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准扶贫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同构性研究

2024-02-13 来源:步旅网
精准扶贫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同构性研究

作者:郝雅奇 马洁 李慧敏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4期

摘要:与先行的扶贫、脱贫政策相比,“精准扶贫”显示出我国扶贫思路和政策的重大转换,这是三十多年来中央扶贫开发经验总结、升华的产物。自2015年底,“精准扶贫”战略被中共中央提上日程以来,精准扶贫已然成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行动,受到了不同领域工作者、研究者的重视;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社会工作专业助人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多重层面与精准扶贫具有同构性。探析二者之间的同构性,对于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及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篇主要讨论精准扶贫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同构性,旨在为精准扶贫方略的推进建言献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精准扶贫;同构性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0-03

一、研究背景

贫困是国际社会致力于应对的共同挑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目标。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始终贯穿新中国建立以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应对扶贫和脱贫挑战的重大战略转变与创新。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标志着“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形成,也是关于“精准扶贫”方略施行问题的顶层设计;同时,《决定》中指出“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明确了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战略的专业使命。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的扶贫作用”。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再次提及社会工作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相关议题。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是基于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探讨、明晰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同构性,是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不仅利于社会工作更有效地参与其中,同时利于社会工作自身的发展。

二、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议题

(一)精准扶贫战略提出的背景

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之后,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推进,扶贫方式和措施等也依据各个时期的扶贫、脱贫成效发生着积极的转变。自1978年至今,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历经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扶贫开发政策为精准扶贫战略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我国的扶贫开发属“以区域瞄准为重点的救济式扶贫”,这一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区域性色彩①,是完全“输血式”的扶贫开发模式;第二阶段,1986年至2000年,我国施行以贫困县瞄准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模式,该模式不免导致了部分扶贫资源使用偏离;第三阶段,2001至2010年,国家扶贫开发步入以贫困村瞄准为重点的综合性扶贫阶段,该阶段是我国探索开发式扶贫模式的重要阶段②;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我国的扶贫模式即以片区攻坚和六个精准为重点的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战略是基于前三个阶段的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而形成的,顺应了我国扶贫的现实要求。新阶段,我国的贫困特征已由绝对性和普遍性贫困转变为“转型性贫困”,扶贫任务和目标由解决温饱转变为“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发展能

力、缩小发展差距”③。因此,面对贫困人口数量多、减贫难度增加、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特困地区脱贫任务艰巨和返贫压力巨大等脱贫难题,“精准扶贫”方略应运而生。

(二)精准扶贫的内涵

关于对“精准扶贫”内涵的解读,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陆汉文、黄承伟教授提及的概念。即精准扶贫是以精细管理、持续再生和综合协同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分类、统筹和协调的方法,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模式,坚持全过程责任式管理,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持和精准管理的综合治理贫困的新模式④。

依据以上观点,精准扶贫包含四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即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这四个层面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关键、保证和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紧密相关,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成效具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略。国内研究者已经积累了一定关于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成果。

其一,关于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契合性,刘春怡分别从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两方面加以论证,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理念、方法和角色等专业优势,文化背景、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扶贫对象的要求等是现实依据⑤;高飞、向德平从关注个体疾苦、追求社会公正和推崇科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精准扶贫、社会工作的契合之处⑥;王守颂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及其三大工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与扶贫工作具有密切关联。此外,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利他主义、平等互助理念和社会服务观等专业伦理与精准扶贫的哲理思想具有契合性⑦;史渊艺、杨媛利 、彭博从价值观、对贫困的认知、工作方法等层面论述了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同质性。

其二,关于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功能,王思斌从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同构性、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其中,二者的同构性表现在对待贫困的价值观、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及目标追求等方面,参与优势则包括:价值观优势、社会工作关注评估、关注与服务对象协同工作、善于协调资源、同时关注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及其文化敏感性⑧;顾东辉从精准扶贫对象识别、构建多元扶贫主体体系、“助人”与“自助”的关系、社会工作伦理与本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了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的借鉴功能⑨;刘春怡认为社会工作的理念有助于激发受助者“自助”、社会工作利于发掘本地资源和利于实现内外资源有效链接⑩;高飞、向德平则从“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三个层面论述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的功能(11);饶福华则从人才优势、专业优势、提升服务对象脱贫能力、完整的服务体系层面阐释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功能(12);王守颂提出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方法论支撑(系统理论、増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为精准扶贫提供方法论指导,包括三大工作方法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

其三,关于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史渊艺、杨媛利等从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介入技巧和方法、跟踪回访方法、贫困人口识别、贫困措施评估、脱贫功能发挥、调动整合多方资源与促进合作、关注贫困群体的长远发展能力培养和重建等方面论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陈成文、姚晓等在分析现行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分别为: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应用、利于激发精准扶贫对象的脱贫动力、利于提升精准扶贫对象的自身能力、利于发掘和利用扶贫地区的社会资源。

其四,关于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王思斌分别从外在的制度建设和内在的能力建设两个层面分析论述(13);顾东辉从科学制定需求评估、合理制定操作方案、恰当推行计

划及专业评估方面论述了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策略(14);谢俊贵从强化精准服务意识、提升调研评估能力、提高方案策划水平、优选服务模式和建立跟进机制、加强专业人员业务培训六个层面提出面向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精准化要求(15);刘春怡从初步融合、中度融合和深度融合三个阶段说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16);王守颂通过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提出参与精准扶贫的对策,包括:服务提供者、使能者、资源筹措者和评估者;陈成文、姚晓等阐释了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四项策略,即充分应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开展工作、积极倡导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合理运用社会工作的扎根理论和在实务工作中践行増权理论。

目前,国内关于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内容多集中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必要性和可行性、功能、途径等,研究方法多为理论探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甚少。

四、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同构性探讨

(一)价值观层面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就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深入探讨以强调专业价值观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包括巴特利、戈登、比斯台克、泰彻等学者关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论述。其中,巴特利认为,个体应得到社会的关怀、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个体对他人负有社会责任、理想社会具有使每个个体实现自我能力的职责与能力;泰彻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尊严和价值、应当受到尊敬和公平对待、应当积极参与决策、应当自由发展自身的能力和天赋、应当公平地享受对物品和服务的控制、拥有获得信息的权利等(17)。

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理想,也是各国发展的共同理念和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要求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我国长期致力于消除贫困,这种思想和行动是受一定价值观影响的,体现了我国维护个体尊严与权利、为个体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国家意志。因此,在价值观层面,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是具有同构特性的。

(二)与政治、行政的关系层面

社会权力的分配问题是政治、行政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以协助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为目标,不可避免与社会权力分配问题相关联,行政性伴随专业性与社会工作相关。尽管社会工作者不会通过直接参与宏观的国家政治活动以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然而通过参与制定、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以协助弱势群体增加福祉。社会工作与政治、行政存在密切联系,从事社会工作需要了解社会政策。

精准扶贫是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扶贫方略,涉及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体现了明显的行政性、政治性色彩。政治意识、政治功能表现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方略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与政治和行政的关系层面,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是具有同构特性的。

(三)目标层面

社会工作的目标包括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其中,任务目标关注引发问题的成因和问题的解决,过程目标则关注服务对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能力提升、意志改变等。过程目标对提升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者在评估过程中,既关注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也关注过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与社会工作的两个目标相对应,精准扶贫方略的任务目标即实现“到2O2O年让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程目标即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在意志和内生动力,提升个人或家庭的发展能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扶贫对象自身的“造血”能力。二者在工作目标层面同样具有同构性质。

(四)理论指导层面

格林伍德曾阐释过理论基础于一个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助人的专业,理论基础对社会工作者开展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价值。精准扶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方略,其实施依赖于政府行政力,然而部分精准扶贫方略的内容指示与社会工作理论具有同构性。如社会工作的系统理论、增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与精准扶贫内涵均有同质性。

系统理论关注政策、组织、社区、群体等对个体的影响,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注重运用正式、非正式的社会资源协助个体解决问题;增能理论认为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强调通过改变个体所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以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实现能力;优势视角则突破了原有的病理假设,强调个体的优势与资源、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良好的专业关系利于服务效果的改善。

(五)工作方法层面

整体而言,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在于明晰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并针对特定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扶贫计划。这一特点与社会工作基于服务对象的问题预估结果制定介入计划有高度契合之处;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将扶贫资源充分应用于贫困群体,即“扶真贫,真扶贫”,实现扶贫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在开展工作前期会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向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这即体现了扶助真正的服务对象和真正扶助服务对象;此外,精准扶贫的实质是“提升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提高扶贫效益”。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助人自助”,即在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服务对象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准扶贫的实质与社会工作的理念高度一致。

具体而言,精准识别层面,要求扶贫工作者依据贫困家庭的家庭收支水平、就业状况、致贫原因、脱贫机会等精准识别服务对象,其间要开展调查研究。这与社会工作开展服务前期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工作方法契合;精准扶持方面,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设计介入计划并开展服务,体现了精准扶持的理念;精准管理层面,社会工作开展的个案工作与实

现对服务对象精准管理相贯通;精准考核方面,社会工作开展的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与之对应。

五、结语

实现“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8)的既定目标,时间紧迫、重任艰巨,对全社会形成了考验和挑战。尽管国内研究者在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议题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然而精准扶贫仍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全新领域,既对社会工作的介入形成了挑战,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在多重层面具有同构性,是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的优势所在。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领域的作用对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工作者、相关研究者等提出了要求,要求各方在理论研究或实务工作过程中持续探索。助力精准扶贫,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职责所在,同时亦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

注释:

①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12.

②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15.

③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15.

④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18.

⑤刘春怡.论农村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之融合[J].长白学刊,2017(3):135—137.

⑥高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J].社会工作,2016(3):19.

⑦王守颂. 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性研究[J].前沿,2016(12):53—54.

⑧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6):6—8.

⑨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J].社会工作,2016(10):8—12.

⑩刘春怡.论农村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之融合[J].长白学刊,2017(3):135.

(11)高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J].社会工作,2016(3):20—22.

(12)饶福华.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优势及策略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6(6):61—62.

(13)王思斌.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J].社会工作,2016(6):8—9.

(14)顾东辉.精准扶贫内涵与实务:社会工作视角的初步解读[J].社会工作,2016(10):12—14.

(15)谢俊贵.论精准扶贫中的社会工作精准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1):50—52.

(16)刘春怡.论农村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之融合[J].长白学刊,2017(3):137.

(17)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年3月:36—37.

(18)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打赢脱贫攻坚战辅导读本[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7月:1.

参考文献:

[1]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

[2]刘春怡.论农村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之融合[J].长白学刊,2017(3).

[3]高飞,向德平.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J].社会工作,2016(3).

[4]王守颂.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性研究[J].前沿,2016(12).

作者简介:郝雅奇,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马 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慧敏,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2017年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城市社区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项目编号:X201780)终期研究成果,指导老师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林顺利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