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空间形态演化与临桂新区发展机遇探析
2022-06-11
来源:步旅网
第30卷第2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V0l_30 No.2 2010年5月 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v 2010 文章编号:1674—9057(2010)02—0256—06 桂林市空间形态演化与临桂新区发展机遇探析 蒙春运 ,黄耀志 ,邓春凤 (1.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 1;2.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桂林市近年来快速化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大区域发展态势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城 市结构形态演化受自然因素影响的特征十分明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的保育矛盾突出等。将 优化桂林主城区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切人点,通过对临桂城区的自然山水特性、内外交通 及新区产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探析,提出发展临桂新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并从经济技术、空间结 构及政策3方面对桂林市空间拓展与发展临桂新区进行了辩证分析。 关键词:新区建设;空间拓展;结构演化动因;桂林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在新的区域根据新的要素组合原则来构建城市形 我国各地区城镇,尤其是大城市逐渐形成经济合 态下的产物 。 作圈、产业发展集群,地区之间的合作关系明显 面积达260 km 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合作开 加强。无论是沿海发达城市还是内陆欠发达城市, 发的苏州市东部工业园区。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 在产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都不同程度 的发展策略引导下,为了缓解中西部城区用地饱 地出现了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局面。为此,都纷 和的形势,扩充城市发展的空间,跨越金鸡湖向 纷在现有建成区周边进行规模化开发,新城区的 东发展,构成“园城合一、以城养城”的发展模 建设浪潮悄然兴起。有必要对我国新区建设给原 式。园区以工业为主导,商业、传统服务业和现 城区空间结构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 代物流业等多种产业复合,将建成具国际竞争力 正确认识与把握主城改造与新区发展的途径与规 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的新城区。 律,为城市更新发展提供指导。 南宁市政府于2007年审批通过了邕江之南五 1 国内新城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象新区的规划,面积88 km 。通过新区建设,平 衡在邕江北部垠东新区、相思湖新区等快速发展 在城市结构形态演化、主城区空间拓展过程 后出现的邕江南北发展不均衡状况,并从根本上 中,自然力一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非自 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五象新区的目标 然力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共同作用,从内 是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基地、 部和外部限定城市结构形态特征,直接影响城市 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空间扩展的方向、速度与模式。当城市发展到一 南宁市新的行政、信息、文体、商业商务中心。 定程度时,自然环境的制约就成为了城市空间扩 可以看出,城市主城区的空间拓展与新区的 展的“门槛”,城市新区由此而生。而城市新区是 开发建设在时序上是同步进行的,利弊相互影响 在旧城结构形态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急速变化,需 推进,旧城改造相连带动了新区建设,而新区开发 收稿日期:2009—09—30 作者简介:蒙春运(1984一),男,硕士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mengchunyun41035@163.tom。 通讯作者:黄耀志,博士,教授,Hpxxx007@163.tom 引文格式:蒙春运,黄耀志,邓春风.桂林市空间形态演化与临桂新区发展机遇探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30 (2):256—261. 第2期 蒙春运等:桂林市空间形态演化与临桂新区发展机遇探析 257 的动因和目标却各不相同。从缘由看,有主城区 结构与外部区域结构变化的不再衔接和空间资源 人口膨胀、交通瓶颈、地形地貌限制等内部因素; 储备的不足,结构没得到拓展、升级和调整优化。 也有城市外围产业经济、可整合利用土地等方面 使桂林城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对接区域的发展, 资源富集,吸引主城区外延等外部因素。从目标 既不利于城市自身的发展,也将使得政策推进中 看,有侧重以解决某方面城市问题为目的,如为 逐渐拉开与同区及同经济圈其他城市的发展距离。 疏解旧城中心区、改善居住环境,为教育、科技 如何消除被城市大区域边缘化趋势带来的不 与经济发展提供空间等;也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 利影响是桂林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反边缘 发展空间需要的、完全是一个“新城”的多功能 化”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战略规划,科学定位,实 综合新区。无论何种形式,无论其是否跨越门槛 发展,其目标都是扩充发展空问,都是自然力与 非自然力作用的结果。 2桂林主城区空间西拓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桂林市综合经济实力增长以及自然 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一方面, 桂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逐渐落后于广西区内其 他中心城市,并且在大区域发展态势上显露边缘 化的危险;另一方面,沿江发展的城市结构形态, 把多种空问需求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对旅游资源的 压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的保育矛盾 突出,必须需求新的、足够的发展空间。 2.1 规避大区域边缘化的空间资源需求 桂林作为泛北部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门 户城市,处在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和中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 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的交叉重叠区域。桂林地 处各大经济圈边缘点,由于交通对接性差,很容 易游离于各大经济圈的发展势力之外。随着中部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深 入开展,桂林市区域边缘化迹象愈发明显。泛北 部湾经济合作战略构想提出和实施的重点,是以 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城市群为依托,加上 玉林、崇左,6个城市争相发展,形成“4+2” 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扶持和政策优先等方 面均处于优势地位。而桂林却处于合作圈边缘, 参与的区域合作项目主要集中于泛珠三角及承接 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在合作项目、投资数量及政 策落实上都远落后于北部湾其他城市。在全区发 展重点南移的决策下,既不沿海也不靠边(界) 的桂林始终不是全国和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正逐渐显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 究其边缘化趋势的根源就是主城区内部空间 行主动经济追赶,积极争取各经济区的合作项 目 ;经济发展布局上实现桂林经济大区域网络 化发展,使各经济圈的城市空间以前所未有的紧 密度联系着 ,构建畅通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为 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提供发展的空间,开拓桂林 产业周边转移的承接平台,多方合力规避大区域 边缘化趋势。桂林的城市发展必须为此提供足够 的空间资源储备。 2.2 自然力引导下的城市结构形态演化趋势 在自然力和非自然力双重支配下,桂林市城 市结构形态演化受自然因素影响的特征十分明显。 自然力从外部环境限定了城市结构形态特征,使 城市空间演化始终受多山间水环境、喀斯特地貌 等自然环境制约,整个桂林城沿漓江呈梭状发展; 而以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自然内力,使桂林市的城 市结构形态演化在满足经济社会功能需求时,顺 应自然空间的限制组织形成了别样的空间结构 J, 呈现出南北狭长型的空间布局(图1)。 首先,地处上流和上风方向的灵川县,近几 年大量的开发建设,与城区形成的带状发展趋势 十分明显,对地处中间的生态农田隔离带形成威 胁;工业发展对水环境造成威胁。其次,漓江以 东已基本形成了科研高教密集区,由于近年高校 的不断扩展,教育用地明显饱和而显紧张,一些 高校纷纷向城区外部寻地发展。再其次,城南的 雁山区由于高校云集自然成了桂林市的科教组团, 而随之发展的配套产业将在雁山与桂林市区甚至 往南的阳朔之间的生态绿地上不断完善扩大,造 成了更为严重的南北狭长型发展态势。带状结构 对桂林市日后发展存有潜在的不利因素,如城南 城北基础设施等资源的不完全共享性、居民出行 的不便利性和对漓江等生态环境保护及产业物流 发展的不利,更不利于拉大桂林市结构框架以带 动其他各县域的经济发展。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0芷 裕,推出新的旅游亮点来增加经济收入的能力有 限,以致完善的旅游产业链还没形成,旅游对经 济的带动十分有限。而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用 地成为主导城市空间的主要用地,新型产业的发 展将会成为城市形态演化的主导因素。这种缺乏 多样化新型产业的发展始终不能提升桂林市发展 等级,也很难拉大其结构框架扩大发展。 从产业结构变化的纵向比较看,工业在桂林市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突出,全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愈 明显;横向看,与同是国家重点旅游城市的杭州、苏 州相比(表1),除三产结构外,桂林的其余各项指 标都远远落后于杭州、苏州 j。在三产结构貌似合 理的背后,正好反映出其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以及综 合经济 实力不强的本质,而工业发展滞后导致的 经济实力不强,反过来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原因还是主城区结构的老化,发展没有跨越门槛 以主动拓展空间兴起新型产业。 表1 2007年桂林与杭州、苏州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比较 Table 1 Guilin economic and social key indicato ̄compared witlI Hangzhou and Suzhou in 2007 图1 桂林市空间结构示意 Fig.1 Guilin spatial sturcture diagram 如果把规避大区域边缘化、提升城市综合竞 争实力提供发展空问理解为桂林城市结构形态发 展变化的外部条件,那么,来自老城内部的空间 拓展需求则是内因。据统计,目前在58.3 km 建 成区上居住着7O多万的城区常住人口,每年还要 注:根据2007年桂林、杭州和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统 接待1 600万人次游客和所辖12个县的400多万 计公报”整理。 流动人口,其每平方公里容纳人数已达2万人以 苏杭两市并没有因为发展旅游而限制了工业 上。老城人口和产业疏散十分迫切。但是,无论 产业,却在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旅游 东进还是南延,可供城市纵深发展利用的空问十 经济的发展。据初步核算,桂林市2009年上半年 分有限,向西跨越门槛的发展方式,实施“北控 全市生产总值371.61亿元,同比增长14.O%。其 西拓”的发展控制,是优化城市结构布局的最佳 中,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加值187.03亿元,增 选择。 长17.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1%,拉动 2.3 缓解城市特色旅游压力的需求 GDP增长8.6个百分点,工业对桂林市经济社会 桂林长期来将特色旅游作为立市之本。为此, 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巨大。为此,作为经济欠发 国家和自治区的一些大型工业项目都因为“环保” 达地区的桂林更有理由强调工业强市,强力推进 而与桂林无缘,扼制了桂林工业发展的空间,而 新区建设,缓解市内旅游业支撑桂林经济的重大 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无形中加剧了桂林旅游资源的 负担,腾出中心城区的空间来发展特色旅游与商贸 消耗和环境压力。而桂林城市发展太过依赖于单 服务,进一步稳固旅游业这立市之本源,破解环保 一的旅游业,却由于桂林周边地区还没有充分富 旅游与发展工业的难题,实现协调、双赢发展。 第2期 蒙春运等:桂林市空间形态演化与临桂新区发展机遇探析 259 3临桂新区融人桂林主城区结构的内 通上的劣势。 在动力 提升桂林综合实力,拓展城市空间以进行环 境保护、产业发展及城市结构优化,桂林市的发 立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桂林作为内陆城市在交 展要跳出漓江来保护漓江求发展。城西临桂凭借 各方面优势成为桂林市解决老问题、探寻新发展 的最佳选择,根本上实现“保护漓江,发展临桂, 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目标。 3.1 一脉相承的自然山水特征 让新城区融入桂林市的空间结构,必须使它 保持原有自然生长的态势和“多山融水”的格局。 临桂新区位于桂林市区西部,境内山多连水,土 地资源丰富,且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临桂距中 心城区仅10 km,万福山相隔其间,与漓江为异水 发展,且处于下风下水方向,极大削弱了对主城 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上多山水特征与桂 林主城区一脉相承,自古以来是桂林市自然风貌 特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对桂林显山露水的地 形地貌及古城格局的有机融合、互相映辉和延续; 同时,临桂享有状元之乡、将军之乡和冠军之乡 的美誉,其深厚的人文特质与桂林悠久历史相承。 这种内在的自然人文特性是临桂融人桂林主城区 结构的最根本动力,也是桂林在自然生态、社会 文化及历史文脉方面不可割断的要素。 3.2 优越的内外交通条件 桂林市区域内的交通高速只有桂柳高速,处 于各高速公路交通末梢,使得桂林市向北没能加 强与湖南等中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联系,向东没能 打通与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城市的交通对接。 此外,过境铁路也仅湘桂铁路,桂林与我国的主 要经济地区的交通可达便利度低,既障碍了桂林 本地产品的外流,也使大西南物流经桂林通达珠 三角等发达地区的通道受阻。 为此,桂林市近几年采取积极措施,对外完 善与中东部地区的交通连接,对内完善与各县域 的道路相通以及疏解过境交通压力。在交通发展 规划中(图2),桂柳高速将打通向北至湖南的路 段;兴建向东经梧州联系广东沿海的桂梧高速; 修建经临桂城区的机场路;相接周边县域的桂林 至三江、全州的高速公路。此外,联系珠江三角 洲重要铁路通道的贵广高速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 图2桂林市区域交通规划 Fig.2 Trafifc planning in Guilin area (据桂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交通是激发或加速外围市区质变的导轴,它 的延伸方向就是城市的空间扩展方向。从桂林区 域交通发展看,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只能通过城西 临桂来完成,同时也带动了临桂内外交通的发展。 临桂新区与主城区有机场路和万福路相通,北上 与321国道连接(图3);依托两江机场、桂柳高 速和湘桂铁路,临桂新区正好处于广西“一轴两 廊”发展战略中的“南宁一柳州一桂林”一级南 北向经济发展轴上。规划开辟了机场路、万福路 西向延长线、临桂一苏桥、临桂一雁山、桂林老 城一雁山5条道路,形成桂林主城、临桂新城、 雁山新城同步发展的“一心二副多组团”城市框 架,为临桂融入主城区创建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在工程技术因素方面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3.3 新区产业优势的引聚作用 临桂已成规模的城北庙岭、鲁山产业组团和 城南的秧塘、四塘、万福工业园及铁路物流产业 园等(图4),加上区域内富足的空间资源,已具 备承载整个大桂林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转移的能 力。鲁山工业园的发展壮大、秧塘工业园的完善建 设及乡镇工业集中区的齐头并进,围绕重点产品、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0芷 图3桂林临桂新区交通图 Fig.3 Trafic map ifn Lingui district (据桂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将启动两江1 业特区建设,打造秧塘园一两江园 一苏桥园工业经济走廊。 临桂现有产业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发展壮大新型工业,促使传统工业向高新产业转化, 进而推动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新型产 业的发展优势将吸引桂林沿江产业的转移和聚集, 从经济层面促进了桂林城市结构形态的西拓。 4桂林空问拓展与新区发展的辩证 关系 虽然城市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空间结构的优 化来解决,但合理的城市空问结构是城市功能正 常发挥和运行的前提。空间拓展与各种影响因素 间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具明显因果关系的过程,而 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因素多层面的交织耦合过程 , 其内外因素的影响辩证存在,相互推动着城市发 展。结合桂林主城区空间拓展的内部因素及新区 发展的外部动力,从经济技术、空间结构及政策3 图4临桂新区产业分布图 Fig.4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Lingui district 个层面及对城市发展影响进行辩证分析。 从经济技术和空间结构层面上看,桂林城市发 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 展要规避经济大区域边缘化及单一旅游业支撑的 对接,逐步形成产业积聚。。 。此外,新区西南部 趋势,就必须使桂林的工业经济有多样化的发展,的凤凰生态型产业新区、两江临空经济区和苏桥 掌握发展主动权。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城市有与 工业园将是临桂乃至整个桂林市经济来源的重要 之相应的空间形态格局,然而桂林市当前的结构功 支撑,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园 。规划 能已无法整合出一个较大的空问来安排现代工业 第2期 蒙春运等:桂林市空间形态演化与临桂新区发展机遇探析 261 园区。而临桂凭借多方优势尤其是几大产业园的 全州(80万)提升为县级市等,变12县5城区为6 发展壮大和交通工程技术完善提升给临桂注入了 县8区2市 ,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管理区 新活力,产业物流随之扩大,城市自身发展极大提 域,使城市发展空间有较大选择余地。 升,也积极对外拓展寻求对接。两种机遇的碰撞耦 合既拓展了桂林主城区空间以转移产业发展工业 经济,也承接了临桂发展需求促进城市发展。 5结束语 城市新区建设是在主城区内外双重因素主导 从政策层面上看,主城改造及新区发展,很 下产生的现象,对改善主城区功能、优化空间结 大程度上优化了桂林市空间结构布局,也将桂林 构布局、提升产业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 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桂林市除 有相当的意义。同时须正视在主城改造和新区发 1998年地市合并外,此前其他行政区划的调整仅 展中来自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技术、 改变县区的行政归属,行政管理的基本格局依然 政策、功能需求等自然力和非自然力的辩证关系, 没有改变,城市建设与发展空间窄小的问题没得 及其对明确城市突破门槛后实现跨越式扩展的方 到根本解决,更不能解决桂林市现代工业发展所 向、速度、模式及空间结构带来的指导。 需要的大空间问题,形成今天桂林市“小空间多 参考文献: 区划”、“大空间少区划”的局面。 而依据桂林市经济增长的规律和速度,按全市 [1]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GDP年均增长速度10%算,5年实现翻一番,2020 [2]唐贵伍,朱杰,蔡翔.皖江地区反边缘化的经验及其对桂 年后全市GDP总量将超过4 000亿元,工业总产值 将达6 0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将超过400亿元,市 林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8(3):159—160. [3]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224—225. 2004:170—171. 区人口将增加到300万,城市建成面积将达到200 [4]邓春风.桂林城市结构形态演化研究[D].苏州:苏州 平方公里。为此,在政治决策时就必须结合桂林空 科技学院,2008. 5]新民网.浅议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十大关系[EB/OL]. 间拓展需求和临桂发展机遇的内外因素进行大胆 [改革创新,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限制,从全市整体 [2009—08—28].hnp://news.xinmin.en/rollnews/2009/ 08/28/2456408.htm1. 性的战略高度来统一整合行政资源,实现资源自由 [6]秦立公.桂林工业新区发展特征分析[J].中国高新技 术企业,2008(15):7—10. 配置与共享。应抓住新区建设契机,遵循利于提高 行政效率的原则,对桂林区划按人口、面积和区位 进行整合。将城北的灵川(40万人口)、兴安(40 万)、城南的阳朔(3O万)撤县设区,荔浦(40万)、 [7]唐尧.桂林市调整行政区划势在必行[EB/OL].[2009— 07—28].http://bbs.guilinlife.com/dispbbs.asp?BoardiD= 27&Tn=433 64 Evolution of Guilin Spatial Morphology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New Lingui MENG Chun.yun ,HUANG Yao—zhi ,DENG Chun.feng (1.College 0厂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zhou University o厂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 1 50 1 1, China;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0厂Technology,Guilin 54 1004,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ilin in recent years,our new challenges are the growing marginal— ization with the wide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increasing influences of physiographic factors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tructure,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Based on 0p- timizing the space structure of main urban zones and improving urban competitiveness,the discussions on the natura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in and out transportations.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Lingui New District become public focus particularly,resulting in an optimal solution for developing Lingui New District, following a scientific research in economy and technology,space structure,and policy for the urban expansion of Guili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ngui New District. Key words: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urban space expansion;structure evolution;Gu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