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2.祝 福
教学目的
1.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 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以“祝福”为题目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操作: 一、导入
鲁迅的小说《故乡》描写了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使我们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的现实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看看作者是怎样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的。 二、背景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读课文,复述祥林嫂命运的变化历程。(投影)
1.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2.被婆家卖掉。 3.再婚。
祥林嫂的命运 4.再次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5.被鲁镇的人歧视,被鲁四老爷鄙视,对地狱恐惧。
6.捐门槛赎罪。
7.最终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在祝福声中死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四、理清情节结构。
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情节结构如下:(投影)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顺叙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倒叙
祝福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五、表达方式
1.这篇小说是按什么方式叙述的?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2.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2.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3.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六、作业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祥林嫂描写的精彩片段,并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第 二 课 时
目标: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形象。 操作:
一、祥林嫂的形象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新寡 年轻 肖像 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 勤劳 朴实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善良 温顺 只是顺着眼
第一次到鲁镇 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
表现 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勤快 耐劳 食物不论
满足 要求极低 变化 有了笑影 极易满足 白胖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肖像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痛苦悲哀 第二次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没有先前精神 被卖改嫁
遭遇 丧夫失子 命运悲惨 精神倍受刺激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3.祥林嫂临死前是怎样的一种境况?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已经全白
肖像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精神麻木 临死前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濒于死亡 眼珠间或一轮 竹篮,破碗,空的
境况 乞讨无路 竹竿,下端开裂 陷于绝境
4.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二、 鲁四老爷的形象
陈抟老祖
间接描写 书房陈设 对联 一半脱落 封建卫道士 《康熙字典》 未必完全 鲁四老爷 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 迂腐保守 直接描写 大骂新党 自私伪善 语言 “可恶,然而„„” 冷酷无情 骂“谬种” 思想反动
三、课后思考:怎样认识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目标:1.分析四婶、柳妈 、“老女人”和“我”的形象。 2.探讨作品的主题。 操作:
一、人物形象 1.四婶
身份:大户人家的太太
1. 喜欢祥林嫂能干,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 2. 惦念祥林嫂,因为其做事可心 有同情心 态度 3. 怜悯祥林嫂,留下她 自私迷信 四婶 4. 对祥林嫂“不满”,“警告”,因为没有以前灵活能干 维护礼教 5. 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祥林嫂,你放着罢。 温和阻止
语言 你放着罢,祥林嫂! 严厉制止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2. 柳妈
身份:仆人
肖像:脸上打皱 眼睛干枯
柳妈 善女人,吃素,不杀生 受压迫
性格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受毒害 主张“赎罪” 麻木
对祥林嫂再嫁不以为然 不自觉的 “帮凶”
态度 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 冷漠中有同情 3.老女人
特意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
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愚昧冷漠
老女人 叹息 受毒害
“满足”
4.“我|”
自诩是“新党” 有进步思想 不喜欢鲁四老爷 小资产 有同情心 “我” 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祥林嫂 阶级知 有反封建思想倾向 支支吾吾回答祥林嫂的问题 识分子 善良但软弱
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
二.人物关系及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鲁四老爷 封建礼教 婆婆
四婶 祥林嫂 大伯
老女人 鲁镇的人 柳妈 2.本文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
明确:①小说起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封建的宗法制度运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罪恶。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三.问题探究
1. 提问:小说中几次描写了“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共三次
第一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情景的作用是: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富人享受,穷人艰辛;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已经是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剧达到高潮。(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多次写到“祝福”的作用是“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也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
2. 祥林嫂死前有那些疑问?表现怎样的心理?“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明确: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烦恼,而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意识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其实“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一是源于“我”的善良与同情,二是“我”的软弱与无能。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