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学前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为了把必要的体能训练落实到每位身体素质差异较大的幼儿身上,幼师需要从适应幼儿身体成长特点的角度出发,以体育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安排课程。既照顾到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又增添了课程的趣味性,为启蒙阶段的教育做好充足的准备。本文在分析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体育游戏;阶段性发展;教学策略
引言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教育部在不断地增加学生在教学考核体系中的比例,这是为了更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幼儿体育教学中,一方面是为了多样化学前阶段幼儿的学习生活,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让幼儿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认知。幼师应该结合对应幼儿的体能特点、成长阶段制定出能够融入到其生活中的运动方式。接下来本文将详细分析体育游戏区别于体育课程的优势作用,说明学前阶段为何更适合“体育游戏”的运动方式,并进一步介绍几种具有创新性、能够满足幼儿体育活动中健康娱乐的方式方法。
一、体育游戏在学前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
体育游戏作为一项轻松、简单并且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积极参与的
热情,还能够让幼儿在参与游戏之后留有流连忘返的感受,从而有利于下一次参与到游戏中来。体育游戏之所以能够激发幼儿运动热情的原因在于,体育游戏虽然和体育项目一样具有硬性的规则,限制幼儿们的活动范围和方式,但其特殊点在于,体育游戏留给了幼儿很多的自由空间,这样的自由度能够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活动相互的碰撞和交流,因为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难以让游戏者沉醉于其中。
詹姆斯·卡斯曾经在《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一书中向我们说明了有限游戏也就是“竞赛”能带给自身快感,而无限游戏也就是所谓的“游戏”,能够激发人们对于追求自身目标的热情当中。在小幼儿参加到体育游戏中,可以说是能够激发了其本质上对于热情的追求。
(二)提升幼儿的专注力
虽然体育游戏于体育项目的区别在于“游戏”与“项目”二字,但其主要的区别在于游戏是抱着对游戏期待的主动参与,而游戏项目则是个人通过重复性动作的一项任务。因此,我们也可以转换体育项目对幼儿训练的方式,同样是以培养幼儿的运动速度、耐力、跑步技术等能力,但可以将这些体育项目与团队合作相互结合。例如跑步就是一种游戏方式,参与到跑步这项运动赛事中,需要一定的运动基础和能力,其次是对运动技能的要求。在学前阶段里,教师可以简化跑步的运动规则,将其转化成追逐打闹的方式。这样以来,幼儿在奔跑的过程中就会有目标、尽全力地去接近重点,从而锻炼了幼儿的跑步能力和专注力。
在游戏当中的专注力其实也可以迁移到学习当中,不同于体育项目需要长期的专注。在体育游戏中,由于规则的设置,使得幼儿在参加游戏时是以间歇的方式进行的,比如投沙包游戏,其中就包含了投、跑、跳跃等基础训练,一方面提升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另一
方面极大的增加了幼儿在接目标物体时候发挥自身最大限度的专注力,甚至可以说,有时候因为游戏的热情和幼儿们的群体氛围,还能在无意间激发起幼儿的运动潜能。
二、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一)体育游戏要匹配幼儿的特质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特质,使得教研团队需要根据教研目标设置与其阶段相合适运动项目。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的身体特征是身高较低,心率较高适合较为快速的运动,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可以根据跑步的速度和跑步的心率来设定活动的范围。幼儿的肌肉是比较弱的,也就比较容易疲惫,由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短时间的游戏活动。
(二)体育游戏要达到运动目标,培养合作精神
由于体育游戏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身体素养,因此在设计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幼儿兴趣短暂,但心率强的特点,设计出较为科学的体育游戏。但仅仅是符合幼儿特性的体育项目还不足够,因为体育运动不像是幼儿在课后与同学间的简单娱乐,而是要通过这种变相的体育游戏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技能,以此提升学前阶段自控能力较差、心理不稳定和专注力差的能力。
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体育活动需要调动个人的专注力和自控能力。但如果让幼儿突然脱离团队的环境去独立探索学习,无疑会让幼儿在身心上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初期学习习惯的养成。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个体活动,尤其对于学前教学阶段的幼儿而言,对于群体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幼儿保留着最初的好奇心和与人交往的热情,随着年龄的
不断发展,幼儿在与同学建立联系的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其较为稳定的情绪,因此,体育游戏作为一项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的活动,对于幼儿性格的培养和情感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阶段性的成长
经过前文的叙述和分析,我们了解到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在体育训练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这样的差异化身体素质和难以捕捉心理发展状况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我们需要制定阶段性的成长目标,3至6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分别对应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安排不同的体育游戏。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也能丰富幼儿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最终达到增进幼儿体育锻炼的兴趣,保持积极端正的体育态度,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做好必要的身体训练,以及更高层次的小学体育学习。除了对幼儿特质和教育目标这两大因素的考虑之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学前教育阶段的体育运动是作为一个奠基目的存在的。一方面,体育游戏的设计要兼顾到幼儿爱玩的天性,把团队活动安排在较为合适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有所创新,增加一些能够适应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在个人体育项目和团队项目交叉并行的游戏部分。
总结:体育游戏作为更适合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幼儿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提升幼儿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体育游戏作为辅助的部分,最主要还是要让体育游戏融入到碎片化时间的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幼儿的运动习惯,为接下来小学阶段的体育训练打好身心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红玉.浅析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52):108.
[2]齐峰.体育游戏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J].第二课堂(D),2021(10):48-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