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2023-07-13 来源:步旅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 课题指南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2017修订版

《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60516,主持人:张延华,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核心理念与终极目标在于:通过课题实验的精准引领和系统研究,深度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传教式教学向学生研修性学习的根本转变,进而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以至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课题是研究的开端,是研究的方向所指;成果是研究的终端,是研究的质量所在。课题的确立必须高度关注实践过程和成果目标双重考量。

立项选题,也是对课题本身加以研究的过程。(1)课题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现状如何?自己有什么理论依据、经验基础和研究条件?(2)准备从什么角度入手开始研究?具体研究问题的哪些方面?重点在什么地方寻求突破?(3)在怎样的范围内以哪些人为对象进行这些研究?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展开研究?(4)研究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数据资料?通过什么方式和采用什么工具加以取得?数据资料进行怎样的统计分析和技术处理?(5)研究结果和结论通过什么方式来呈现?获得的理性认识和提取的新鲜经验以怎样的载体加以宣示?等等。通过对课题本身的研判和设想,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盲目选题和草率申报,而且有助于立项后的论证开题和实施方案乃至研究成果的前期设计,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后续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质量保证。

限于题量,“指南”所列课题,除个别特色题目外,均未对学科领域进行细化。申报者可根据自身岗位工作实际,选择相应的课题层

次,根据需要进行技术处理和适当变通。组织实验区的区域专项课题应侧重遵循区域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立足于对区域共性问题的研究,形成主攻和主导课题,不宜降落在单一学科领域;学科系列的区域专项课题应注重从学科课程与教学以及学生作业改革的角度,对域内的课改深化和教学实践形成强势引领;学科组、工作室等团队专项课题,应该集中团队骨干集体的教育智慧,致力于学科整体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定型;教师个人专项课题,应该基于自身的学科教学专长,着眼于相对微观的策略创新和方法集成,形成特定的运行模式或操作模块,用以支持学科体系建构和理念建树。具体的课题名称表述,可在其中自行嵌入学科化字样和个性化字眼,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例如“课堂教学创意与教学策略创新研究”,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改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意研究”、“小学作文活动课堂教学策略创新研究”等多种多样的题目,藉以强调自己特定的研究角度,从而使项目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更具可操作性。

课题研究的成果目标包括理论成果和经验成果两个层次。理论成果着眼于对课业理念、

课业目标、课业体系、课业模式、课业评价、课业管理等方面基本规律和结构功能的研究,经验成果立足于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课堂、课业、课件等方面实施策略和操作技术的研究。实验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对课业实践各个环节和相关部位所施加的改革和创新因素,即生成课业质量的实验变量,是学科课题成果形成的重要基础。对经验的提升和对规律的阐述是成果的核心内容,也是成果的品质和质量所在。

成果生成前,要注重选择合适有效的成果载体和成果形式,对成果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对成果内涵进行恰切表达。本课题研究的原生态成果,多以学案、教案、课例、课业等案例形式呈现,而课题研究的推广性成果形式仍需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规范形式表达。成果的表达形式与承载方式当然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成果的理念内涵和经验内核必须基于课题研究的目标要求,在实践领域有所创新,在实验区域有所突破。

一、课题研究方向(63例)

01.课题相关:课程;课业;课堂;课本;课件;课型;课例;课案;课时;课表……

02.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生本课程;校本教材;音像教材……

03.课堂模式: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活课堂;生命课堂;灵动课堂;高效课堂……

04.教学方略: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心理;教学艺术;教学风格……

05.教学组织:小班化教学;走班化选课;小组化研讨;社区化实践;网络化互动……

06.教育技术:教学网站;教育资源;网络微课;学科慕课;学科课件;电子课业……

07.学生学习:学习品质;学习素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18.学生作业:作业时空;作业量度;作业效益;作业负担;作业批改;作业展示……

09.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校本文化;班级文化;学科德育……

10.教师研修:师德建设;师能培训;校本科研;课题实验;集体备课;网络研修……

二、区校协作课题(55例)

1001 课业改革与创新促进新课程改革深化的研究 1002 课业质量与效益的科学内涵与评价标准研究 1003 课业质量校本评价标准与监控体系建构研究 1004 课业多元化设置与教育国际化交流的研究 1005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1006 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教材开发研究 1007 校本课程多样化与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 1008 校本课程组织开发与跨校协作模式研究

1009 校本课程目标深化与课业内容细化的研究 1010 校本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创新性研究 1011 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域内流动任教机制研究 1012 校本教材效益评价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1013 校本教材成本评估及经费筹措机制研究 1014 校本教材审定与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1015 绘本教材开发与现代课业改革研究 1016 跨学科整合型教材体系建构与应用研究 1017 非学科领域校本课程与活动教材开发研究 1018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比较研究 1019 学科化校本课程与教材体系研究 1020 校本文化创新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1021 校本培训模式与校本科研实践一体化研究 1022 校本课程文化促进学区教育共同发展的研究 1023 小班化与小组式教学模式研究 1024 主流教学模式优化整合研究

1025 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1026 新课改背景下“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1027 新课标下中小学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研究

1028 学校文化积淀与课业资源开发研究 1029 构建具有生命力课堂文化的研究 1030 生成性课程与校本化课堂的研究 1031 生态性课堂与生本化教学研究 1032 经典文化传承与课业特色打造研究 1033 学校课程文化与发展特质研究 1034 班级特色文化与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035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研究 1036 班级体制下教育均衡与学生互动学习的研究 1037 构建生态校园与发展课程文化的实践研究 1038 国际教育视野下学校课程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1039 跨班走读教学组织模式与课业管理策略研究 1040 学区内流动任教跨校走读模式的探索 1041 校内串班选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探索 1042 学区课程资源共建与学科整体发展的研究

1043 学区集体备课、流动上课、串校走读、跨校评价模式研究1044 适合教学需求的学生座位排布模式研究

1045 班级座位模式变化的教学优势比较研究 1046 书香班级(校园)建设与实践研究 1047 课业改革中的校本德育研究 1048 德育活动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研究 1049 综合性课程开设与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 1050 专家把脉会诊与课堂教学反思教师发展模式研究 1051 中小学名师经验本质研究的研究 1052 学校教科研室功能建设与机制创新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