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地图: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4.电子地图: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中制作和使用的,是由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构成的能够动态显示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及实时处理的数字图像。
5.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6.地图分幅:指用图廓线分割制图区域,其图廓圈定的范围成为单独图幅。
7.地图编号:就是将划分的图幅,按比例尺大小和所在的位置,用文字符号和数字符号进行编号。
地图模型论:将地图作为客观世界的空间模型,用模型方法研究地图,对深刻认识地图的功能及其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地图信息可视化理论:将数据转化为图形,以便于研究人员观察计算过程。主要产品包括:纸质地图、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三维仿真地图、四维时空地图等。 地图综合理论包括地图内容的取舍和地图内容的概括。
普通地图制图学:以普通地图制图为对象的学科,研究普通地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地图符号设计、编图技术方法、各要素的制图综合、地图编辑和设计等。
专题地图制图学:以专题地图制图为对象的学科,研究专题地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专题地图上猪蹄要素的资料收集和处理,各种类型专题地图的编织,专题地图的制图工艺和编辑、设计等问题。
计算机制图学: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电子仪器为制图工具,研究地图制图方法的学科。 地图分析:就是将地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各种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地图上表示的制图对象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规律进行研究,得出有用的结论,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地图学学科重点转移有:模拟地图向数字地图转移,制图向制图、用图并重转移,品种单一向产品多样化转移,信息传输向地理信息深加工转移,二维静态地图向三维动态地图转移,地图产业化。 二、填空题
1.地图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 2.按内容可将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 3.普通地图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4.地图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负载和传递功能。
5.专题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分为地理基础要素和主题要素。 6.普通地图上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 7.普通地图上人社会文要素包括居民点、交通网和境界线。
8.现代地图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分支: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应用地图学。 9.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10.控制点分为平面控制点和 高程控制点,前者又分为天文点和三角点。 11.地图分幅通常有矩形分幅和经纬线分幅两种形式。
12.常用的地图编号有行列式、自然序数式、行列-自然序数式和西南角图廓点坐标公里数编号。
13.1:50万地形图是按经差3º,纬差2º进行分幅的。 14.1:100万地形图是按经差6º,纬差4º进行分幅的。 15.图号为J49D012008的地形图比例尺是1:10万。 16.1:25万地形图编号的比例尺代码为C。
三、简答题
1.简述地图的定义及其基本特性。
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基本特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2)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3)使用地图语言,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2.什么叫做地图?地图的功能有哪些?
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功能有: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3.简述电子地图的基本特点
答:(1)交互性;(2)无缝;(3)动态载负量调整(4)多维化;(5)信息丰富;(6)共享性(7)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
4.简述地图学的现代特征。
答:(1)地图学已跨界于几个科学部门
(2)横断科学为地图制图学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地图制图学在生产、研究与应用上的计量化 (4)计算机技术拓宽了地图制图学的领域
5.地图分幅编号的作用。
答:地图的分幅编号,在地图的生产、管理和使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测制地图的需要 其次是印制地图的需要 第三是管理和发行的需要 第四是用图的需要
6.试述矩形分幅和经纬线分幅的优缺点。
答:矩形分幅优点是:(1)图幅拼接方便;(2)各图幅面面积相对平衡;(3)图廓线可避开分割重要地物。缺点是:制图区域只能一次投影,变形较大
经纬线分幅优点是:图幅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可分多次投影,变形小。缺点是:(1)图廓为曲线时拼接不便(2)高纬度地区图幅面积缩小,不利于纸张的使用和印制;(3)破坏重要地物的完整性 四、计算题
1.已知某地的磁偏角为-5°15′,直线AB的磁方位角为134°10′,试求AB直线的真方位角。(128°55′)。
2.已知某地的R=59°20′SE,α=? (120°40′)
3.将一张古地图上的“一尺折百里”用公制表示其数学式、说明式和直线式。
解:∵1尺=1/3米,1里=500米∴“一尺折百里”即(1/3)÷(100×500)=1/150000 即数字式:1:150000或1/150000;文字式(说明式):十五万分之一,或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1500米(1.5千米,1.5公里 );直线式:(画图,注意尺寸)
4.已知直线OA的磁方位角为312°30′,磁偏角为-1°45′,求其真方位角,将它换算成真象限角。
解:根据A=Am+δ
得到真方位角A =312°30′-1°45′=310°45′
可知AB真方位角位于NW象限,满足A+R=360° 则真象限角R R=360°-310°45′=49°15′
5. 已知图号为H-51-3,求其地理位置。(图幅四角点的经纬度是北纬31°40′—32°,东经121°—121°30′)
6. 试述该坐标值(X=1026km,Y通=25452.678km)对应点位的具体地理位置。(X=1026km,Y=—47.322km)
7. 已知某目标方向线OA的真象限角为24°SW,OA的磁方位角为206°30′,求其真方位角和磁偏角各为多少?并分别画出草图。(A=204°,δ=-2°30′,图略)
8. 已知某点的真象限角为13°SW,子午线收敛角为2°,求其坐标方位角。(α=191°)
9. 已知直线AB的磁方位角为312°30′,磁偏角为-1°45′,求其真方位角,将它换算成真象限角。(另作图表示)(A=310°45′,R=49°15′NW)
10.已知某地地理坐标为ф=31º19′30″N,λ=119º22′30″E,求它在1:25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
解题步骤:(1)求它在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H—50)。 列数=31º19′30″/4º=8 行数=30+119º22′30″/6º=50
(2)算出1:100万图轮廓的经纬度。 北图廓的纬度=8*4º=32ºN
南图廓的纬度=(8—1)*4º=28ºN 东图廓的经度=50*6º—180º=120ºE 西图廓的经度=120º—6º=114ºE
(3)画1:100万地形图编号的草图,并将其16等份。
(4)根据所给经纬度找1:25万地形图的编号(H—50—[4])。 11.已知图幅编号为H—50—6—A,求其经纬度。
解题步骤:(1)根据图号判断该图的比例尺(1:5万)。 (2)根据图号求1:100万图轮廓的经纬度。 北图廓的纬度=8*4º=32ºN 南图廓的纬度=(8—1)*4º=28ºN 东图廓的经度=50*6º—180º=120ºE 西图廓的经度=120º—6º=114ºE
(3)画1:100万地形图的草图,并将其144等份。再找出H—50—6及其经纬度。 (4)将1:10万地形图4等份。再找出H—50—6—A,并求其经纬度。
12.已知某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8分10秒,东经120度09分15秒,求它在1:5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H—51—A)
13.已知图幅编号为K—51—61--A,求其经纬度。(图幅四角点的经纬度是北纬42°10′—42°20′,东经120°—120°15′)
第三、四、五章 地图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地球椭球面:为了便于测绘成果的计算,我们选择一个大小和形状同地球极为接近的旋转椭球面来代替,即以椭圆的短轴(地轴)为轴旋转面成的椭球面,称之为地球椭球面。 2.大地水准面: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3.天文经度:大地水准面上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两面角。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
4.天文纬度: 在地球上定义为大地水准面上某点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5.大地经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6.大地纬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垂直线(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7.地理坐标系:就是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在大地测量中,又分为天文坐标系、大地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
8.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 9.地图比例尺: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水平投影长度之比。 10.主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11.局部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比例尺。
12.长度比: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ds’(变形椭圆半径)和球面上相应微小线段ds(球面上微
小圆半径,已按规定的比例缩小)之比。
13.长度变形:就是长度比(μ)与1之差,用表v示长度变形则:v=μ-1
14.面积比:投影平面上微小面积(变形椭圆面积)dF′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小面积(微小圆面积)dF之比。
15.面积变形:就是面积比与1之差,以Vp表示。Vp=p-1
16.角度变形:投影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球面上相应的两方向线夹角之差。 17.等变形线:就是变形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18.等积投影是指投影面上的任意图形面积与地球椭球体面上相应的图形面积相等的投影。 19.等角投影:投影面上某点的任意两个方向线间的夹角与地球椭球面上相应两方向间的夹角相等,即角度投影变形ω=0
20.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角度关系。
21.真子午线:指向地球正北极和正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真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22.磁子午线:指向地球磁北极和磁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磁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23.磁偏角(δ):磁子午线和真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24.子午线收敛角(γ):真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坐标纵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25.磁坐偏角(c):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26.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0°-360°)。 27.象限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到某一直线的锐角(0°-90°)。 28.地图定向:确定地图上图形的地理方向叫地图定向。
29.圆锥投影:以圆锥面作为投影面,使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展为平面而成。
30.等角航线是地面上两点之间的一条特殊的定位线,它是两点间同所有经线构成相同方位角的一条曲线。
31.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以椭圆柱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与椭圆柱相切,然后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
32.墨卡托投影:是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由德国制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创拟的。用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体面切于赤道,按等角条件,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体面上,沿某一母线将圆柱体面剖开,展成平面,即可构成墨卡托投影。
变形椭圆:地面上一点出的一个无穷小圆——微分圆,在投影后一般地成为一个微分椭圆,利用这个微分椭圆能较恰当地、直观地显示变形的特征。 条件投影:按数学条件形成的投影
几何投影:将地球椭球体面上的经纬网投影到辅助投影面上,再展开成地图平面的投影方法。
我国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1:5千,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中,大于等于50万的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Gauss-Kruger);小于50万的地形
图采用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又叫兰勃特投影(Lambert Conformal Conic)
为什么变形椭圆可以显示投影变形的性质?
变形椭圆可以反映球面(曲面)一单位圆投影到平面后在不同方向上产生形变的大小.单位圆投影到平面后形状为椭圆,称之为变形椭圆.其长短轴方向分别为形变最大和最小方向.也可以知道在不同方向上的长度比.不同的变形椭圆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投影的性质,判定投影的类别
地图投影选择的一般原则:
1.制图区域,极地附近宜选择方位投影,中纬度地区宜选择圆锥投影,赤道附近宜选择圆柱投影
2.地图用途,政区地图常使用等面积投影,地形图常使用等角投影,交通图常使用等距离投影
3.地图投影本身特点,航海图采用墨卡托投影
地图投影变换有解析变换法,数值变换法,解析-数值变换法三种。 解析变换:找出两投影间坐标变换的解析计算公式
数值变换法:在资料图投影方程式未知时,或不易求得资料图和新编图两投影间解析关系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项式来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即利用两投影间的若干离散点,用数值逼近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两投影间的关系。
解析-数值变换法:当新编图投影已知,而资料图投影方程式不知道时,利用数字化仪两区资料图上各经纬线交点的直角坐标值,带入数值变换的多项式,按照数值变换方法求得资料图投影点的地理坐标(φ,λ),即反解数值变换,然后代入已知的新编图投影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实现两投影间转换。
地理变量:复杂的地理事物都具有空间位置和地理属性,对它们的定量或定性描述构成地理变量。基本类型:按性质分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又称几何数据,它构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形状,是确立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属性数据又称非几何数据,他们可能是定性的,也可能是定量的。作为制图数据研究时分为点位数据、线性数据、面积数据、体积数据。 量表系统:按数据的不同精确程度将他们分成有序排列的四种量表,称为量表系统。表达的是制图中的属性数据。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比率量表。 比率量表→间隔量表→顺序量表→定名量表
地图空间数据主要有哪些来源?他们在制图中各起什么作用?
用于制图的数据来源于地图资料、影像资料、统计资料和各种文字资料。
地图资料是编图所用资料的主要来源。影像资料是测制大比例尺地图和更新地图的基本依据。统计资料是制作专题地图中一个重要类别地图——统计地图的基本依据。文字资料是许多地图编制的主要依据。
地图加工的类型:把来源不同的数据换算成可比的数值,将统计数据加工成为派生的制图数据。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分级?如何确定适宜的分级数量?如何正确标定分级界限?
在许多情况下,为了表现出现象的发展水平或群集性特点,需要采取分级的形式,这就需要把比率量表数据加工成间隔量表的形式。
分级统计图上用颜色区分不同的等级,使用同一个颜色来表达时,通常最多分为五级,如果用两个颜色,则可以明确区分出7~8级。用于统计表上的分级,较粗略时可分3级,最多分5~7级。用符号分级时,若是艺术符号,也只能分三级,用几何符号可分为5~7级,线状符号与艺术符号相似。 左闭右开或右闭左开。
栅格数据:将地图的制图区域的平面表象按一定的分辨率作航和列的规则划分,就形成了一个栅格陈列,其中每个栅格也称像元或像素,各个像元可用不同的灰度值来表示,由平面表象对应位置上像元灰度值所组成的矩阵形式的数据就是栅格数据。
属性数据的作用:对地图要素进行定义,表明该要素是什么,如河流、道路的名称及其他有关的质量和数量特性。
正轴圆锥投影的变形只与纬度发生关系,而与经度无关,因此同一条纬线上的变形是相等的。 等角圆锥投影变形:角度没有变形,沿经纬线长度变形是一致的(m=n),面积比为长度比的平方。
等面积圆锥投影变形:保持了制图区域面积投影后不变,即面积变形为零,但角度变形较大,沿经线长度比与沿纬线长度比互为倒数(m=1/n)
等距离圆锥投影变形:变形大小介于等角投影和等面积投影之间,除沿经线长度比保持为1以外,沿纬线长度比与面积比一致(n=P)。
正轴方位投影中,纬线投影后为同心圆,经线投影后成为交于一点的直线,两经线间夹角与实地经度差相等。对于横轴或斜轴,等高圈投影后为同心圆,垂直圈投影后为同心圆的半径,两垂直圈之间的交角与实地方位角相等。所有方位投影的共同特征就是由投影中心到任何一点的方位角保持与实地相等。
正轴圆柱投影中,经纬线网的特点:a.经线投影为平行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和经差成正比. b.纬线投影成为一组与经线正交的平行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视投影条件而异.c.和圆柱面相切的赤道弧长或相隔的两条纬线的弧长为正长地变形. 大圆航线:地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是通过两点间大圆的劣弧。
圆柱投影在同纬线上个点的变形相同而与经度无关。因此在圆柱投影中等变形线与纬线重合,称为平行直线。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同名纬线上变形大小相同。 切圆柱投影:赤道上没有变形,变形自赤道向两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割圆柱投影:在两条标准纬线上没有变形,变形自标准纬线向内(向赤道)及向外(向两极)增大。
在斜轴或横轴圆柱投影中,变形随着等高圈的增加而增大,在所切的大圆上(横轴为中央经线上)没有变形。 二、填空
1.标准点,系地图投影面上没有任何变形的点,即投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相切的切点。离开标准点愈远,则变形愈大。
2.等积投影是以破坏图形的相似性来保持面积上的相等,因此等积投影的角度变形大。 3.任意投影既不是等角投影,也不是等积投影,是角度、面积和长度三种变形同时存在的一种投影。
4.所谓等距投影是指保持沿变形椭圆一个主方向长度比为1,即a=1,或b=1。该种投影面积变形小于等角投影,角度变形小于等积投影。
5.投影按辅助投影面的类型划分: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和圆锥投影。
6.按辅助投影面和地球(椭球)体的位置关系划分:正轴投影、横轴投影和斜轴投影。 7.指向地球正北极和正南极的线叫真子午线,其北端所指的方向是真北方向。 8.指向地球磁北极和磁南极的线叫磁子午线,其北端所指的方向是磁北方向。
9.磁子午线和真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叫磁偏角。以真子午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10.真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叫子午线收敛角。以真子午线为准,坐标纵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11.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叫磁坐偏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12.正轴圆锥投影中的纬线投影后为同心圆弧,经线成为由圆锥顶点向外放射的直线束,经线间的夹角与相应的经差成正比,但比经差小。
13.在正轴割圆锥投影中距标准纬线愈远变形愈大,标准纬线外的变形分布规律同切圆锥投影,均为正变形,标准纬线之间呈负变形。 14.地图坐标网包括经纬线网和方里网两种形式。
15.在正轴方位投影中,纬线投影后成为同心圆,经线投影后成为交于一点的直线束,两经线间的夹角与实地经度差相等。
16.透视方位投影根据视点离球心的距离的大小不同可分为:正射投影、外心投影、球面投影和球心投影。
17.地球椭球体的基本要素:长半径(赤道半径)、短半径(极轴半径)、扁率、笫一偏心率和第二偏心率。
18.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叫做大地水准面。
19.长度变形用Vμ表示。当Vμ>0时,表明投影后长度增加了;当 Vμ<0时,表明投影后长度缩短了;当Vμ=0时,表明无长度变形。
20.面积变形用Vp表示。当Vp>0时,表示投影后面积增大;Vp<0时,表示投影后面积缩小;Vp=0时,表示面积无变形。
21.角度变形用△μ表示。角度变形有正有负,当△μ>0时,投影后角度增大;△μ<0时,投影后角度减小;△μ=0时,投影前后角度相等,无角度变形。
22.地图投影变形主要表现在长度、角度和面积三个方面。
23.地图投影根据变形特征可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三种。
24.地图上表示比例尺有以下几种形式: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图解式比例尺以及各种特殊形式比例尺
25.地图投影的基本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归纳为几何透视法和数学解析法。 26.某一比例尺地图上0.1mm相当于实地的水平长度,称为比例尺精度 27.要求实地长度准确到1m,则所选用的地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1万。
28.当测1:5000地形图时,其比例尺精度为0.5m,实地长度小于该尺寸的就可以不测了。 29.地图投影中的标准线分为标准纬线和标准经线。离开标准线愈远,则变形愈大。 30.标准线,系地图投影面上没有任何变形的一种线,即投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相切或相割的那一条或两条线。 三、简答
1.试述地球的三级逼近。
答:(1)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大地体即大地水准面对地球自然表面的逼近。大地体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2)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地球椭球体,简称椭球体。它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所以人们视其为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3)地球的三级逼近:对地球形状测定后,还必须确定大地水准面与椭球体面的相对关系。即确定与局部地区大地水准面符合最好的一个地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这项工作就是参考椭球体定位。
2.试述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和作用。
答: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水平投影长度之比,叫做地图比例尺。其作用有: (1)测制和使用地图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 (2)反映地图的量测精度 (3)反映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3.试述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变形规律。
答:(1)当λ=0时,μ=1,即中央经线上没有任何变形,满足中央经线投影后保持长度不变的条件。
(2)λ均以偶次方出现,且各项均为正号,所以在本投影中,除中央经线上长度比为1以外,其它任何点上长度比均大于1。
(3)在同一条纬线上,离中央经线愈远,则变形愈大,最大值位于投影带的边缘。 (4)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愈低,变形愈大,最大值位于赤道上。 (5)本投影属于等角性质,故没有角度变形,面积比为长度比的平方。 (6)长度比的等变形线平行于中央轴子午线。
4.试述选择地图投影的一般原则。
答:(1)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及使用方法(2)地图内容(3)制图区域大小(4)制图区域的形状和位置
(5)出版的方式(6)编图资料转绘技术上的要求
5.试述地图投影完整的命名原则。
答:(1)地球(椭球)与辅助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正轴、横袖或斜轴);
(2)地图投影的变形性质(等角、等面积、任意性质三种,等距离投影属任意性质投影); (3)辅助投影面与地球相割、相切(割或切);
(4)作为辅助投影面的可展面的种类(方位、圆柱、圆锥)。
6.试述墨卡托投影的性质。
答:在等角正切圆柱投影中,赤道没有变形,随着纬度升高,变形迅速增大。在等角正割圆柱投影中,两标准纬线上无变形;两标准纬线之间是负向变形,即投影后长度缩短了;两标准纬线以外是正向变形,即投影后长度增加了,且离标准纬线越远变形越大。无论是切还是割投影,赤道上的长度比为最小,两极的长度比为无穷大。面积比是长度比的平方,所以面积变形很大。
7.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答:地图用途、比例尺及使用方法;地图的内容;制图区域的大小;制图区域的形状和位置;出版方式;编图资料转会技术上的要求
8.什么叫地图比例尺,其表示有方法哪些?
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水平投影长度之比叫地图比例尺。 表示有方法:①数字式比例尺②文字式比例尺③图解式比例尺④特殊比例尺
9.简述正轴等角圆锥投影的分布规律。
答:圆锥投影的各种变形都是纬度φ的函数,而与经度λ无关。各种变形都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对某一具体的变形性质而言,在同一条纬线上,其变形值相等。等变形线与纬线平行,呈同心圆弧状分布。切圆锥投影,圆锥面与球面相切的切线,即标准纬线。距标准纬线愈远,其变形愈大,而且由标准纬线向北的变形速度比由标准纬线向南快。割圆锥投影,圆锥表面与球面相割的两条割线,即标准纬线。距标准纬线愈远变形愈大,标准纬线外的变形分布规律同切圆锥投影,均为正形,标准纬线之间呈负变形。
10.什么是大地水准面和地球椭球面?
答: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的一个闭合曲面就是。
为了便于测绘成果的计算,我们选择一个大小和形状同地球极为接近的旋转椭球面来代替,即以椭圆的短轴(地轴)为轴旋转面成的椭球面,称之为地球椭球面。
11.试述地理坐标系的定义及其类型。
答:地理坐标系——就是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 在大地测量中,又分为天文坐标系、大地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
12.什么是地图投影变形?投影变形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经过地图投影这一方法,虽然解决了球面与平面之间的矛盾,但在平面上表示地球的各部分,完全无误的表示是不可能的,即是说它们之间必有差异,就是变形。
总体来讲,共有三种变形:一是长度变形,即投影后的长度与原面上对应的长度不相同了;二是面积变形,即投影后的面积与原面上对应面积不相等了;三是角度变形,即投影前后任意两个对应方向的夹角不相等了。
13.什么是标准点和标准线?
答:标准点,系地图投影面上没有任何变形的点,即投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相切的切点。离开标准点愈远,则变形愈大。
标准线,系地图投影面上没有任何变形的一种线,即投影面与地球椭球体面相切或相割的那一条或两条线。
14.什么是等角投影和等积投影?
答:等角投影:投影面上某点的任意两个方向线间的夹角与地球椭球面上相应两方向间的夹角相等,即角度投影变形ω=0。
等积投影是指投影面上的任意图形面积与地球椭球体面上相应的图形面积相等的投影。
15.什么是经纬线网和方里网?
答:经纬线网指由经线和纬线所构成的坐标网,它指示物体在地面上的地理位置,又称地理坐标网。它在绘制地图时不仅起到控制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上各点和整个地形的实际位置,而且还是计算和分析投影变形所必须的,也是确定比例尺进行量测所不可缺少的。 方里网是平行于投影坐标轴的两组平行线所构成的方格网。由于是每隔整(千米)绘出坐标纵线和横线,故称为方里网,因为方里线同时又是平行于直角坐标轴的坐标线,放又称为直角坐标网。
为什么说长度变形是主要变形?
因为在地图投影中,一般是借助对变形椭圆和微分圆的比较去解释各种变形的特征的。而当微分圆主方向的长度变形已经确定,则变形椭圆的大小和形状可显示该圆的各种变形特征,如任意方向长度比μ=R′/R= 最大角度变形公式 ,面积比P=A〃B,,其中A、B为主方向长度比,总上所述,成都变形可以反映出各种变形的主要特征,是衡量地图投影变形的主 要变形。
四、计算
1.在1:50万正轴等积圆锥投影地图上,某点的经线长度比为1.05,自该点向东量得图上距离为1.1厘米,求其实地长度为多少米?
解:设经线长度必为m,纬线长度比n,经纬线夹角为 根据等积投影条件,mnsin =1
正轴圆锥投影经纬线处处正交,可知=90° 得出n=1/1.05
图上该段距离无投影变形的实际长度=1.1/(1/1.05)=1.155厘米 其实地长度=1.155厘米/(1/50万)=5775米
2.已知某地实际面积为1平方公里,图上面积为100平方厘米,求该图的比例尺和比例尺的精度。
解:为便于计算,先统一单位
262222km 10mcm10m1=,100=
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以及长度与面积的关系,可得
2610/10该地图的比例尺1/M==1/10000 人眼睛能分辨的最短距离为0.1mm
故该地图比例尺的精度=0.1mm*10000=1000mm=1m
3. 在1:100万正轴等积圆锥投影地图上,某点的经线长度比为0.95,自该点向东量得图上距离为2.10厘米,求其实地长度为多少(精确到公里即可)?(19950米)
第七、九、十、十一章 地图语言
一、名词解释
1.地图符号:是表示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
2.面状符号:是一种能按地图比例尺表示出事物分布范围的符号。
3.点状符号:是一种表达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小面积事物(如油库、气象站等)和点状事物(如图6-3控制点等)所采用的符号。
4.线状符号是一种表达呈线状或带状延伸分布事物的符号。
6.地图注记:地图注记用来辅助地图符号,说明各要素的名称、种类、性质和数量等等。 定性符号:主要反映对象的名义(定名量表)尺度,即性质上的区别。 定量符号:以表现对象数量特征(包括间隔尺度和比率尺度)为主的符号。
等级符号:表现顺序尺度的符号。
视觉变量:各种基本图形元素变化与组合的结果,这种能引起视觉差别的图形和色彩变化因素称为“视觉变量”或“图形变量”
制图对象的基本特征:定位特征、性质特征、空间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关系特征、时间特征。
描述性质特征的变量:形状、颜色、结构、方向。而明度,密度等变量只能作为次要的辅助手段,起增强差别的作用。
描述数量特征的变量:尺寸是表现准确数值关系唯一有效的变量,而表现数量相对大小的顺序或等级既可以用尺寸,也可以用明度,结构等变量。
表达制图对象的关系特征:地图符号系统分类、分级以及层次结构和空间组合
独立地物:在实地形体较小,无法按比例表示的一些地物
深度基准面:根据长期验潮数据所求得的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低的潮面,也称“理论深度基准面”
等深线:从深度基准面起算的等深点的连线。
地貌表示方法:写景法,晕渲法,晕滃法,等高线法,分层设色法。 写景法:以绘画写景的形式表示地貌起伏和分布位置的地貌表示法。
晕渲法:根据假定光源对地面照射所产生的明暗程度,用浓淡不一的墨色或彩色沿斜坡渲绘其阴影,造成明暗对比,显示地貌的分布、起伏和形态特征。
定点符号法表示呈点状分布的物体,由于符号定位于物体的实际分布位置上,故称为定点符号法。
比率符号:符号的尺度同它所代表的数量有一定的比率关系。
绝对连续比率:指符号的面积比等于其代表的数量之比,且只要有一个数量指标,就必然有一个一定大小的符号来代表。
条件连续比率:按照绝对连续比率关系,可计算出各不同数值对应的符号面积,对其准线长度附以函数条件,以改变其大小,且数值与符号也一一对应的符号。 绝对分级比率:表达的数列不是连续的真实数值,而是其分级后的数值。
三角形图形法的结构原理:基于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任意点至三条边的垂距总和相等,如果把这个总和作为1(100%),则任意点至各边的垂距长就是三个亚类各占的比值。
感受性就是视觉的灵敏度。视觉敏锐度是眼镜能够辨别出视野中空间距离很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它意味着人们能够看到图像精致细节的准确性。 图形感觉的基本过程:察觉、辨别、识别和解释
1.察觉,感觉的第一步,解释指是否接受了客观刺激,是否感觉到刺激存在的问题。 2.辨别,是指对客观目标特征的察觉,也可以说是察觉对象的差异。 3.识别,指当正确辨别出图形特征之后,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的抽绎分析。
4.解释,不只是对每个图形的识别,而是依据其特点以及与其他信息的关系,形成对图形内容的理解。
影响视觉的因素:刺激条件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心理物理因素。
视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视错性。 图形设计过程:
1.构思:考虑问题处理的各种途径,寻找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总的想法并作出决策。
2.图解设计:在总体设想范畴内权衡各种可能选择的方案,对一些具体规定作出决定,并说明其图形如何配合。
3.制定对所编地图的技术要求:规定符合系统、规划、色彩、字体、字大等,使设计结果具有可操作性。
层次结构:图形设计时要合理的使用基本图形变量表现出视觉上的不同层次,这种不同的层次称为层次结构。
三种层次结构:延伸结构、细分结构、立体结构。
色相即每种颜色固有的相貌。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指色彩对光照的反射程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
色彩的感觉主要表现:色彩的兴奋与沉静、色彩的冷暖感、色彩的进退和胀缩、色彩的轻重与软硬、色彩的华丽与朴素、色彩的活泼与忧郁。
加色法混合:即色光的混合,用两台投影仪同时向白色屏幕上投射两束不同的单色光,这两束光重叠处会得到介于两种单色光之间的颜色。
减色法混合:色料混合或颜色透明层叠合的方法获得新的色彩。
色彩的对比:两种以上的颜色放在一起时,能清楚地发现其差别,这种现象称为色彩的对比。 分为:明度对比、色相对比、饱和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
色彩的调和:有明显差异的、对比强烈的色彩经过调整之后,形成符合目的、和谐而统一的色彩关系。
分为:配色符合主题目的、引起读者审美心理的共鸣、同种色调和、类似色调和、增加共同色素调和、同中性色分割调和、面积调和、渐变调和、弱化调和。
地图上色彩的作用:色彩的运用简化了图形符号系统、丰富了地图内容、提高地图内容表现的科学性、改善地图语言的视觉效果、提高地图的审美价值。
地图色彩设计的一般要求:地图色彩设计与地图的性质、用途相一致,色彩与地图内容相适应,充分利用色彩的感觉与象征性,和谐美观、形成特色。 面状符号的用色分为:
1.质别底色:用不同颜色填充在面状符号的边界范围内,区分区域的不同类型和质量的差别。 2.区域底色:用不同的颜色填充不同的区域范围,它的作用仅仅是区分出不同的区域范围,并不表示任何的数量或质量特征。
3.色级底色:按色彩渐变构成色阶表示与现象间的数量等级对应的设色形式成为色级底色。 4.衬托底色:为了衬托和强调图面上的其他要素,使图面形成不同层次。
地名的功能:社会功能、历史功能、现代功能、科学功能
工作内容:地名标准化,地名译写规范化,地名管理,地名的理论研究。
地名标准化:根据政府颁布的有关规定,对地名进行普查、整理,通过标准化处理,做到地名书写统一,读音正确,,没有不健康的含义。
地名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来管理地名,从而实现地名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为社会各方面快速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现实性强的地名。
功能:存储、更新、管理、查询、统计地名信息,按用户输入的要求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按用户要求的方式输出。
地名书写标准化包括:各国按自己的官方语言对国内地名确定一种标准的书写形式,使国内地名标;非罗马字母的国家提供一种本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的标准形式,这称为单一罗马化;制定一套各国公认的转写法,以便将地名从一种语言文字译写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形式。 音译转写法:是在拼音文字之间、经过科学的音素分析对比,采用音形兼顾的原则,由一种字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字母形式。
地名录:按一定体系和选取指标编辑的集中表示标准地名的工具书。
地名字典:阐释汉语地名,民族语地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以及地名由来、含义、起源、演变及沿革的等地名学所涉及的全部信息和简要叙述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主要特征。 二、填空
1.地图语言由三部分组成:地图符号系统、地图色彩和地图注记。此外还包括影像、装饰图案。
2.按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分布状况分类,可以把符号分为面状符号、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体积符号。
3.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不依比例符号数量将相对增加,而依比例符号数量则相对减少。 4.按符号与地图比例尺的关系可将符号分为依比例符号、不依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和半依比例符号。
5.成轴对称的线状符号,定位线在符号的中心线;非成轴对称的线状符号,定位线在符号的底线。
6.点状符号的定位点有以下几种情况:几何图形符号,以图形的中心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宽底符号,以底部中心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底部为直角形的符号,以直角的顶点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
7.根据被处理数据的属性,量表法可分为四种: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8.从制图实用的角度看,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尺寸、方向、明度、密度、结构、颜色和位置。
9.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可归纳为整体感、差异感、等级感、数量感、质量感、动态感和立体感。
10.在地图中,有些颜色经过长期的使用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比如如水系用蓝色表示,植被用绿色表示。
11.地图注记的主要作用是标识各种制图对象、指示制图对象的属性、说明地图符号的含义。 12.地图上的注记可分为名称注记和说明注记。
13.地图注记的要素包括字体、字色、字大、字隔、字位。
14.注记在图上的排列方式,主要有四种:水平字列、垂直字列、屈曲字列和雁行字列。 15.每一种彩色视觉都可依据三个特性进行度量,即色相、亮度和彩度。
16.点状符号是一种表达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小面积事物和点状事物所采用的符号。 17.线状符号是一种表达呈线状或带状延伸分布事物的符号。 18.产生数量感的最有效视觉变量是尺寸变量。
19.对于颜色的三分量而言,一般色相是表示事物或现象定性性质,而饱和度和明度表示的是事物或现象的定量的性质。
20.量表法可分为四种,其中最低水平的量表尺度是定名量表。
21.我国大比例尺地形图一直采用四色印刷。黑色表示人工物体,蓝色表示水系要素,棕色表示地貌与土质,绿色表示大面积植被。 三、简答
1.什么是点状符号?并简述其特点。
答:点状符号是一种表达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小面积事物和点状事物所采用的符号。 符号图形固定,不随符号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符号图形有确切的定位点和方向性;符号图形比较规则,能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符号图形形体相对较小;符号图形不随比例尺的变化而变化。
2.试述地图符号的定义和功能。
答:地图符号是表示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
能对地理现象进行不同程度地抽象和概括;地图符号提供地图极大的表现能力;地图符号是空间信息传递的手段;地图符号构成的符号模型,不受比例尺缩小的限制,仍能反映区域的基本面貌;地图符号能提高地图的应用效果。
3.试述地图符号的特征。
答:综合抽象性;系统性;约定性;传递性;时空性;地图符号具有被表示成分和表示成分的特征;地图符号可以等价变换。
4.试述点状符号的定位方法。
答:(1)符号图形中有一点的,该点即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住置。(2)几何图形符号,以图形的中心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3)宽底符号,以底部中心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4)底部为直角形的符号,以直角的顶点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5)几种图形组成的符号,以下方图形的中心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6)不依比例尺描绘的其他符号,以符号的中心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
5.试述地图注记的定义和作用。
答:地图注记用来辅助地图符号,说明各要素的名称、种类、性质和数量等。其主要作用是
标识各种制图对象、指示制图对象的属性、说明地图符号的含义。
6.注记的排列方式有哪几种?
答:注记的排列方式有四种:①水平字列②垂直字列③雁行字列④屈曲字列
7.简述地图注记的配置原则。
答:地图注记的配置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注记位置应能明确说明所显示的对象,不产生异义; (2)注记的配置应能反映所显示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3)地图注记不应压盖地图要素的重要特征处。
8.试述地图符号设计要求。
答:图案化;象征性;清晰性;系统性;适应性;生产可行性。
9.试述色彩在地图感受中的作用。 答:(1)提高了传递地图传递空间信息的容量 (2)用视觉次序反映地物的数量特征和动态变化 (3)增进地图的美感和艺术造型
10.试述地图设色的特点。
答:地图的性质决定地图的色彩形式;多以“平色”原则;地图设色具有装饰色彩的特点;运用象征色与标记色。
11.试述地图符号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概括性;组合性;逻辑性;可定位性;易感受性;系统性;对比和协调。
12.符号与图形的视觉感受效果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符号与图形的视觉感受效果:(1)整体感、(2)差异感、(3)等级感、(4)数量感、(5)质量感、(6)动态感、(7)立体感。
13.试述分别按照地图符号的几何意义,比例尺对地图符号进行分类的方法。 答:地图符号的几何分类: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 地图符号的比例分类: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和非比例符号
第八章 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一、名词解释
1. 定位符号图:把点状符号配置在数据中心位置上的专题地图。
2. 普通地图:是用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貌、水系、土质植被、居民点、
交通网、境界线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
3. 专题地图:是把专题现象或普通地图的某些要素在地理底图上显示的特别完备和详细,而将其余要素列于次要地位,或不予表示,从而使内容专题化的地图。
4.地理图:是指概括程度比较高,以反映要素基本分布规律为主的一种普通地图。 5. 陆地水系:是指一定流域范围内,由地表大大小小的水体构成的脉络相同的系统。 6. 等高线:高程相等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 7. 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等高线间的高程之差。 8. 等高线平距:相邻等高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距离。 9. 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而指向下坡的短线。
10. 分层设色法:它是在等高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将等高线划分一些层级,并在每一层级的面积内普染不同的颜色,以色相、色调的差异表示地势高低的方法。
11. 居民点:是人类由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12. 交通网:是连接居民点之间的纽带,是居民点彼此之间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的重要通道。
13.分区统计图:代表区域的点状符号 ,定位在这个区域的重心位置上的地图。 二、填空
1.普通地图的内容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廓外要素三大类。 2.我国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包括(七)种比例尺。 3.普通地图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4.普通地图上的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与(植被)。
5. 海底地形的基本轮廓可以分为三大基本单元,即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 6.等高线的种类有(首曲线)、(助曲线)、(间曲线)、(计曲线)。 7.分层设色法的关键是建立(高度表)和色层表。
8. 按光源的位置,晕渲可以分为(直照晕渲)、(斜照晕渲)和综合光照晕渲。 9. 社会人文要素包括(居民点)、(交通网)、(境界线)。 10.地理图也称一览图,通常指比例尺小于(1:100万)的普通地图。 11. 海岸由(沿岸地带)、(浸潮地带)和沿海地带三部分组成。 三、简答
1. 等值线图的特点是什么?
(1)等值线显示了空间数据的整体变化,数据必须是连续的,经过制图构成一个封闭的、三维的、线状表面。
(2)等值线是定量符号,可进行图上量测,获得任意点的x,y,z数值。 (3)比例尺变换时,地图概括较易实施。
(4)需充分研究制图背景,了解制图对象的分布特征。 2.定量数据的特征有哪些? a.制图信息为统计单元的离散数据
b.数据应符合比率量表的处理,并表现为相对数值 c.以显示数值的差异 3. 等高线的特点是什么?
ⅰ.在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 ⅱ.等高线是一闭合曲线,不能中断。
ⅲ.同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为两条,相邻等高线不能相交(在悬崖处虽然相交,但必须有两个交点)。
ⅳ.等高线愈密坡度愈陡,等高线愈稀坡度愈缓,等高线平距相等表示坡度相等。 ⅴ.经过河流的等高线不能直接跨越而过(接近河岸时先折向上游,直到与河底等高处才能越过河流,再折向下游渐渐离开河岸).
ⅵ.等高线处处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 4.简述设计色层表的设计原则。
①每一层要正确地表示高度带,远看看到高度带的增大方向及主要高度带颜色。 ②色层之间有明显差异,但差异不应太大 ③色层颜色协调一致(表示地貌的完整性) ④用色层尽量与自然色一致
⑤颜色不能太浓,防止对地面要素起遮盖作用。 5. 国家基本地形图的特点是什么? (1)具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2)具有完整的比例尺系列和分幅编号系统 (3)依据统一的规范和图示 6. 地理图的编制特点是什么?
地图内容的高度概括性、地图资料的多样性与精度的不均一性、地图设计的灵活多样性。 34. 简述地理图编制过程。
出版准备、地图编绘阶段、地图设计阶段。 7. 专题地图的特性是什么?
内容广泛、具备地理底图、新颖图种多,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密切、图型丰富,图面配置多样。
8. 简述编图资料的分析评价标准。 政治性、科学性、现势性、完备性。 9.地理底图的作用有哪些? (1) 建立专题地图的“骨架” (2) 转绘专题内容的控制系统 (3) 更深入提取专题地图的信息 10. 底图编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1)专题内容较多或编制时间较紧迫时,可考虑直接选用相应比例尺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基础底图。
(2)工作底图编制应尽早进行,初稿需经缜密的校审,并须在正式编制专题图之前将其交付编图人员使用。
(3)底图符号和注记的规格不宜繁杂,在保证精度前提下,图形 综合宜适当加大。颜色宜浅淡,色数要少,工作底图更以单色(如浅蓝、钢灰、淡棕)为好。 11. 简述专题地图设计及其设计过程。
专题地图设计就是将专题信息以图形进行表达与传输的过程。包括:表示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图例设计、图面配置的总体效果及具体安排、色彩设计。 12. 怎样达到良好的图面配置总体效果的要求? (1) 符号及图形的清晰与易读 (2) 整体图面的视觉对比度 (3) 图形与背景
(4) 图形的视觉平衡效果 (5) 图面设计的层次结构
13. 等值区域法和分区统计法的区别是什么?
等值区域图的编制在数据应用、表示方法和视觉感受方面都有一些限制。首先在采集的数据类型上,由于制图表示是以区域单元作为图斑单位,自然连续的地理数据,如年平均气温不能用等值区域法表示;其次,如果数据不能用比值能采用等值区域
和点状符号法相比,在数据处理上等值区域法也要分区、分级和采用比率量表制图,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分区统计的点状符号一般代表的是各个分区的总值。等值区域法由于在统计单元内采用一致的符号,使整个统计面都处于面状图斑状态下。因而在制图方法上更应注意符号所采用的色相、亮度和网纹的视觉效应。 14. 定点符号法与定位图表法的异同点
定点符号法和定点图表法均可用于表示点位上的现象,且符号或图表均须固定或靠近于相应的点位。但是,定点符号法是表示符号所在地点的某种现象的数量和质量特征,且符号大小表示现象的数量大小;而定点图表法反映的是制图区域内符号所在的各个地点某种同类现象,其目的是通过各“点”上的现象来反映“面”上的特征,反映整个制图区域面状分布现象的空间变化。
15. 质底法与范围法的异同点
质底法和范围法都是反映面状分布现象的,且都是以颜色、晕线或花纹等形式反映专题现象质量特征。二者的区别在于:①质底法表示的是连续布满区域的面状分布现象,而范围法表示的是间断成片分布的现象;②质底法是将整个制图区域按现象质量指标进行分区,不同性质的现象不会重叠,全区无空白;而范围法表示的是某种或几种专题现象的具体范围,几种现象的分布范围可以重叠,没有表示现象的区域可以出现空白,即范围法可以表示渐进性和渗透性的现象,而质底法不行。
第十二章 制图综合
一、名词解释
1.制图综合: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的特点,将制图对象中的规律性和典型特征,以概括和抽象的形式表示出来,舍掉那些对该地图来说是次要的和非本质的事物,这个过程就称为制图综合,也叫做地图概括。
2.资格法:资格法是按事先规定的数量或者质量指标进行选取的方法,凡达到指标的就选取,达不到指标的就舍弃。
3.定额法:定额法是按事先规定的单位面积内应选取的数量来进行选取的方法。 4.概括: 形状的化简、数量和质量指标的化简。
5.移位:处理比例尺缩小,符号之间距离缩小造成的拥挤。保持重要符号位置不变,移动次要物体符号的技术过程。
地图载负量:也称为地图的容量,一般理解为地图图廓内符号和注记的数量。 二、填空
1. 制图综合是通过 概括 和 选取 的手段来实现的
2. 从制图对象大小、重要程度、表达方法和读图效果出发,可以将制图综合区分为比例综合、目的综合和感受综合三种
3. 制图综合过程中,内容选取的顺序包括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高级到低级和
从大到小
4. 制图对象形状的概括方法有删除与夸大 和合并与分割
选取又称取舍,是选择那些对制图目的有用的信息,把他们保留在地图上,不需要的信息被舍掉。
概括指的是对制图物体形状、数量和质量特征进行化简。
数量特征概括是引起数量标志发生变化的概括,一般表现为数量变小或变得更加概略。质量特征概括表现为制图表象分类分级的减少。
制定严密和具体的具有逻辑推理性的规则来解决符号占位性矛盾,就是定位优先级 点状符号:有固定位置的点>有固定位置的点>只具有相对位置的点>定位于区域范围的点>阵列符号
线状符号:有坐标位置的线>有固定位置的线>表达三维特征的线>具有相对位置的线>面状符号的边界线。(没有点严格)1.舍弃 2.移位(单方移位、双方移位) 3.压盖 三、简答
制图物体选取基本规律:
1.制图物体的密度越大,其选取标准定得越低,但被舍弃目标的绝对数量越大。
2.选取遵守从主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在任何情况下舍去的都应是较小的、次要的目标,而把较大的、重要的目标保留在地图上,使地图能保持地区的基本面貌。 3.物体密度系数损失的绝对值和相对量都应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逐渐减少。
制图物体形状概括的基本规律:
1.舍去小于规定尺寸的弯曲,夸大特征弯曲,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 2.保持各线段上的曲折系数和单位长度上的弯曲个数对比 3.保持弯曲图形的类型特征 4.保持制图对象的结构对比 5.保持面状物体的面积平衡
1. 制图综合的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制图综合的手段包括概括和选取。两者的区别在于概括是去掉制图对象总体中的细部以
及类别、等级的合并,其目的在于突出反映物体的基本特征;而选取通常是对单个或一类物体而言的,即它们在新编地图上应当表示或舍弃。两者的联系:概括是通过选取来实现的,在研究制图综合时,总是把选取作为基础。 2. 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
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地图的用途与主题、地图的比例尺、景观条件、图解条件、图解限制和数据质量等。(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地图的用途与主题决定地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制图综合。地图比例尺对制图综合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比例尺的缩小,同一制图区域在图上的面积随之缩小,因而图上能表示的要素数量必然相应减少,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地图上要素的数量将大大减少,而且只能相应地表示其主要内容,同时还必须对这些内容做必要的概括。不同的制图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面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特点,对于同一要素在不同制图区域中的重要性,亦将会得出不同的评价,从而对制图综合产生影响(目的综合)。 3.简述移位的基本规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