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计表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2021-08-16 来源:步旅网
统计表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这一节教学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这里没有重复教学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而是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一个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教材通过一个例题教学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启发学生想,只要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算出题中所需的百分数,依次填上就可以了.同时,在每一个统计表的后面,教材还通过填空让学生看表回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统计图表提供的数据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计”和“总计”是小学阶段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中常用的两个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常常在同一张表中同时出现,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容易混淆.“总计”与“合计”是根据表的性质和需要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单式的统计表只有合计.在复式的统计表中,一般既含有合计,又要有总计.“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总计”是反映各类事物的总数量. 教法建议

学生在第八册和第十册已经初步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统计表的制作和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本小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编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受到国情的教育.

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可以采用迁移法进行教学.通过“1、复习旧知: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和计算方法.2、质疑引新:现在的表格能反映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吗?应该怎么办?3、小组讨论:只要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一栏,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填入表中即可.4、对比深化:合计与总计有什么不同?5、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1998~2000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3)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4)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过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2000年全村总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2)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3)2000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4)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_________%. 教师提问:

(1)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总收入是怎样逐年变化的? (逐年增长)

(2)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很大)

教师讲述:仅通过1998-2000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二)反馈练习

某洗衣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洗衣机情况如下.分别算出每个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四、课堂练习

1.陈庄三户农民1999年和2000年平均每人纯收入的情况如下: 陈志刚1999年2186元,2000年2274元; 李卫民1999年2140元,2000年2261元; 陈世昌1999年2205元,2000年2313元;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下载1 下载2 下载3 下载4 下载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教学例1

1、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1)麦堆底面积:

=3.14×4

=12.56(平方米) (2)麦堆的体积: 12.56×1.2

=15.072(立方米) (3)小麦的重量: 735×15.072 =11077.92

≈11078(千克)

答:这堆小麦大约重11078千克. 3、教学如何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1)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谈想法. (2)教师补充介绍.

a.测量麦堆的底面直径可以用绳子在麦堆底部圆周围圈一圈,量得麦堆的周长,再算直径.也可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麦堆的两侧,量得两根竹竿的距离,就是麦堆的直径. b.测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在麦堆旁边组成两个直角后量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

1、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2、计算并填表

3、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五、布置作业

一堆煤成圆锥形,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1.2米.这堆煤的体积有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煤约重1.4吨,这堆煤约有多少吨? 六、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第1时授课时间2005年3月 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自主练习第1、2题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习内容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札记、修改创设活动情景,引入新知 认识毫米你在学习时最常用到的学习工具是什么?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他们的升高是多少吗?他们又多厚吗?现在请你用厘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并记录下来。提问:比整厘米多一点少一点究竟是多少呢?能不能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的长度。在1厘米长度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两人一组,测量书、文具盒、橡皮、铅笔等并记录 汇报测量结果 有许多小格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测量实际物体有多长,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教 学 过 程学习内容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札记、修改 认识分米 你们发现的每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每一个1毫米) 四人一组:观察直尺发现1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得到1厘米=10毫米 (让同学感受到用厘米测量时不方便)请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并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2毫米10毫米的不同长度

实践活动: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课桌 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新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的直观形象,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内容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札记、修改 实践应用课件演示1分米的长度并且用手势表示出来。

举例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实物。并寻找身体的哪一部分接近1分米。 课件出示:1、直尺测量曲别针图。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桃树高3( ) 书桌高7( ) 一本经书厚约28( ) 爸爸身高175( )3、看日记改错误的长度。. 用手中的测量工具准确量出课本的宽,汇报 教学新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给学生自主钻研的时间,有扶到放,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 学习内容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札记、修改 总结 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挤出15厘米长的牙膏刷牙,然后洗脸吃饭。接着和1分米高的哥哥一起上学去。走了20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5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厘米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4、估测:出示碟片、字典、粉笔今天咱们有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它们和厘米是什么关系? 口答 估出大约的长度或厚度 使学生的学生过程生动活泼

一、检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生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 ▲《爷爷的芦笛》会带你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神秘的氛围里,感受大海的温柔与狂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生成长的味道。 二、 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你感动的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然后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三、学生汇报

(一)想象中海边美景

1、你们也感受到了在强强想象里的海边是十分美丽的,是哪儿感受到的? 2、理解“更有趣”。

(1)什么意思?(2)从这个词中,你知道什么?(3)为什么他觉得芦苇最有趣? 3、再读读“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海水味……”,你知道了什么?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多美的地方啊!而在强强的眼里,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就是爷爷那奇异的折芦笛的本领。这么美、这么有趣的事,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4、朗读 指读——评读——赛读——齐读

▲ 大海辽阔,让人心胸为之舒畅。海水是碧蓝碧蓝的,就在小屋边汹涌起伏,或许我们

还能听到海水拍击礁石的声音。白天,小屋有海鸟相伴;晚间,星星的影子在水里闪烁。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海边芦苇丛都是美的!这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真令人陶醉。你们想去吗?

▲ (二)来到小闸屋

1、出示课件(配乐3幅:海鸟、芦苇、爷俩) 2、你告诉大家,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是啊!爷爷的小闸屋就在这好玩,有趣的地方。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看,展现在强强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3、出示课件(平静的海面)

4、这情景与强强脑海里的仲夏海边迷人的风光一样吗?此时你好想说什么?

5、自由读这段话,出示语段:“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读着读着,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读到你有话要说的时候就举手。

▲看到这么柔和的海水,这么平静的海面,这么温馨的海风,谁都想去感受一番。谁能用朗读带我们一起感受?

6、朗读 指名读——女生读——齐读

7、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所以他决定做什么有趣的事呢?(指名读) (三)狂风巨浪袭击小屋

▲三折两卷就能做成一支芦笛,爷爷的确很能干。在空旷的海边吹起这样的芦笛,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婉转悠扬的音调,还裹着大海的气息!美好时光总是让人觉得短暂,夜晚很快就到了。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1)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从“狂怒、四溅、喷洒、狂吼”等词中体会海风海浪的凶猛。(2)朗读(学生进行读前指导)指名朗读——再读 。(3)读得真好,此时的大海与白天时的大海迥然不同,白天的大海是……夜晚的大海是……(指名回答)(4)文中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学生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5)把描写夜晚大海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闭上眼睛,去感受夜晚的海。出示课件声音。(7)告诉大家,你此时的感受?(8)假如让你孤身一人住在那样的小屋里,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你会怎样?为什么?

2.再来看看那位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很勇敢的强强怎样了?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1) 强强裹紧被子,……听不到任何回答。 (2)强强吓得钻进…… (3)强强焦急起来……又钻进了被窝。他怎么啦?(害怕了,紧张了,焦急了……) (四)经受考验

1、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朦胧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出示课件(笛声)那是什么声音? (1)强强说的话谁来朗读。(2)对他的朗读,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啊、爷爷)(3)指读——集体读

2、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

(1)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2)对呀!为什么芦笛声能驱赶恐惧?(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3)这时候的强强想起了什么?出示语句: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4)自由读这句话,你能读懂吗? 学生提问,学生说,重点理解“海水”。(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

强。)(5)朗读体会。指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相信大家学习了课文后,强强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芦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从他身上我们也会知道:只有经过世面,经过风浪,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的道理。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上也有类似的事例。课前,叫同学们整理自己经历过的考验,成长故事。现在说给大家听听。

2、课文学到这儿,老师心中的感受很深,凝练成一句话(出示):平静的大海,练不出熟练的水手。相信你们的感受也很深,也用简洁的话写出来。(实物投影学生写的话)

3、如果几天以后,强强又独自一个人在小闸屋面临风暴的洗礼,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展开想象,以《又一个风雨之夜》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 爷爷的芦笛 害怕 勇敢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边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

点 评: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是美的。

通过景美、人亲突出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欣赏】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多美的地方啊!大海辽阔,让人心胸为之舒畅。海水是碧蓝碧蓝的,就在小屋边汹涌起伏,或许我们还能听到海水拍击礁石的声音。白天,小屋有海鸟相伴;晚间,星星的影子在水里闪烁,多诱人的海上景色呀!这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真令人陶醉。而在强强的眼里,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事,就是爷爷那奇异的折芦笛的本领,”三折两卷”,就能做成一支芦笛,爷爷不是很能干吗?在空旷的海边吹起这样的芦笛,是一种多美妙的感觉啊!婉转悠扬的音调,还裹着大海的气息,最后的省略号里,又留给我们多少的回味和想象!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环境与活动相交融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会对他产生影响,他的行为、心理等的变化也多由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所以当我们做写人的文章时,出对他本身的行动等进行描述之外,还应对环境的变化进行叙述,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文章生动可感,使读者理解文章中的人物特点。这篇《爷爷的芦笛》中第8自然段到第13自然段把环境和人物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写得

生动而扣人心弦。

你看,第8自然段写大海狂怒了,海风 呼啸,小闸屋也在风浪中摇摆,这种环境下,强强有什么反应呢?他”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大声喊着爷爷。你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吗?当”又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时,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海浪一阵阵袭来,一点也没有平息的意思,在这暴雨之夜,强强紧张、焦急了,于是他想去找爷爷,可大风和茫茫黑夜把他又逼回了被窝,让他在害怕中煎熬。文章就这样一边描述环境,一边把这种环境下强强的反应展现出来。后来,风涛逐渐平息,强强听到了芦笛的音响,他的恐惧也消失得一干二净,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现在让我们再回顾这几个自然段,想想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不写环境的变化,而只有强强的反应,作为读者你能对强强的举动有所理解吗?肯定不能。而如果只写环境却不写强强在这环境里的反应,文章也就缺乏了生活的气息。而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我们仿佛来到了海边的小闸屋,亲身体验着狂暴的风雨之夜,感受着强强的心理变化,和他一起紧张、焦急、害怕,一道企盼,经历成长。因此,当我们有机会写某一环境下的人物时,千万不要忘了可以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把环境的变化和人物的活动交融在一起,使人物的活动变化拥有现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