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闽东戏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发展

2023-12-13 来源:步旅网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 (总第121期) 闽东戏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发展 刘 艳 摘要:闽东戏曲剧种众多,具有闽东特色的平讲戏、北路戏、四平戏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挖掘闽东戏曲剧种,探索闽东戏曲的出路,直视闽东戏曲的生存危机,以此弘扬和 保护闽东戏曲文化。 关键词:闽东戏曲;剧种;传承;保护 闽东戏曲艺术千姿百态.珍稀剧种众多,包括 平讲戏、四平戏、北路戏、闽剧、越剧、京剧、杖头木 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l1l闽东戏剧活动始于 宋代,兴于明代,时值中原战乱,大批北方艺人避乱 逃荒南下人闽,故而造成闽东戏剧发展的繁荣。闭闽 音亲切、平俗易懂,故得此名。“平讲戏”用闽东各 地方言演唱,自产生之始就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它深深根植于民间,源于闽东北丰富的民间童谣、 山歌小调、器乐歌舞、曲艺评话和迎神赛、九夷清 醮、元宵节、三月三、端午节以及秋后农闲季节的 各种民俗文艺活动I3],虽不如丝竹雅乐细腻柔婉 东戏曲是闽东文化的活化石,闽东戏曲文化是闽东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闽东戏曲四平戏、平 能登大雅之堂,但因其通俗易懂、朴实粗犷、接近 生活而广为流传。 宋时南戏盛行于闽、浙一带,受南戏影响民间 也竞相演出,明代时闽东戏曲活动既已兴盛。明万 历二十五年版《福安县志・风俗》,云:“亦有着云履 而白领缘者,且喜杂剧、戏文。其谚日:无钱扮戏. 何暇纳粮?故多以竞戏相轧。” 又见明冯梦龙《寿 讲戏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 东戏曲文化逐渐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地方剧团 重新得以整合和发展,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闽 东戏曲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多具有闽东地 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已经成为濒危剧种。在剧种普 查中出现的剧目单一、演出情况不佳、经费不足、 剧种逐年减少、老艺人相继辞世等诸多问题也日 宁待志》载:“西溪人多习戏,然力不能具行头,多 往浙合班。大家有庆喜,好事者则于福安迎之,演 益显现。闽东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如何获 得更好的现代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并进行深入地 挖掘研究 一戏缠头俱出客席,主人但具 而已,民间醵饮,演 一二出不佳即换别本,一忤众目,瓦砾相赠,故至 当地群众的需求下萌芽,至道光年间演变为纯粹 、闽东戏曲剧种概述 亦无终月淹者。”[51在此基础上,平讲戏逐渐适应 用闽东北方言的序曲形式。道光年问人张际亮《南 闽东戏曲主要有七大剧种,平讲戏、四平戏、 北路戏、闽剧、越剧、京剧、木偶戏(提线木偶、布袋 木偶等),其中在闽东地区流通较广,影响较为深 远的是平讲戏、北路戏和四平戏。我们主要从这 个剧种的源流沿革、剧目概括、艺术特点、音乐唱 浦秋波录》载:“会城(福州)俗称乡音为平讲。”可 见当时已流行平讲戏。咸丰、同治年问,平讲戏获 得发展。清末平讲戏进入全盛时期,平讲戏班取代 了残存的江湖班,并走出闽东北,去闽各地流动演 出。辛亥革命之后,平讲戏、儒林戏、唠唠戏互相吸 收、融合,形成以平讲戏为主体的“三合响”,即闽 剧的雏形。建国以后,福安、宁德等地农村有不少 专演平讲戏的业余剧团,一些布袋木偶剧团也演 腔等方面对闽东戏曲加以概述。 1.平讲戏 平讲戏流行于福安、柘荣、宁德、屏南、古田等 地,在“南戏”的影响下产生,系外省剧种“江湖班” 流人闽东北后,改用当地方言演唱.当地人感到乡 作者简介:刘艳,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收稿日期:2017—03—16。 66 唱平讲戏的传统剧目和唱腔。『3】 平讲戏的传统剧目,素有“七双”、“八赠”、“二 十一杂”之说。如,“七双”为《双钉判》、《双状元》、 《双玉杯》、《双金花》、《双封侯》、《双珠球》、《双救 驾》;“八赠”则为《赠宝塔》、《赠宝钗》、《赠宝镜》、 《赠宝珠》、《赠宝刀》、《赠金球》、《赠三宝》、《赠白 扇》;“二十一杂”则为《两登科》、《三官堂》、《七封 书》、《八宝带》、《玉宝带》、《白罗衫》、《玉麒麟》、 《牙牌会》、《金印记》、《卧龙岗》等等,据福安老艺 人刘碧生口述,实则多达“十三三”、“十八双”、“三 十六赠”、“七十二杂”。建国后发掘的平讲戏传统 剧目有《贺太平》、《失玉环》、《马匹卜换妻》、《紫玉 钗》等,平讲戏用地方方言演唱后,以地方民间故 事、社会新闻编写的剧目有《红裙记》、《苏百万》、 《三庆贺》等。 平讲戏的角色行当主要有小生、小旦、青衣、 小丑、老外、大花、二花、三花等。舞台动作较粗朴 而接近生活。平讲戏常用的唱腔曲调.除吸收江湖 戏的【江湖调】、【江湖叠】、【阴调】和【柴牌调】(又 有【柴牌叠】、【慢柴牌】、【急柴牌】、【长尾柴牌】之 分)外“洋歌”和小调也占有一定比例,如【赏花】、 【赏灯】、【花鼓】、【过关】等;同时还吸收了北路戏 的【二万】、【老拔子】的等曲调。唱腔上比较突出的 特点是按照“八声”咬字,音程变化丰富,感情色彩 浓厚,曲调旋律跟方言紧密结合,唱腔还保留有帮 腔形式,每在唱词尾声用小嗓翻唱。后台帮腔时, 穿插锣鼓增强气氛。在演唱“洋歌”曲调时,有时也 用低音唢呐或“头管”进行帮腔,别有风味。平讲戏 伴奏乐器分文场、武场两个部分。文场主要有京 胡、麻胡、唢呐、笛子、头管等;武场主要有刀鞘板、 平鼓、平锣、小锣、铙等。[31 2.北路戏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北路调”、“横哨 戏”,是闽东地区很有影响的剧种之一。福建寿宁 县北路戏剧团是北路戏得以延续发展的载体。北 路戏有长达300多年的历史,关于北路戏的源起 说法不一,有一说为浙江一代的乱弹流入闽东后 发展而成,一说认为温州与北路戏发源地之古田 屏南,交通不畅,语言不通,或系赣东或浙江金华 一带之乱弹流至闽北后,再传人闽东。清中叶传人 闽北及闽中的乱弹腔发展很快,在闽东地区最受 欢迎的是来自其北路之建瓯、古田、屏南的“北路 班”。由于“北路班”名气大,“北路班”之名亦由此 “北路班”而来。而“北路”后来也成乱弹戏班正宗 的标志。许多戏班据以自称“北路一”、“北路二”, 而清末以来最有影响的“北路~”即是古田县溪边 村陈必备的“新祥福班”。其后北路班遍布闽东各 地,而闽中地区由于闽剧f福州戏)的大量流行,北 路戏反而萎缩下来,从此北路戏之中心移到古田、 屏南、罗源、宁德、福安、寿宁等地。最多时戏班达 百余班,仅古田、屏南就达50余班。自20世纪30 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以来,社会的动乱 造成经济的萧条,以迎神赛神社之社戏为主要生 路的剧种也都开始衰落下来,加之1937年以后的 抗日战争,除极少数偏僻山区尚有一些演出活动 外,城市的戏剧演出已极其艰难.北路戏这一剧种 在40年代已趋式徽,许多班社解散,其部分剧目 音乐仅见于木偶戏及民间婚丧喜乐之“鼓箫班” f民间吹奏班1的演唱活动中。[61 北路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常以“五缘”、 “六配”、“九阁”、“十三带”概括其中一部分主要剧 目。“五缘”即《双合缘》、《文章阁》、《忠义缘》、《铁 弓缘》、《翠花缘》。“六配”即《宝珠配》、《天香配》、 《龙凤配》、《烈女配》、《打虎配》、《彩楼配》。“九阁” 即《沉香阁》、《魁星阁》、《兰香阁》、《龙凤阁》、《古贤 阁》、《三星阁》、《回龙阁》、《麒麟阁》、《红梅阁》。“十 三带”即《兰田带》、《乾坤带》、《飞龙带》、《鸳鸯带》、 《挂玉带》、《夺玉带》、《还魂带》、《蓝腰带》等。啤期 北路戏行当称“八角齐”。关于“八角齐”的解释有 二说。一说是旧时北路戏班每到一个地方,首场必 演“红脸八仙”。一说指三花、大花、二花、老生、小 生、正旦、花旦、贴旦八角。北路戏唱腔介于联曲体 与板腔体之间,以板腔体为主,以平板正、反调为 其基本唱腔,多数是上、下两个乐句的形式。唱腔 节奏多变,尤其是以后半拍起音的乐汇穿插在乐 句中和大音程跳进等的变化,使曲调活泼奔放,优 美动听。唱腔可分为三类:一是平板正调和平板反 调。如头。,反头万、反二万、反三万等。二是叠牌。 如【三字叠】、【五字叠】、【六字叠】等。三是小调曲 牌。如【溪江调】、【小补缸】、【小桃红】等。此外,板 式有导板、摇板和头万散板,以及演皮黄戏时所用 的回龙、原版、散版等。北路戏音乐中的伴奏有琴 串、吹牌两种。琴串主要有【头万串】、【二万串】、 【三万串】等。吹牌有【清如水】、【大尾声】、【上酒 楼】、【双贵子】等。锣鼓经有【二万头】、【下山虎】、 【火炮】、【紧冲】等。北路戏各行当角色,在唱曲前 都有“叫介”,如“哭介”、“叹介”、“诉介”等类,均用 拖长的声调唱念,为无伴奏的干唱,然后转入唱 67 腔。行当不同,“叫介”声调各异。此外,大将出场登 高时,有时唱高腔,演员干唱,无音乐伴奏,由幕后 帮腔。伴奏乐器主要有长膜笛,佐以麻胡、板胡、三 弦、月琴、唢呐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似。[31 3.四平戏 四平戏,古称“四平腔”,系明嘉靖年间(1522~ 1566年)江西弋阳腔传人安徽歙县一带后形成的。 明末,经江西分三路传人福建:一路传人闽东地区 的屏南、宁德、古田、霞浦、福安等地:一路传人闽 北的政和、建瓯等地;一路传人闽南漳属广大地 区。由于方言关系,宁德一带称四平戏为“说平 戏”、“素平戏”,屏南一带称四平戏为“庶民戏”、 “赐民戏”。【 ] 关于闽北四平戏的形成年代,无文字资料可 考。据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平戏老艺人代代相 传的说法,闽东地区的四平戏系明末该村名叫陈 清英的农民从江西学来后成立戏班。并由陈姓家 族代代相传。清中叶至同治、光绪年间是闽东四平 戏的繁盛时期。当时仅龙潭村就有老祥云、新祥 云、赛祥云三个职业班社。龙潭村的班社由西经古 田、南平、闽清、尤溪等地进入江西资溪、临川、宁 冈、向东经宁德、连江等地进入浙江平阳、温州,向 北经周宁、浦城进入江西弋阳、贵溪。当时被称为 “老戏”,并以技艺精湛而有一定影响.故屏南民间 有“会溪出瓷瓶,龙潭好四平”之说。辛亥革命后, 闽北四平戏开始走向衰落,职业班社解散。【3 _四平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有《王十朋》、 《白兔记》、《沉香破洞》、《杀狗》、《蔡伯喈》、《奇逢 夺伞》、《中三元》、《抛绣球》、《金印记》、《反五关》、 《何文秀》、《董永》、《全十义》、《三跳涧》、《白鹦 哥》、《琥珀岭》等80多本。1981年在龙潭乡老艺 人陈官企家发现的清同治、光绪年间手抄演出本 有二十五个:《吞九龙》、《种葵花》、《八仙会王母娘 娘》、《李彦贵讨祭》、《八开问答》等。这些剧目中有 些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四平戏演员世称“梨园子 弟”。最早戏班成员二十六人,角色行当分为正生、 小生、正旦、小旦、老旦、老外、大花、二花、三花九 角。四平戏的文戏多反映古代妇女的悲惨遭遇,重 在唱_丁。剧中的景物描写,全靠演员唱白和虚拟动 作来表现,通过大段唱词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增 强戏剧效果,也吸收民间歌舞来丰富表演艺术。四 平戏武戏保留了古代戏曲战斗场面所用的“调阵 子”程式。武打多吸收民间武术,采用真刀真枪,仅 刀一项,就有排刀、平头刀、扑刀、月刀、斧刀、腰刀 68 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技表演,如“耍牙”。脸谱化装 以红、白、黑三种色彩为基调,具有写实的特点,勾 法有一定规范,着重眼、眉、鼻、嘴等部位的描绘。 在艺术手法上保留了明清弋阳腔脸谱的遗风。_3_ 四平戏的音乐唱腔属南曲联套体,曲牌有【画 眉序】、【梁州序】、【甘州歌】、【玉芙蓉】、【金莲子】、 【玉胞肚】等。四平戏唱词、道白均用“土官话”,唱 腔高亢、激越,字多腔少,一泄而尽,较少婉转曲 折。也用帮腔,前台一人干唱。后台众人帮和,以 鼓为节拍。此外,在音乐唱腔里,还吸收了不少民 间的歌谣小调。四平戏伴奏乐器早期只有鼓板、战 鼓、大锣、小锣、大钹等打击乐器和唢呐,乐队共五 人。1917年左右曾一度受昆曲影响,增加了笛子、 胡琴等管弦乐器。[31 二、闽东戏曲文化的现代发展 闽东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各剧种在清中叶发 展迅速达到全盛时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沉 寂期之后,各剧团纷纷恢复演出,一些艺人和专家 对闽东戏曲的发展也作出了新的尝试,在此基础 上,闽东戏曲文化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 1.剧目发掘和剧目编写 闽东戏曲剧种的剧目挖掘工作始终没有停 止,如建国后发掘的平讲戏传统剧目《贺太平》、 《金宝炉》、《绣鸳鸯》、《双绫帕》、《三英雄》、《漂纱 记》、《失玉环》、《三代荣》、《文武陛》、《李彦贵卖 水》、《谊男恩》、《大登基》、《小登基》、《马匹卜换 妻》以及新发现清光绪甲辰年福州九庆堂刊印的 平讲曲《紫玉钗》等;小戏和折子戏有《沉香破洞》、 《补鞋记》、《赠金钗》、《断桥会》、《姜子牙出世》、 《草鞋公赶子》、《姐妹看花灯》和《采桑》等。又如 1981年在龙潭乡老艺人陈官企家发现的清同治、 光绪年间四平戏手抄演出本二十五个:《吞九龙》、 《种葵花》、《八仙会王母娘娘》、《李彦贵讨祭》等。l 3l 除了传统剧目的发掘,艺人们又进行了剧目 编写工作,包括地方民间故事、社会新闻为题材的 剧目。有现代剧、古装剧、新编历史剧。如根据历 史故事编写的北路戏《宝莲灯》、《岳云出征》,根 据民间故事和社会新闻编写的剧目有平讲戏《红 裙记》、《苏百万》、《和尚讨亲》、《三庆贺》、《三怕 妻》、《橄榄记》、《双盘答》、《三盘答》、《四盘答》等, 北路戏《张高谦》、《东海小哨兵》、《流亡剧团的孩 子们》。[61 2.戏剧团体的成立 建国以后戏剧团逐渐延续戏剧班社出现, 1960年福安县平讲戏剧团成立.挖掘出传统剧目 一百多个,曲调二十四个。1966年剧团解散。十九 世纪八十年代多元文化冲击下平讲戏处沉寂期。 1994年,福安市为保护“福安平讲戏”这一珍贵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实验剧团”,既演平讲戏 也演闽剧。2005年,该团专演”平讲戏”,由老艺人 悉心传艺,培训一批“平讲戏”新的传人。2009年, 恢复”福安市平讲剧团”。2012年初,福安平讲戏 (福安)被选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 “福安市平讲剧团”划转为“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 承中心”。2014年,福安平讲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958年在寿宁县举行的一次农村文艺调演 中,由凤阳公社代表队演出的北路戏《槐荫记》引 起各级领导的重视,1959年10月由寿宁县举办 北路戏训练班,1960年派代表队赴省参加戏剧会 演,演出短戏《烫火碗》,1960年10月成立寿宁县 北路戏剧团。1964年编创的现代戏《张高谦》获得 好评,1965年4月开始赣、湘巡演,演出规模和演 出场次以及观众阵容都具有相当的规模。文革期 间,剧团被解散,至1976年底恢复。1990年至 1996年,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上演《济公传》、《反五 关》、《龙虎斗》等30多个剧目共800多场,2006 年6月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寿宁 当地许多职业中专开设了北路戏艺校艺术表演 班、幼儿班。2010年11月份开始,表演班学员已 开始尝试上台演出,《卖水》、《单刀枪》等精彩剧 目,受到民众的欢迎。问 解放后,屏南四平戏又有了新发展.按村中习 俗,艺人传子传媳不传女,至1958年龙潭村首次 发展女演员,改变了由男子统治舞台的局面,为四 平戏流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至1982年已传16 代,“福建省庶民戏历史讨论会”在屏南召开,戏曲 专家、专业人员以及老艺人等参加会议并汇报演 出。至8O年代末,屏南及周边地区就仅存龙潭村 一个民间业余四平戏班,到1992年龙潭四平戏业 余剧团全年演出仅约40场,剧团面临严重生存危 机。2006年5月20日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戏曲人才的培养 闽东地区现已把做好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工 作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闽东戏曲的根本出发 点,积极抓好地方戏培训基地和传习所及民间传 承协会的建设。 在福安除了专演平讲戏的剧团培训平讲戏新 的传人外,还成立了老年大学平讲戏培训基地,在 福安富春公园和部分中小学校及乡镇建设平讲戏 艺术活动基地。开展平讲戏培训让更多学员认识 平讲戏。了解平讲戏。传承和发展这一具有闽东特 色的地方剧种。 在寿宁为抢救和保护北路戏,寿宁许多职业 中专开设了北路戏艺校艺术表演班、幼儿班。并成 立稀有剧种北路戏传习馆,主要任务是北路戏的 传授,采取以团带班的形式招收13岁左右小学 员,从艺校毕业生中招收演奏员进行培训。 在屏南职业中专建立四平戏传习所,龙潭四平 戏陈氏传承协会,寿山乱弹戏传承培训基地和古厦 社区民俗文化俱乐部,老年大学平讲戏传习培训基 地,还依托学校开设地方戏曲等课程,不断推动非 物质文化遗产进教材、进校园,同时还利用节庆与 文化节活动,请老艺人传授民间技艺和传统文化。 使民间文化遗产与技艺薪传不止,活态传承。罔 三、结语 闽东地区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文化,它在体 现闽东文化特色的同时,深刻影响着闽东人民的 社会、生产、生活和闽东文化的形成.它是闽东文 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闽东戏曲文化根植于闽东方 言,闽东戏曲故事取材于民间小调和社会新闻。是 闽东历史的写照和重要传承。闽东戏曲对闽东方 言的研究、闽东历史的研究、闽东文化的研究都具 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闽东戏曲的代表剧种平讲戏、北路戏、四平戏 是闽东戏曲的瑰宝,他们经历了萌芽、繁荣、沉寂、 复苏的发展时期,正在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不 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的影响.闽东戏曲文化 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 文化盲点,老艺人辞世,珍惜剧种濒危,演出市场 萎靡,资金无着,艺人断层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 挖掘、抢救和研究闽东戏曲迫在眉睫。传承和保护 闽东戏曲文化的发展被提上日程,也得到了越来 越多的关注。每年省市“两会”期间有关领导都要 提交保护抢救闽东戏曲的提案,呼吁有关方面在 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和帮助,建议建立剧院以及 相应培训基地,进行闽东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加 大发掘整理民间遗存资源,加大研究力度,召开专 门研讨会,对闽东戏曲的传承进行研讨规划等工 作。2016年随着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进 行,宁德市各地将通过实地调查,(下转第73页) 69 时贺兰辈,生来南八是英雄。”再如《念奴娇》:“何 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他也不 奈苍狗无常,红羊数劫,涌起心头血。万里江声随 乏将自己的治学所得,与日本学人相互交流。如 梦去,梦见山河明灭。”这些诗词,今天读来也仍然 1941年出版的《展怀诗词残稿》,有《赠日本汉学家 不无感染力 高田集藏先生》七言两首;近年发现他曾在昭和l0 综上所述.郭虚中先生品行高洁、学识渊博, 年、11年《同仁》学刊上发表论文《中国戏剧概观》, 早年在文艺编著和译著方面均有建树,并在学术 在昭和1O年《日华学报》发表五言、七言作品多首, 界引起较大反响.其著译的历史价值至今犹存。尤 等等。对此有人撰文评论:“除了给他的治学生涯增 其是致力于向国内学术界译介日本学者的研究成 益新内容外,更引人注意的是,以文史领域的近代名 果.为推动中日文化学术交流、促进我国近代文学艺 人身份.数十年后又再现于中日两国学术界。” 参考文献: [1]郭虚中编著:《白居易评传》,台北:正中书局,1947年。 [2】青木正儿著、郭虚中译:《中国文学发凡》,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3】中村不折小鹿青云著、郭虚中译:《中国绘画史》,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4】丸山学著、郭虚中译:《文学研究法》,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年。 [5]郭天沅:《从一封七十多年的跨洋书信谈起》,《福建日报》,2012年5月8日。 【6】郑义aY-:《他是人们赞誉的“闽东才子”》,《炎黄纵横》,2012年第10期。 [责任编辑林石】 (上接第69页) 采集文字、图片等数据资料,完成普查数据采集、 认真做好民间戏曲情况的普查工作,另外要加强 录入、整理工作。普查将针对这些剧种及其演出 对老艺人的保护。加大对新艺人的培训力度和培 团体、人才情况、教育培训机构、创研机构人才情 训方法,特别要重视新艺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增 况、制作机构、图片信息等进行数据搜集。f1j在传 强政府对剧院建设、演出活动的投入.并加强对 承和保护闽东戏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戏 闽东戏曲文化的研究力度,以使闽东戏曲文化得 曲剧种、剧目以及演出情况的普查工作。尤其要 以传承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注释: [1]《宁德市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宁德网.2016.03.11.http://www.asZZZ.eom.cn/ndndxw/231.shtml [2]陶敏辉:《试论闽东文化的自信与自觉》,《闽东日报》,2014年2月15日。 [3]万叶:《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4]福建省福安县地方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安县志・风俗》(清光绪十年版),1986年。 [5]m梦龙:《寿宁待志》(下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6页。 [6]叶明生、叶树良:《地方剧种特质及其发展倾向探讨——以福建乱弹北路戏剧种发展问题为例》,《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 [7]《福建成立稀有剧种北路戏传习馆》,新华网http://news.163.com/09/1009/14,5L6IU28N0O0120GR.html [8]黄璐:《论屏南四平戏对屏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http://www.doc88.com/p--9495293866259.html [责任编辑林石】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