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高二(2)班 任漪丽
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在这条道路上,中西方文化相融相会,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更让中国走向了世界。
而在这条伟大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人的背影不曾消失,那就是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创者,正因为有他在两千多年前的冒险与探索,才有中国与西方各国两千多年的文化经济交流。他打开了中国与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国交流的大门,建立了中国与西方各国友好交往的桥梁。
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张骞出使西域,就是这漫长的丝绸之路开始的第一站。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见当时的军臣单于(老上单于之子)。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就像汉朝不会让匈奴使者穿过汉区,到南方的越国去一样。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并被迫娶妻生子。在异国他乡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思乡思国之痛,身受困境的张骞仍“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若非意志极其坚强之人,又怎能在这水生火热的囚笼里努力生存呢?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自己的信仰,用时间在遥远荒凉的西域,烙下了名为忠诚的印记。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而张骞作为一名合格的探险家,他经受住了这恶劣环境的考验。并留心路上的所见所闻,将险要的地形画下来,并写成我们后来所知的《西域记》,而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是张骞用生命换来的,里面每一个字,都是张骞和他的随从用血书写的。
张骞从车师国到焉耆,又经过龟兹等地,翻越山岭,最后到达大月氏国家。虽然最后大月氏并没有答应张骞与汉联合攻打匈奴,但是张骞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有余,回去的时候为了避开匈奴,开辟了另外的道路,不料,张骞等人又被匈奴抓获。偶得契机,张骞
顺利逃离匈奴之地,一年以后,张骞趁匈奴内乱又带着妻子孩子逃回汉朝。。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虽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这次通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此诚之谓“凿空”。为后来丝绸之路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而且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也正是因为这些资料,让西域成为后世探险家一心向往的地方,也吸引了许多西方国家。直至今日,这条丝绸之路仍然散发着它的独特魅力,为新中国的经济创造新的活力。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
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但是,处于西域东端的楼兰、姑师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旅财物,成为汉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为确保西域通道,张骞率兵击退匈奴,并在边境驻兵屯垦,置校尉,以抵抗匈奴的入侵。
如果说张骞是一名冒险家的话,那么这场战役就证明了他不仅是一名冒险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用自己的智慧,能力,打通了这丝绸之路上的最大阻碍。曾经他曾两次被匈奴俘虏,他用毅力和胆识为自己开脱。而如今再次面对曾经的敌人,他用智慧来击退他。由此可见他的过人之处。
汉武帝和张骞的成功谋略为中国赢得了贸易、建设和统一的保障,对东西方历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汉使沿着张骞的足迹,来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内,并拜见了安息国国王。汉朝使臣在献上了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安息国王非常高兴,以鸵鸟蛋和一个魔术表演团回赠汉武帝,这标志着连接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岁月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张骞的名字都被人们所牢记。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西域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传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张骞,我国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军事家,这众多的头衔都是他在丝绸之路上铭刻的印记。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他的忠诚,睿智,勇敢,坚强留下难以磨灭的足迹。他,因为丝绸之路被我们所铭记,也正是因为他才让丝绸之路被我们所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