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

2021-11-30 来源:步旅网


初中化学实验试题

【试题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实验用品

集气瓶(250ml),橡皮塞(带燃烧匙和玻璃管),烧杯(150ml),玻璃导管(带止水夹),胶皮管,酒精灯,药匙。

红磷

2. 实验步骤

(1) 装置如课本P27页图2-3所示,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分,作上记号,与烧杯连接的胶皮管用止水夹夹住。

(2) 把少量红磷放入燃烧匙,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观察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注意白烟的生成。

(3) 燃烧停止后,冷却,等白烟全部消失。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根据水流进集气瓶中的液面高度,可以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实验分析

(1) 本实验的成功关键是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在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红磷燃烧时,橡皮塞要塞紧,止水夹要夹牢。

(2) 红磷燃烧后,先不要马上松开止水夹放水,等白烟消失后,五氧化二磷几乎全部溶入水,再松开止水夹。

(3) 实验原理:进入到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等于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试题2】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1. 实验用品(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导气管(带胶皮管),集气瓶(250ml)4个,水槽,燃烧匙(3个),镊子,酒精灯,药匙,火柴,坩埚钳,烧杯,止水夹。

过氧化氢溶液(5%),二氧化锰,木炭,硫磺,细铁丝,澄清的石灰水。

2. 实验步骤

(1) 制取氧气

a. 连好装置

b. 检查气密性

c. 加药品

d. 检验气体

e. 收集气体(4瓶)

f. 清理仪器

(2) 试验氧气的化学性质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到发红,再放到燃烧匙里,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燃烧停止后,取出燃烧匙,往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b. 硫在氧气中燃烧: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比较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c. 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底部要先放入一些水),观察现象。

3. 实验分析

(1) 本实验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氧气的收集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2) 本实验的关键之一是气密性检查及方法。

(3) 本实验的关键之二是氧气的检验。

(4) 本实验的关键之三是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收集。

(5) 本实验的关键之四是红热的木炭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

(6) 本实验的关键之五是细铁丝燃烧时集气瓶的底部应有少量水。且要等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试题3】 粗盐的提纯

1.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10ml),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砝码,滤纸,剪刀,火柴,坩埚钳。

粗盐。

2. 实验步骤

(1) 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g粗盐(精确到0.1g)。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粗盐加入水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溶解为止。观察粗盐的溶解现象及食盐水是否浑浊。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ml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 过滤:将食盐水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再过滤一次。

(3) 蒸发: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4) 转移固体并称量: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指定的容器中。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3. 实验分析

(1) 此实验考察称量,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基本操作技能。

(2) 本实验玻璃棒有四次应用,作用各不相同。

(3) 粗盐和精盐的称量是本实验的难点。

【试题4】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附砝码),锥形瓶,玻璃管,单孔橡皮塞,酒精灯,气球,细线,火柴,细沙。

白磷。

2. 实验步骤

(1) 把细沙铺在锥形瓶底部,在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

(2)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并使玻璃管与白磷接触。在玻璃管的另一端系一个气球。将锥形瓶连同橡皮塞,玻璃管,气球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然后,取下锥形瓶。

(3) 将橡皮塞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把锥形瓶塞紧,将白磷引燃。

(4)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3. 实验分析

(1) 橡皮塞必须塞紧锥形瓶,不得漏气,否则就会造成实验不准确。

(2) 白磷引燃后,产生大量的白烟,冷却后白烟消失,重新把锥形瓶放到托盘天平上,天平仍然平衡。从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试题5】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 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三个),量筒,玻璃导管,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橡皮管,试管,玻璃片,酒精灯,镊子,药匙,火柴,阶梯蜡烛,底部破小孔的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喷水壶(2个)。

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1:2),澄清的石灰水,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4朵),稀醋酸,蒸馏水。

2. 实验步骤

(1) 制取二氧化碳

a. 连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加药品

c. 检验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

d. 收集气体并验满。

(2) 试验二氧化碳的性质

a. 将阶梯蜡烛点燃,拿起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内缓慢倾倒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b. 取一支试管,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为什么?

c.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

小花喷上水,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进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说明什么?

3. 试验分析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2)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入水,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

(3) 注意药品的用量,若能改进成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则更好。(如用底部

破小孔的试管,单孔橡皮塞,烧杯,导气管)

(4) 向装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注意方法,使下层的蜡烛先熄

灭,上层的后熄灭,可充分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5) 四朵小花的变色试验,要注意操作,使现象对比明显。充分说明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

【试题6】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1.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一套,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

氯化钠,蒸馏水。

2. 实验步骤

(1) 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

a. 2.5g,47.5g

计算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的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

b. 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氯化钠的质量,并放入烧杯中。

c. 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的水即是47.5g水。把量好的水

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这样得到的溶液即为50g5%的氯化钠溶液,整个配制过程见课本图。

(2) 配制1%的氯化钠溶液:用配好的5%氯化钠溶液配制成50g质量分数为1%的氯化钠溶液。计算所需5%氯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并进行配制。

3. 实验分析

(1) 本实验可使学生掌握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加深对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2) 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

(3) 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

(4) 由浓溶液配稀溶液的原理: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试题7】 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观察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1. 实验用品

研钵,纱布,烧杯(5个),胶头滴管,试管架,试管(6支),

紫卷心菜,酒精(1:1),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2. 实验步骤

(1) 取紫卷心菜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

(2) 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 实验指示剂在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现象。

3. 实验分析

(1) 紫卷心菜等一些植物中含有色素。这些植物色素的结构与石蕊,酚酞的结构相似,遇到酸碱性不同的溶液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作为酸碱指示剂。

(2) 植物要捣烂并用酒精(1:1)溶解得到浸出液。

【试题8】 几种酸,碱,盐物质的鉴别(稀硫酸,硫酸钠溶液,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硫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1, 实验用品

试管架,试管(8支),试管刷,烧杯,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稀盐酸,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2, 实验步骤

(1) 先分别取7种待测液少量于7支对应编号的试管中。

(2) 然后用分组实验法鉴别出7种溶液。可以用多种分组方法,鉴别出物质即可,已鉴别出的物质可以当试剂用。

4. 实验分析

(1) 本实验考察酸碱盐的基础知识及分组实验法的基本技能,

(2) 操作中注意试管要洗干净,且每次取液的量不能过多,

(3) 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滴瓶中的滴管不能洗涤,普通滴管每次使用前一定要洗干净。

【试题9】 木炭还原氧化铜

1. 实验用品

石棉网,酒精喷灯,研钵,硬质试管,带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小试管,铁架台。火柴,药匙。酒精灯。

木炭,氧化铜,澄净的石灰水。

2. 实验步骤

(1) 在火上烘烤几小块木炭,冷却后在研钵内研成粉末。

(2) 取研细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按1:5充分混合,把混合物放入硬质试管,斜铺

在试管底部,并按图进行装配。

(3) 用酒精喷灯先将试管均匀加热。然后集中火力从前向后移动,加热几分钟。

首先观察到不断有气泡自导管逸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完毕后,先拔掉带导管的橡皮塞,再撤去酒精喷灯,待试管冷却,把试管里德粉末倒在白纸上,就可以看到红色的铜粉。

3. 实验分析

(1) 实验中所用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要充分混合均匀,放入试管内应铺均匀。

(2) 此实验中的碳粉与氧化铜最佳质量比为1:5,若碳粉量过多,则炭粉会遮

盖还原出来的铜;若氧化铜量过多,则剩余的氧化铜与还原出来的铜在高温下继续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而得不到铜粉。

(3) 实验室若无酒精喷灯,可用加网罩的酒精灯代替。

【试题10】 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实验

1. 实验用品

试管(8支),试管架,烧杯,镊子,砂纸,

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铁片,镁块,锌块,铜片,铝丝,铜丝。

2. 实验步骤

(1) 比较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速率。

a. 气体。

在试管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小试管收集气体,检验是什么

b. 参照上述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

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2)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3) 铝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侵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取出,观察现象。

(4) 铜丝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取出,观察现象。

(5) 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

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取出,观察现象。

3. 实验分析

(1) 活动性。

本实验的原理是通过金属与酸的反应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比较金属的

(2) 实验中镁,锌,铁,铝要先打磨,铝与硫酸铜反应最好做成“铜树”。

【试题11】 电解水实验

1. 实验用品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6v—12v),导线(2根),电键,烧杯,酒精灯,火柴,小试管,

1.5%硫酸溶液。

2. 实验步骤

(1) 电解器的准备。在使用前应检查电极和活塞是否完好,装置是否漏水。检查完毕,打开上端活塞,向球形漏斗中注入1.5%的硫酸溶液,待液面升至活塞处时,关闭活塞。

(2) 水的电解。接通电路,两极上立即有气泡产生。当两管中分别产生20ml氢气和10ml氧气时,停止通电。

(3) 检验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阳极端,打开活塞,可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阳极产生的是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接近阴极端,打开活塞,可观察到气体燃烧,

证明阴极产生的是氢气。

(4) 清洗水电解器。

3. 实验分析

(1) 此实验操作简单,但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值差异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减少误差,可先通电一段时间,使电解产生的气体在电解液中溶解达到饱和,然后放去两管中的气体,重新调整液面,使两管充满液体,再通电。

(2) 电解水的速度电压有关,一般可用6v---12v,电压越高,电解速度越快。

(3) 1.5%的硫酸溶液实际上是蒸馏水中加少量的硫酸,硫酸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4) 电解液的浓度,电极材料及电压不同时,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所需的时间不同。

(5) 电解器用完后应及时清洗干净,晾干保存好。

【试题1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 实验用品

集气瓶(4个),水槽,饮料管,毛玻片(4片),火柴,玻璃片。

澄清的石灰水,

2.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用毛玻璃片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毛玻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将饮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毛玻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取出,正放在桌面,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取两个空集气瓶,用毛玻片盖好,即得两瓶空气。

(2) 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3)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记录现象。

(5)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你能得出哪些初步的结论。

3. 实验分析

(1) 引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究,并运用对比实验发现结论。

(2) 收集人呼出的气体时,吹气要缓慢,换气时不要倒吸集气瓶内的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