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皖北地区明、清两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2020-03-15 来源:步旅网
NONG YE YAN JIU农业研究皖北地区明、清两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孙兴斌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100193摘 要:皖北地处黄淮海平原南部,是淮海地区的欠发达一部。基于此,通过回顾文献,结合统计资料,从明清时期皖北水旱灾害、人地关系、基层治理和税赋徭役几个方面,分析明清两代皖北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关键词:农业;限制性因素;皖北地区皖北地区指的是安徽省在淮河以北黄河改道流经皖北,自此后皖北灾害频发。除砀山、萧县的县份以及霍邱、寿县、定远、史载明初皖北“遗民稍复,又为黄凤阳、泗洪和盱眙等地。明朝之前,皖北河荡析”。明朝277 a历史中,皖北203 互不统属;明朝建立,朱元璋把凤阳定为a发生了水旱灾害,水灾149次,旱灾中都,将周边的州县划归凤阳府管辖。这115次,且呈旱、雹、蝗灾连发的趋势(安奠定了明清两朝皖北统一地域和文化的徽省分区分级水旱灾害次数见表1)。共同体基础。明代皖北为凤阳府;清代该迁都北京后,为确保京杭运河向北地分为颍州府、凤阳府、泗州,但地域未变。京运粮食宁可暂停黄河堵口,或只任水患这一时期是当地以发展农业为主,故该文延续。黄河南岸的皖北充当行洪区。天气通过对此时皖北自然和社会几个方面分稍旱,就会出现运河与当地农业生产争水析明清两代皖北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的现象,而为了确保运河的畅通,明清统一、水旱灾害治者都采取弃农保运的方针,往往连山泉皖北水旱灾害有自然和人为两重因水都得引入运河,向北京运粮食的船队不素。自北宋末年以黄河决口抵御金兵之后过,周围的水源就绝不能动用。表1 安徽省分区分级水旱灾害次数统计表分区水灾次数旱灾次数特大大偏大一般小计特大大偏大一般小计其中水旱灾害同年庐州府679103125-7109010724凤阳府11161318422445814215960六安、寿州589100122248708419颍州府778104126-43596625泗、宿州51011155181-68769033注:以近500 a系列作统计,一般水灾的重现期为4 a,一般旱年的重现期为6 a左右。清初治河使河患减轻。清中后期疏了“马尔萨斯人口论”。因此,维持土于治河,1855年黄河决口后皖北几乎全地和人口间平衡关系对于社会稳定持续境受灾。当局对黄河改行新道还是归复发展至关重要。故道举棋不定,其后经过了约20 a的漫明初皖北发展基础薄弱:明朝建立流期之后才确定从山东入海。漫流期间时,淮甸沃壤尽为萧疏;《凤阳府志》对皖北农民生活、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说“长淮以北,鞠为茂草”;凤阳县只的破坏。剩16 710口。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振兴二、土地和人口关系皖北农业的政策:赋予垦荒农民对土地(一)明朝状况的所有权,抑制兼并。“州郡人民,因Henry George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源。兵乱逃避地方,田产已归有力之家,其对农民而言,土地兼并,或者说是土地耕垦成熟者,听为己业”。“计亩给之,转让远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那么简单,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派移而是代表了一种为生存的斗争。马尔萨民来皖北农垦。洪武6年,将边塞的39 斯根据人口增长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提出349口人民迁到凤阳,官府“给驴牛车辆,户赐钱三千六百及布食”;洪武10年,复徙江南民14万于凤阳。明中期,限田的政策渐渐具为流文,政府碍于各种势力阻挠未能有效阻止土地兼并。皖北在赋税水平低的政策下人口快速增长。户均土地数量大幅减少,户均产量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随着官宦势力上升以及小农的相继破产,土地集中严重,人地矛盾开始显现,民生水平远落后于自然条件类似淮安府。失地人民开始加入到流民的队伍渐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其中,明代凤阳府和淮安府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对照表见表2。(二)清朝的状况清代官方对各地考评语中对皖北很多县份大多有这样的评价——繁(行政业务多)、疲(税粮滞纳多)、难(犯罪事件多)。明末战乱“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清政府颁布政令招徕民众垦殖皖北,开垦初期免税,这一时期皖北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清中期官商都出现了占田案例:如高官李卫在砀山有田0.27万多hm2;由于皖北灾害频发,商人在灾年份放高利贷“称贷者其息恒一岁而子为其母,故多并兼之家”。皖北农民很快沦为佃农,不少佃户使用的牛、种皆仰给予业主,皖北人口中占多数的小农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劳动工具,处于赤贫状态。清中叶,皖北饥民到形成民工流动到鄂西砍伐森林。民间的生计压力,信仰真空状态,加之皖北不少人民受教育水平不高而易受鼓动等因素影响,清朝皖北多次发生邪教作乱。白莲教、捻匪之乱后,皖北人口数量和财富积累都会被洗劫一次。清代皖北人丁数额变化见表3。河南农业 2016年第7期(中)HENANNONGYE115农业研究NONG YE YAN JIU表2 明代凤阳府和淮安府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对照表年份地名户数口数田亩征麦占征稻占人口占全国比/%全国比/%全国比/%每户平均口数每口平均亩数1391年凤阳府79107427303417493901.980.550.715.4097.71淮安府80689632541193330254.270.621.047.8430.561491年凤阳府95010931108611262672.150.571.759.806.58淮安府27978237527101073734.950.750.458.4942.531578年凤阳府1110701203349601191972.170.521.9810.835.00淮安府109205906033130826374.970.761.498.3014.4表3 清代皖北人丁数额变化表县税粮徭役”;皖北未免征税赋的地方五、结语地名乾隆29年太平天国战后(约数)税负也低于同类地区;明中后期,国家分别对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农业发凤阳府44984143444千钱粮主要消耗在长城一线,缴纳实物税展的限制性因素做了简要分析。虽然世颍州府31037434969千造成了巨大的运输成本转嫁到农民头上,易时移,但历史很多宝贵经验教训还是泗州12711031146千农民和国家都得不到实惠。明政府遂推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且具有一定启示作注:单位为丁口。出一条鞭法将农民应该承担的各种税赋用。皖北地区的落后是有历史根源的,寿州、凤台等地在乾隆中期开始大折合白银缴纳国家。然而,皖北民间主其历史原因既有自然灾害也有人为祸患,力引种高产的番薯。由于高产作物食物要通行铜钱及物物交易,民间需要把铜我们既要治理自然灾害,也要减少人为的生产赶上了其人口增长比例。清末皖钱兑换成白银才能缴纳国税,兑换白银祸患,把皖北的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北人口数量已经大大超过明朝时最高水中代价大于发达地区;水旱灾害频发使的危害降低,加速皖北发展,改善当地平。一旦暴政或者天灾出现人地矛盾失得农业产出微薄,即使同样的税率其产民生。衡的恶果便重创皖北。生的农民负担更大;明中期开始,即使参考文献:三、基层政权建设自然灾害发生也难以蠲免全部赋税,这[1]安徽省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M].北京:中国古代“皇权不下乡”,皇权止对灾害频发的皖北打击不小。明末农民方志出版社,1993:360.于县级,县是基本行政单位。县级政府起义和辽东努尔哈赤叛乱使政府开征:[2]陈业新.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受自身能力限制,管辖范围有限。练饷、剿饷、辽饷。凤阳府在承担新增会变迁——以文武举士的变化为例[J].江明初皖北人烟稀少,皖北多个县份税收方面与全国一视同仁,万历48年凤汉论坛,2011(1):89-101.被裁撤,如城父、蕲县、安丰等。这使阳府加派辽饷544 172.77两,而徽州府[3]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幸存县辖境过大,如颍州直辖县域相当仅有24 752.05两。国家按照人头、地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8.于阜阳市区、阜南县和临泉县之和。这征税而非按照财产征税的做法严重破坏[4]黄河网.黄河下游河道变迁[EB/OL].(2011-超出了当时条件下有效管理范围,政府了当地农业发展。08-14)[2016-05-25].http://www.yellowriver.gov.控制力较其他地区薄弱。明朝皖北仅有清初进行税费改革到雍正时废除丁cn/hhyl/hhgk/hd/ls/201108/t20110814_103446.凤阳一府,绅民办事多有不便。清朝以税,将丁银数目分摊入田赋,使得没有html.“(颍州)地方辽阔,钱谷而外,刑名田产的人可以不纳赋税。该政策看似惠[5]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时间数倍他属,即本州地方之事,忧虞民,实际上这些负担最重通过地租转嫁版社,2007.竭蹶不遑,何能再顾属邑?”为由开始到了普通农民身上。清代以白银缴税,[6]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拆分凤阳府确保对皖北控制。设置新县清中后期白银外流严重出现银贵铜贱的版社,2013.会遭到既有府县势力杯葛,直至清末此局面,皖北商品经济欠发达,缴纳同样[7]姚广孝.明太祖·宝训[M].台北:中央研过程仍显缓慢;即使设县成功,县城也额度税款银贵铜贱使当地农民承担的实究院史语所,1961.偏居一隅,不能有效辐射周边带动经济。际税率上升。[8]姚广孝.明实录·太祖实录[M].台北:中四、农业税负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为筹措军费央研究院史语所,1961.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工程建设、对临近战场的皖北各要道设置关卡征收[9]安徽通史编纂委员会.安徽通史[M].合肥:军事征伐都离不开农业税赋的支撑。因厘金,加大当地负担。除正税和厘金之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88,243,432,地区不同,故税率不同。外,皖北盐税也极不合理,清代每个盐479.明初政府在全国进行普查,制成“户区居民只准购买本区食盐。颍州府行销[10]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帖”。详载该户人口、田产等情况,以淮盐,宿州则食用长芦盐,而淮盐价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0,户为纳税单位、按照丁口、地亩征税、接近长芦盐的两倍,“颍、亳,……例206,211,273,341,337.征收,主要征收包括米、粟、麻、油和食淮盐,现在每斤值钱四五十文不等,[11]张帆.安徽大农业史述要[M].合肥:中国衣料等实物为主,农民同时承担各种差长芦盐每斤不及半价”,且“芦盐味鲜,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387.役,如兴建工程、地方安保。皖北享受淮盐味苦”,淮盐销售时有短斤少两、[12]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优惠政策,朱元璋说:“凤阳,朕故乡、掺土之举,所以居民多食私盐。这对皖2012.皇陵在焉,……朕今永免凤阳、临淮二北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可谓是雪上[13]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加霜。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河南农业 2016年第7期(中)116HENANNONGY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