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

2020-10-05 来源:步旅网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1 / 6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浅谈造型艺术中的荒诞美

摘 要: 造型艺术是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通过塑造静态的平面的或立体的视觉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艺术。形体结构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中最具辩证关系、最具隐喻倾向, 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艺术家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形体当中提取不同的形体意韵, 或平滑圆润, 或结实浑厚, 或精致严谨, 或粗犷洒脱, 无不体现着艺术家个性的审美倾向及独具匠心。

关键词: 艺术造型,绘画艺术,建筑艺术,荒诞美;

荒诞审美的形成在古典美学理论中。荒诞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范畴。传统的审美范畴一般归为两大类,即肯定性审美范畴和否定性审美范畴。肯定性审美范畴主要可以划分为优美、崇高、喜庆等,否定性审美范畴则主要包括丑、卑、悲等。荒诞美的出现,就象食物中有酸甜苦辣的味道一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世界丑陋一面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经过种种努力而依旧成为绝望后的伤感与颓废,通过各种非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人们现在可以普遍感受到的艺术审美中的荒诞。

荒诞审美的哲学基础及其美学特征每个审美对象应该有着时应的哲学范畴。这是由于哲学是自觉意识的理性形式,是对审美意识的反思形式。荒诞是对传统艺术审美的一种戏谑,荒诞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变态心理,荒诞试图在非理性的形式中体现潜意识里更高的理性。

建筑艺术中的荒诞美

将此大千世界中的“千奇百怪”引进到文艺创作中, 便被称作“荒诞”艺术。这种创作手法奇特、异样、震撼、感染力强, 构成西方现代文艺和国外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多元共生格局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扩展, 荒诞艺术作为一种构思方式和审美形式, 对于开拓艺术表现, 改变固有样式, 激活当代创作, 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作用。 荒诞的表现形态:

1. 虚构变态。[1]就是通过生活原型加以改装、重构、变态生成“荒诞”。此有两情: 一如古埃及狮身人面像, 狮身和人面都是真实的, 而两者的联体“怪物”——斯芬克斯则是艺术虚构的结果。但并不排斥生活原型的存在, 狮产于非洲, 人面是当年法老哈弗拉的头像, 可见并未完全脱离现实。这就导致当今国外某些文化服务、餐饮商店将人像、物像或“杯盘瓶碗”之类用作造型的“商业广告型”建筑的出现。再如山下和正设计的东京“人脸住宅”(

图1) , 把人的一些官能特性与住房的某些构件特征主观地拼凑、叠加在一起, 采用灵性的移情和变态手法建造而成。象征“眼睛是心灵( 理) 的窗口、鼻子是通气( 风) 的孔道、嘴巴是进食( 出) 的门户”,通过摸拟、怪诞性的构件组合, 客观地反映出异样异味的审美情趣。这种拟人、拟物化手法目的使两者神

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已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所欣赏。 2. 夸张变形。[2]这是将塑造对象作极度夸张和惊人变形, 以达荒谬怪诞之境地。亦有两情: 一是追求暴露、残缺美。仿效维纳斯雕像的坦胸断臂, 极易使精神亢奋, 增进视觉兴趣。例

2 / 6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如塞特集团设计的

“BEST ”休斯顿展览厅( 图2) 犹如经过空袭造成的断墙残壁; 又如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 墙角似被战车猛烈撞开了好几米, 这些“破损”形态足以使人惊讶。二是故意

追求弯曲、倾斜的不稳定感。最早可追溯到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 所有墙面、阳台都是弯曲或倾斜的, 给人一种迷幻、流动的感觉; 而栗坂设计的静冈“斜宅”(图3) , 更是形体倾倒, 象是基础下沉或遭灾引起斜陷的危楼, 目的都是提高审美信息量, 增加剌激性,以激发人们的探究和好奇心理。此仅多种手法之一, 在国外实极普遍。

3. 梦幻变异。[3]这种异化表现深沉, 且又特别高超离奇, 并非人们感观所能完全把握到的一种“荒诞”。它有两形: 一是实体的荒诞, 例如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 一反传统形态, 外部屋顶下垂、歪墙乱窗; 内部弯来曲去、光线幽暗, 整个

造型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令人仿佛

进入一个“神话”世界, 缘情畅神, 如真如幻。二是虚体的荒诞, 例如文丘里和洛奇设计的费城富兰克林故居纪念馆( 图4) , 在厚址依旧房轮廓采用不锈钢管做成一个空构架, 以此“幽灵”似的“空屋”(俗称“鬼屋”)表达对故居主人的追思和怀念。“虚体”则可任人评说与联想。这种暗示性、隐喻性的表达方式十分“陌生”,因此印象深刻而难以忘怀。

4. 构造变奇。[4]随着科技发展和建

造水平的提高, 形象塑造几无羁绊, 故可充分利用材料、结构的特性直接创新“荒诞”词语, 且更富自然、朴实的时代风韵。就材料而论, 例如休斯顿潘索尔大厦, 斜置墙体、屋面的玻璃幕墙在反射光照下, 使形体奇特、变幻莫测。更有巴

3 / 6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黎新区德方斯广场的反射镜建筑( 图5) , 外墙简洁的弧形镜面布满了均匀而密集的小圆窗, 天光水色、路、屋、行人皆以变态的影象衬映在墙上, 光怪陆离、亦真亦幻, 极大地增加了广场的生气。至于依靠结构变化造型, 更属家常便饭。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翻肠倒肚”地暴露结构、设备, 并涂以各种剌目的颜色, 恰似“一座文化工厂”,又似“一艘灯火辉煌的横渡大西洋的邮轮”,奇异诡趣。又如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外形由四个壳体组合, 极似展翅高飞的大鹏; 内部夸张变形, 加上旷空旋梯的吸引, 迎合了旅客“梦幻成真”的登机心理, 亦有凌空欲飞之感。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现代建筑一则利用建造技术的高适应性, 不受固有建筑概念的束缚, 喜好变幻的环境,可以理解; 另则又利用高科技手段的任意性, 毫不顾及基本的使用功能和艺术准则, 单纯追求形体扭曲怪异, 则意义不大。

5. 移情变幻。[5]采用夸张扩形和移植手段“移花接木”,巧妙地转移、改变事物的原来的性能、用途、移情传神, 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多以“雕塑型”、“雕塑感”取悦公众, 获取“荒诞美”。在扩形方面, 最典型的属1958 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比利时馆, 是一个铁制的扩大了1. 65 万倍的铁分子模型, 高达一百余米, 形体极度夸张, 加上外包金光灿灿铝层的, 令人惊叹, 成为博览会的主题塔。又如以色列Necker 沙漠教堂, 仿佛由十几个多面结晶体垒成的造型,亦很特殊、怪诞。至于移植方面, 最生动的是山口文象设计的藤泽市海滨公园内的聂耳纪念碑。碑体是一台音乐家演奏用的“钢琴”,台面挖出“耳”字轮廓, 设置在他当年游泳遇难的鹄沼海岸方向, 深切地表明了聂耳“对海弹琴”的创意, 极为奇妙谲趣。亦如贺中令设计的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馆) , 外形是翻开的一页巨型残历雕塑——左页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耻辱记载, 右页是令人痛心的“1931. 9. 18”时间记录; 里面则是陈列事变史料的三层展室, 如此左右、内外两相对应气势雄浑、惊心动魄。此两者虽属“浪漫”手法, 却饱含“荒诞”基因, 且用此“钢琴”、“日历”传情技法新鲜, 寓意深远, 充分发挥了抽象语言的“荒诞”效力。

绘画艺术中的荒诞美

现代绘画与设计艺术中的荒诞表现荒诞经由艺术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流派,然后上升为审美范畴,20世纪后,在西方世界中“荒诞”逐渐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为一种意识形态,并成为哲学上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艺术上的一种美学倾向和创作原则,受到广泛关注。荒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最早进入文学和绘画艺术领域中。由于荒诞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寓意,逐渐受到现代艺术家的重视,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尤其是现代图形设计中得到重要体现。现代绘画和设计艺术的荒诞表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极端夸张的荒诞造型极端夸张的荒诞造型是指画家和设计艺术家通过改变感官获得的现实材料的属性,用梦境、记忆、心理学或病理学的变形要素将不同的事物相揉合,并进行质的互换,将一个个部分按照极端反常方式构成的整体,它在构成时所使用的部分,都是世人极其熟悉的东西,发明出一些主观象征物,这些形象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6]如达利作品《时间的轮廓》(图6)中的钟表软塌塌地挂在树枝上,钟表在形状和质地上的极度异变使我

4 / 6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们惊怪不已,但是这些钟表的表盘、表针、质感却还是我们熟悉的。还有达利画中长着细长腿的大象,病理性的变形让人震撼。一幅广告画中一对男女搭肩搂腰携手起舞,可他们的脑袋是倾斜的酒瓶和接酒的杯子,我们没见过长着瓶子和杯子脑袋的人,但是他们的各个组成部分我们都异常熟悉。这些本不存在的形象有着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引入了一种属于荒诞空想与现实拉开距离的梦幻般的寓意和视觉效果。受众无法从自己已有的认知来解释,只有以专注的目光去观看揣摩,从而产生视觉的荒诞感受,才能发现聚合在一起的题材的真实意蕴。

二.具象事物的荒诞混合具象事物的荒诞混合是指画家和设计艺术家用本来熟悉的对象,运用超常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重新审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运用异质同构的手法,将互不相干甚至是矛盾的物体用梦幻般的方式进行剪辑组合。用貌似偶然的创作方法进行日常事物的荒诞组合,将事物间由于非常规组合所产生的神秘和预示性的要素挖掘出来,借用传统的象征

物,却又解构了传统的象征寓意,创造出神秘、梦幻般的感觉。[7]如贝利的作品《我们是家庭》,画面将一只正在哺乳的母狗身体换做了人的躯干,像一位侧卧的母亲,卷着狗腿,撑着狗头,悠闲地哺乳着两只小狗。哈尔斯曼的作品《达利与骷髅》(图6)中,8个裸女摆成一具头盖骨,这些女孩面无表情,姿态别扭,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但当我们仔细发现她们用青春的肉体摆成的竟然是一具骷髅时,就会让人深思,美的存在、生命与死亡的内涵尽显其中。设计师金特‧凯泽的设计作品《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中就运用异质同构的设计手法,将鸽子和骷髅头两个不同性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虽然二者均属人们熟知的, 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出现时,就收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即:和平与死亡。这就是荒诞图形带来的理智的乐趣和意外的思考。金特‧凯泽正是以设计艺术家所特有的智慧与眼光,对大众习惯性的物象寓意模式进行置换,才极大地扩张了形象的内涵和品位,使司空见惯的形象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感觉与趣味。

三.矛盾空间的荒诞表现矛盾空间是指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觉的错觉,而形成的在实际空间中无法存在的表现形式。一是表现形式是反转空间,利用图底反转和视觉的错觉,表现出非现实的无理图形假想空间、梦幻空间和非现实空间,[8]如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先生1975年为东京京王百货店举办的个人画展设计海报(图7),成功地运用“正倒位图形反转”的手法,巧妙地利用黑白色差,形成男女腿部形象,简单而又富有趣味,是现代矛盾特征的新层次意义上的图形设计;二是利用了空间表达本身的虚幻性,创造了多重矛盾空间的融合,将不同的视觉元素同时处于一个环境或主题中形成多元素空间状态图形结构而形成空间错落的矛盾性形象,如达利的《海滩上的幻影》,达利将一条狗,一个装有水果的高脚果盘,一个古代人物头像以及海滩等进行视觉的融合,高脚盘的底座变成了人的嘴和下巴,果盘中既是水果又是狗的背部,狗的头变成了远处的山脉,狗的眼睛变成了隧道,而脖子上的项圈则变成了一座桥梁,给人以空间虚幻的荒诞感受;三是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他用直线、折线、角以及扭曲、变形和解剖错位,来画青春美少女,并舍弃传统的焦点透视法,将多个视点拼粘在一起构成平面的立体主义造型。人们在看这幅画时对画家冲破传统的焦点透视与和谐原则的反判性产生一种快感。

四.经典作品的荒诞借用现代画家和设计艺术家经常借助于欣赏者对经典艺术形象的尊

5 / 6

《美学欣赏》课程论文

崇,借用经典作品并对其经典形象进行分割、变形、重构,使作品形象与人们传统意识的优美形象产生剧烈冲突,从而产生荒诞感。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幅广告画中,用逼真的写实手法,将维纳斯胸部描绘成一种活的肉体,抽屉像真的被切割成的方块人肉。由于这种逼真性,人们在对生命体的重新切割构制中感到了强烈的可怕与凶残,极端的丑恶才使他们看到了荒诞。达利随意的利用传统名画进行他的视觉幻象的试验,将米勒《晚钟》的两个人物画成空旷原野上两座废弃的城堡;他还反复利用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进行重复组合,甚至将维纳斯的乳房,腹部和膝盖变成了被拉出来的柜

橱的抽屉。[9]在其作品《空间维纳斯》中,美神维纳斯在这里被一只软化表,一只鸡蛋,两只蚂蚁分成两截。从颈部垂下的表说明肉体之美是短暂的、会消失的,而艺术之美是无限的、永恒的。蚂蚁是人类道德短暂性的象征。在维纳斯身体中间的鸡蛋,和蚂蚁一样,具有外硬内软的性质,代表了生命和希望。 结语

荒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叛与抗争,荒诞要反叛的是一切传统意义中的权威,荒诞抗争的是一切阻碍历史发展的理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演变,艺术审美已经迎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荒诞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趋向。除传统艺术领域,20世纪的新兴艺术荒诞审美也得以扩张,如电影、电视等。以影像为媒介和信息载体的现代媒体艺术,为视觉艺术的荒诞提供了异常自由的挥舞空间。作为感官美学的典型代表,电影不仅可以把传统文学中的怪诞形象和故事逼真地再现出来,而且电影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和声画互动效果,使得荒诞电影具有了更强的荒诞效应,如各种恐怖片,悬疑片、荒诞片和科幻片等。艺术家们正在摆脱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对其所处时代、个体生命的意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领域对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用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揭示时代本体的深层内涵。荒诞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是艺术家激情的表达,是人类幻想的结晶,也是创作者理性思考的表现。荒诞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1.2.3.4.5]吴百衡; 刘烈辉;现代建筑中的荒诞艺术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1年 02期 [6.7]吕林蓉;荒诞: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裂变与表现美术学壁画2004 10 22

[8.9]刘烈辉;现代绘画与设计艺术的荒诞审美电影评介 , Movie Review, 编辑部邮箱 2008年 22期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