肖翔,刘天善.企业融资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 必须先找这方面的骨干进行酝酿,开好合作社领导者座谈会。总 学出版社,2007. 之,“各级地方党委和团委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抓紧研究农业合作 [3]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们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化的工作,都要把自己变成内行,总而言之,要主动,不要被动; f一5]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