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语文高职版课件-第四十四课论读书(001)

2023-01-13 来源:步旅网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案 首 页 论读书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了解本文文体是演讲稿。 二、把握本文围绕“读书”,谈了关于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要求等重要问题的个人意见。作者的观点具有现代性、批判性与启发性。 三、了解本文观点简洁易记,举例说理充分,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拉近听众的距离感,是本文演讲技巧上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本文观点简洁易记,举例说理充分,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具有现代性、批判性与启发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图片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论读书 文体特征明确 欲扬先抑 例举生活中种种不良的读书现象 由远及近,层层深入 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用生活中的口语吸引听众 提出“味”的观点 运用自然之物,证明自然之势 以自己为例,唤起共鸣 举例众多,观点简明 大胆质疑,观念新颖 提出读书的主观条件 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后记(经验、不足):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林语堂的《论读书》。 二、板书课题 论读书 (一)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龙海)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林语堂生平 1895年 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二)文体 十二月八日复旦大学演讲稿又同月十三日大夏大学演讲。 本文文体是演讲稿 (三)关于演讲稿 (1)演讲稿的涵义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 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及读者,使 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2)演讲稿的特点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 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 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 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 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 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 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如果说,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 过阅读欣赏,领略其中意义和情味,那么,演讲稿的要求则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 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因此,演讲稿写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过试 讲或默念加以检查,凡是讲不顺口或听不清楚之处(如句子过长),均应修改与调整。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 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讲稿写得平淡无味,毫无新意,即使在现场“演” 得再卖力,效果也不会好,甚至相反。 (四)学习课文 (1)文体特征明确 文章开头“本篇演讲只是谈谈本人对于读书的意见,并不是要训勉青年,亦非敢指导青年。”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2)欲扬先抑 在文章第一自然段结尾处“我所要讲的话于你们本会读书的人,没有什么补助;于你们不会读书的人,也不会使你们变为善读书。所以今日谈谈,亦只是谈谈而已。”直言自己的话无助听众是“谈谈而已”,是放低身段之一法。让听众的期待值降低,反有意外收获之效果。符合演讲稿的特点。 (3)例举生活中种种不良的读书现象 在文章第二自然段例举生活中种种不良的读书现象“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帐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为正名读书开路,并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4)由远及近,层层深入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由社会到学校,由远及近,层层深入来批判读书的不良现象。 重点环节 提 示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5)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用了大量的短语,易讲易记。而且提出读书与学问的真谛是求知求真,是提高自己的素质,很有新意。 (6)用生活中的口语吸引听众 在文章第五自然段作者例举了日常生活的例子和听众熟悉的例子,用贴近生活的口语与词汇,来吸引听众。 (7)提出“味”的观点 在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提出“味”这一概念是因人而异的,带有主观性,难以客观量化,但是它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论的精髓。 林语堂强调,读书人最重要的是能去迂腐,除所知障,破俗见陋习,恢复灵性,与时俱进,有创造性思维。林博士不能忍受俗气无味的人,而人之所以俗气无味,要么因为不读书,要么读了不合自己心性的书,要么读书方法有问题。林语堂所谓的“读书须先知味”,也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 (8)运用自然之物,证明自然之势 在文章第八自然段作者例举了大量书籍运用自然之物,证明自然之势,契合紧密。 他骂那“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食古不化勉强读书”的读者,激赏袁枚“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读者与书本心性气质的相投,是林语堂第一注重的,为此,他力争读者的自由,反对被人强读书:“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在这读书自由的前提下,他鼓吹自在地读书,想读则读,不想读的时候搁置起来,也无所谓。这就是林语堂的率性读书,颇得《中庸》的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9)以自己为例,唤起共鸣 在文章第九自然段作者以自己为例,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产生亲切感和平等感,影响听众的情绪,唤起共鸣。 (10)举例众多,观点简明 在文章第十自然段作者例举了大量事例,用大量的事例,简短的评价来取胜,符合演讲的特点。 林语堂率性读书到了极处,他鼓吹任情读书,与作者热恋。林语堂希望读者能找到气质相近的作家,以之作为师法对象,全心投入、视读书如恋爱:“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他希由这种性灵上的相互倾慕带来的沉迷以及精神上的持续挖掘与撞击,造就一颗颗生动丰富的心,且得出深刻的收获。他反对泛泛而读书,将之等同于情感上的逢场作戏:“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当前人读书,学者之外,处处留情逢场作戏的居多,易中天来了读两本易中天,于丹来了读两本于丹,各领风骚三五天,缺乏的恰是林博士提倡的这种为某一作家入迷的态度。当今学者,多以“智”读而难以“情”读,所以,论文著作迂腐无味,因其无情也。 (11)大胆质疑,观念新颖 在文章第十二自然段作者大胆质疑和批判古人推崇的读书方法,指出其荒谬性,观念新颖,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林语堂鄙视古人种种造作的苦读方法,认为那是不懂读书之乐,还反感装腔作势的读书姿态,在他看来,得读书真味的人,必痴不可,而那读书成痴的人,乃是极可爱的读书状态,极 重点环节 提 示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见性灵之光。在林博士看来,一个读书读出自己性灵的人,就不会失去胆识眼光与毅力,一个 有胆有识有眼光与毅力的读书人,才能在学业上有进步,得出新知与真知,才能“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12)提出读书的主观条件 在文章第十四自然段作者提出读书的主观条件“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说回前面论点,最后一点,也即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与前文中叙述的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相配合,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读书观。 三、总结全文 1934年,林语堂论读书,先道明自己不是为好人为师而来训勉青年读书,然后,批评读书的种种错误动机,接着,指责在校读书的四种缺陷,林语堂宣称的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的自由的看书读书。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