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转!!!:
\"月份我又到了楠溪江考察古村落,兹将一些建议呈上
诸位,供参考。
当的办法。要尽可能避免在村中或紧贴村边建造新房子,尤其是大体量的。小小的林坑如果一定要有个美术馆,应该利用很多空闲着的老房子,千万不要造新的。
#$林炕、黄南、上犹(音)几个村子,和西边的潘坑、
佳溪、张家岸等等村子一样,是楠溪江上游极珍贵的古聚落遗存,尤其以林坑和黄南的现状为最完整。我希望永嘉的领导同志们能多加爱护,下大决心保护它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当务之急是认定它们为市级文保单位,用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来挡住一切有名的、有钱的、有权的人可能对它们的侵害。
)$建筑的保护工作者,应该透彻认识和理解这些古村落
的风格,热爱它们,甚至对它们怀有敬畏之忱,千万不要逞自己之能,去“提高它们,美化它们,完善它们”。一是为了保存真实的历史信息,二是因为它们的美出自几百年生活的提炼,而我们的建筑师、画家、工程师、领导人所设想的“提高、美化、完善”,都是外加的,不可能真诚而自然。每有改动,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佛头着粪”。
%$一座完整的古村落,最有价值的是它的历史信息的丰
富性、深刻性和独特性,这是它文化内涵的基本部分。楠溪江上游的村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如中游,但独特性则绝不逊色。在目前中游村落遭到严格破坏的情况下,上游村落的价值便是无可替代的了。
*$风格是一切艺术的命根子,古村落的美也首先在于风
格。保护古村落,首先要保护它的风格,不要破坏它原有的和谐。保护工作者要把对象的风格琢磨透。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百十来户人家的生活和他们的文化心理是村落风格的生命,所以它们的风格极其清纯醇和,不带杂质,外人只能尊重它而不能去“提高、美化、完善”它。所以,即使天下最美的桥、最美的画室,造到林坑村去,也和全村的风貌格格不入,只会破坏林坑村风格的统一,而不会使它更美。林坑村的水,美在它的流动,动态的水富有活泼的生命力,潺潺水声也在空气中播开音乐的柔和感,如建筑水坝以构成游泳池供游客享乐,则水变成了静态的,流水的一切动态美都会丧失净尽。而且,村口有一堆外人游泳,完全扭曲了村落的人文生态,这是连游人都不愿见到的。
&$古村落的价值,还在于它的美,包括自然美、建筑
美、沧桑美和人情美。楠溪江上游村落的美,有胜于中游村落之处。林坑、黄南、佳溪等村落的建筑,以它们完全外向的开敞性流露出村民对自然美的爱,并且洋益出人情淳朴之美。它们本身随地势而生的参差变化,造成无穷的诗情画意,表现出创造者的灵通和洒脱。它们的艺术冲击力比中游村落更强烈。
’$上游村落的建筑和中游一样,运用天然蛮石和原木,
粗中有细、野中有文,确是工艺美的典范。它们没有繁冗的雕饰,但它们也有曲面、曲线、侧脚、收分等等极为微妙精致的处理。灶口前的木凳木栏,廊下的美人靠以及日用具家、器物,都是在极朴素中见出精心的设计和灵巧的手艺来,从而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
\"$保护一座村落,不论它的规模有多么大,都要认真对
待每一个细节。经几百年的锤炼传承,乡土工匠的审美能力是很敏锐的。做保护工作,千头万绪,从建筑方面来说,首先便要谦虚谨慎地去认识和了解他们创造的美,巨细不遗。例如,楠溪江的石墙,真是杰作。墙脚外放,轮廓呈优美的曲线。墙体全用蛮石,下面的块大而粗壮,渐上渐小而呈扁长。下面的仿佛乱砌,到了上部巧妙地形成了人字纹。这个转变极其自然,不露痕迹。人字纹还不失粗犷而整体风格浑然和谐,可谓是“宛自天成”。现在一些新的石墙,不论哪个村的,都喜好用打凿整齐的方块石料,有的墙体没有放脚,有的放脚但直挺挺没有成曲面,石料大小一律,形状一律,砌出来的墙死板板一片。蛮石墙有变化多端的阴影,有体积感,或者说有雕塑感,颜色有变化
($保护古村落,当然是要保护它全部的历史和生活的实
物见证。(我说实物见证,意味着我并不赞成像某些地方那样,要村民过着落后而不健康的生活,以赚取旅游者的钱。)从建筑方面来说,就是保护它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它们的布局,小到一木一石的选取和运用。总之,要尽量保护它们的原状原貌。保护古建筑的要旨,就是防止它们破坏,而不是去做无谓的“加工”。对古村落也一样。为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活条件而必须做的改动,要慎而又慎,力求对原来的状貌干扰最小。干扰大的便不做,另想更妥
建筑学报!\"\"#—##
$!
而暖色调为主,所以墙体有力量,温暖,有生命感,而新墙只是个单调的平面,石料颜色没有变化而以青色为主,冷冰冰,完全没有生气。偶然见到一些人字纹的砌筑,如说明牌的基座之类,也都过于整齐,完全失去天趣。希望以后在细节方面也多下功夫。
美人靠也不再凌空,甚至下面用木板挡死。长廊因此完全失去了轻盈空灵的可爱性格而变得呆板。原来,丽水桥头的大樟树下,水边纵横着几块大石板,妇女们经常在那里洗涤,身边放着鹅兜,孩子们在一旁逗弄浮游的白鹅。现在,石板没有了,这种恬美的生活场景也没有了。长廊本来分段,间隙里有悬挑的石板形成踏步,人们也可以下去洗涤。老人们坐在美人靠上休息,和洗涤的人闲聊,那种亲情很动人。现在,这些也都没有了,长廊上很少有人去了。过去,岩头村的污水都从献义门下排到农田里去,现在献义门外建了新区,污水都汇潴到丽水湖里。而且,丽水湖,三百多年的活水,在丽水桥边成了死水,飘着死狗、西瓜皮等等,臭气薰天,因为乘风亭下的排水口被堵死了。这样的维修,太刹风景了。修缮古建筑,务必要把古建筑的美研究透了,切不可把它看成“修房子”,草率下手。出了钱,用了力,好心好意,结果却教人伤心。
!\"蛮石墙和原形原色的原木是天然的搭配,它们不同质
地,但“顺其自然”是它们共同的性格,拾配在一起便是天造地设。所以在古建筑维修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这种搭配。千万不可以如目前见到的某些维修,在蛮石墙之上用机械加工的又圆又直的木料,甚至上了油漆,或在原木之下用的打凿整齐的石料,冰冷僵死。因此上下不协调,不统一,失去了建筑艺术的完整性。产生这种失误,原因之一是现在的村民、工匠和保护工作者对楠溪江古建筑的美没有透彻的了解,而且以为机械加工,方、正、平、直是一种现代感,乐于去追求。他们没有注意到,历史的沧桑是古村落最大的价值之一,它蕴含着许多历史信息。失去了沧桑感,古村落便会毫无意义。“现代化”当然是好的,但却不适用于文物古迹。
,这是保护工作失误的一个原因,追#$\"追求“现代感”
求宫廷化、装饰化,又是一个原因。最突出的例子是岩头村落湖庙屋脊上的巨大的走龙和院里狰狞的狮子。这些都是#!!!年安装上去的。更早的是苍坡村仁济庙屋脊上的一对走龙,那是十年前安装的。楠溪江的建筑,即使是庙宇,也大致和民房相似,朴素而平易,从来不装腔作势,不奢华侈丽,它们和民居一起形成楠溪江村落的统一风格。龙和狮子,根本就不是老百姓的文化表征,它们不但破坏了庙宇和村落的建筑风格,也破坏了农村生活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一种卑俗的心理,看了教人难过。塔湖庙和仁济庙,借名为庙,其实是很人文性的。所供奉献的神灵都是祛灾排难、保佑一方生民的。从建筑上来讲,它们都是园林建筑而算不上宗教建筑。仁济庙三面临水,临水的三面都是设敞廊,拦着一排美人靠。内院竟是一口莲花池。塔湖庙,大门前对着琴屿上的戏台,后座楼上是一大间轩厅,朝芙蓉峰完全敞开,远山近畴,美景尽收,在乡文土,相聚赋诗论文。现在,应该努力去恢复它们的文化,品格,而不应该去亵渎它们。
#%\"拿古村落当一个整体来保护,困难很多。首当其冲
的是人口膨胀,村民们一旦手头有点钱,就迫切要造新房子。造新房当然就要遵守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没有考虑到作为各级文保单位的古村落的特殊性。于是进一步激化了新建设和保护文物的矛盾。这当然只有靠县市领导出面协调。解决之道,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古村落之外另设新区,以容纳过多的人口。新区要不致严重干扰古村落,这就要好好规划,最好设一条隔离带。楠溪中游,平地开阔,如芙容、苍坡诸村,新区对古村的干扰会很大,而上游诸村,如林坑、黄南、佳溪等,反而容易处理一些。它们都在山谷小盆地中,新区只要设在山脚外,就不会干扰古村了。所以,上游诸村的保护有先天的优越性,从遗存的状况看,上游村落也相当好,所以,我建议,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蕴含本来更深厚,更多样,但现在损失已经太多了,已经只能保护一些片断了。上游村落的景观、风格与中游的很不相同,有它们自己的特色,极有价值的特色,我希望它们不致再因工作的迟缓而失去。
#&\"当前中央的战略性布局是发展中心镇和小城镇,目
的在吸收农村剩余人口,集中乡村企业,以便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这是世界各国几百年来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要走的一步。小城市和中心镇的建设,很快会在各地推行,几年之后,农村的建房需求会降低,压力减少。甚至,可以设想,以后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困难的不是对付改造新屋的要求,而是要设法留住一定数量的居民以维护古村的生气。或许现在就可以考虑到这种情况。
问好
陈志华
##\"不仅仁济庙和塔湖庙由于不适当修缮的“提高、美
化”而使文化品格遭到歪曲,岩头丽水街的修缮更加糟糕。修缮者对丽水街原有的建筑美、自然美、沧桑美和生活美(人情美)基本上没有感觉,所谓修缮,事实上就是把这几种美加以破坏。丽水街傍丽水湖,湖不宽,但对岸原是土岸,长着芦苇、红蓼和木芙蓉,延展过去,便是丰饶的稻田,远处炊烟缭绕着农舍。这次修缮,砍光了芦苇、红蓼和木芙蓉,把土岸成了石岸,草木不生,整整齐齐像水利工程。丽水街的长廊,柱子本来立在向水面挑出的条石上,美人靠就凌空架设。修缮之后,街面加宽,柱基不再挑出,
%$$#年’月日于武义旅次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时间:%$$#年!月〕
$%建筑学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