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就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向大家做汇报
我们的典型案例主题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探索与实践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做汇报。 一、实施背景
企业参与现状:校企合作是一个正在破解的命题。尽管职业学校的观念有所转变,但毋庸讳言,校企合作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方面就事论事谈合作,而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参与积极性不高,最突出表现是“校热企冷”。
1、校企合作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
2、从合作的主体角度分析,学校的认识和做法还偏于保守,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大部分企业只考虑当前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传统的简单合作模式缺乏吸引力。
3、一些企业领导存在着怕麻烦、担心影响生产的心理;一些企业轻视中职学校,对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屑一顾。 二、
主要目标打造校企双赢格局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基础主要目标锻炼师资队伍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直接贡献率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三、实施过程
1、加强调研,找准校企双方共赢结合点和工作突破口。努力在学校与企业发展战
略上达成共识。通过深刻思索,我们决定以技术服务和产学结合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2、加强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开展技术服务的首要条件。围绕提高整体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施教能力,我们完善了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工作核心,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旨,以锻炼青年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参加专项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研讨、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企业实践锻炼
等多种途径,极大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和服务能力。
3、建立人才库,增强服务实力
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仅靠本校的师资力量,从能力和时间上都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为此,从2004年起,我们就开始建立专家、能工巧匠资源库并不断丰富。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以加强同技术专家的联系。推动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兼课聘任工作,并为协调开展技术服务活动进行人才储备。
4、机制创新,提高教师参与技术服务积极性 制定了《专业教师技术服务管理办法》、《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办法》,为开展技术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为调动专业教师开展技术服务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相关奖励规定,对在技术服务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在评优、职称评定、绩效工资中有所体现。
5、实行技术服务联络人制度,每个合作企业指定一名教师作为联络人,开发、征集技术服务项目,专业负责人及时组织教师开展工作,对时间要求紧、难度较大的项目,协调区内专家共同参与解决。
6、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为教师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提供实物资源保障。 7、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活动,为企业生产直接作出贡献,提高企业合作积极性。
8、努力提高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毕业生质量也是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法宝。
技术服务案例:几年来,我们共培训企业员工2860人天,技术服务项目32个。参与教师12人。
四、条件保障
(一)专业基础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基本确立了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训为主、一专多能”的办学特色。在校学生规模稳步扩大,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共向社会输送了2210名初、中级车工、数控技术、焊工、铣工等技能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区及周边地区加工制造类技能型人才用工的紧张局面。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表现,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良好的专业信誉,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二)本地区产业基础
宝坻区机械加工制造业十分发达。区政府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纲要中,都把现代制造业确立为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之一。目前,我区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有240余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9家,在建大型企业5家,从业人员达9000余人。加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为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制度保障 制定了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专业教师技术服务制度,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和一系列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从而保障了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师资队伍保障
目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共有双师型教师23人。通过多年的打造,基本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师德水平高、施教能力强、技能过硬,在本地区机械行业颇具影响、服务企业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五)本区加工制造类行业专家人才库支持
自2004年,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开始建立行业专家人才库,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聘请部分专家来校兼职专业课程授课。到目前为止,人才库已收录了21名专家、能工巧匠,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六)成立了产学协调小组,建设有功能齐全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
五、成果成效
(一)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建设长效合作机制得到了可靠的基础性保障。与本专业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已达十四家,校外实训基地八家,完全满足本专业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需求。订单式培养保持持续性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生产性合作、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作用。
(二)通过校企合作,基本解决了职业教育四个基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培养?通过什么方式培养?培养后的出路在哪里?
(三)通过开展技术服务,专业知名度得到提高,主动参与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推荐学生就业有了充分的保障。
(四)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技术服务,专业教师丰富了企业实践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专业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训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2013年,2010级学生有32人考取了高级车工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高级证书零的突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就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校企合作、互惠双赢的格局已然形成。通过开展技术服务、产学结合,几年来共为企业增加产值约960万元,节约办学成本约58万元。获得企业投入共计52.066万元,其中,在项目建设期内获得企业投入14万元。技术服务收入6.2万元。
(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扩大了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破解了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呈现了“招得进,管得住,学得好,送得出”的喜人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