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本框题共设三个目: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它各框节以本框为前提和基础,并以本框为线索来展开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难点:客观性和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那在这节课当中,我们要开始学习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 播放视频:《唇亡齿寒》
提问: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小结: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讲授新课】: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是存在联系的(学生讨论) 问:接下来我们要一起讨论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联系的特点 播放视频:《蝴蝶效应》 提问: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
(1)联系的普遍性 ①含义:
a.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回顾旧知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提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①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方法论之一: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提出问题:既然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人在客观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方法论之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展示图片 :中国与太空 教师:这些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说明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①含义
师: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②形式:
直接联系 ————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 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 ③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总结】 原理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观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① 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是多样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两个方法论(①②)
(3)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八、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