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开发

2020-07-25 来源:步旅网


试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开发

【摘 要】: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培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资,增加城市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等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开发

在当今社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力资源是最具能动性的一种战略性资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但质量差,未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2005 年 9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日方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中 ,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之间工资差异达 40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同种岗位因人为歧视因素占39 % 其中岗位间的差异占到了46 % ,而人力资本禀赋之间的差异达到了61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表现为人的素质,包括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熟练程度等,这些素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健康投资而形成的。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因此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特征

1. 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含金量低

2004年 《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显示 , 中国总人口为 12. 9227亿人 , 乡村人口数为 7. 6851亿 , 占总人口的 59.47%。乡村就业人数为4.8793亿 , 占就业人数的 64.55%,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3.6546亿 , 占就业人数的 49.1%。同时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这样导致农民不能学到一些实用技术和从业的技能,即使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也不能立即找到合适的工作,以至陷入就业无路、致富无门的困境。一直以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从事体力劳动。据统计 ,2001年 ,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行业构成中 ,工业占27.23 %、建筑业占17.73 %、商业服务业占 11.82 %、交通运输业占7.64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绝大多数在种植业领域,从事简单再生产,增殖能力低,积累很慢,效益较差,而其他领域的人力资本又极端缺乏。因而,由于人才结构的失衡,农业产出结构难以优化和升级,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

管理创新、产品创新都难以实现。从2004 年开始 ,我国出现了”技工荒”现象:一面是对熟练技工和高素质员工的大量需求 ,另一面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就业。尽管这种现象的成因很多很复杂 ,但劳动力素质低、不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需要是其主要的内在原因。另外 ,素质低下的现状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其职业和身份的真正转换 ,制约了他们在城镇的生存和发展。无法真正由农民转变为市民 ,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只是停留在一种低层次的兼业式转移 ,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3. 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虽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农民平均寿命有较大的提高,但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仍很薄弱,乡镇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和保健需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婴儿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人均寿命低于城市,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还很高,由于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且目前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仍面临很多困难,农民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在一些地区比较普遍。

4. 农村人力资源溢出效应严重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出农业,流向其他产业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产业间的劳动力转换可以导致收入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但是这也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减缓。特别是京、津、沪、苏、浙、粤等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目前,农村小城镇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进镇。另一方面留在城市的拥有大学本科或者更高学历的农民子女,这部分人力资本的投资者主要是农民,但是投资的收益者却是城市及城市居民。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的单向转移,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的不对称形式的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不高,加剧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而且,农村转出劳动力的回流前景并不好,回流比例逐年下降。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进一步受到影响。

二、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品质 , 是通过对人力投资形成的 , 其中 , 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提升最为直接和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提出的定义:”农村教育”是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所以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远远低于城市 ,农村教育资源比较匮乏 ,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比较低 ,全国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仍

然高达 38 %,文盲或半文盲占 7 %。这与新型农民的要求很不适应。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应适当调整财政政策,增加教育投资,投资重点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加大财政投入,为人力资本投资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同时,还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

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文化素质上,更表现在技术素质上。基础教育服务对象是未来的人力资源,侧重于增加农村劳动者的知识存量,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则直接服务于现实的人力资源,能够增加人们的技能存量。资料表明 ,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 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的占 3. 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 0. 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 76. 4%。我国农民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不足30%,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都在 70%以上。2005 年 11 月 28 日 ,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论坛开幕式 (北京) 上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使教育成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在中国的 2000 多个县 ,每一个县都要建设一所职业教育中心 ,帮助农村青年提高职业技能 ,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应是终身教育。今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懂技术、懂科学、会种田、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外更要重视成人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农村成人教育这一块几乎还没有建立起来。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是关键的一环。所以要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地建立起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