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2021-03-21 来源:步旅网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19例骨巨细胞瘤资料,对其X线平片CT及MRI征象进行分析。结果: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边缘清晰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 —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指导。

标签:骨巨细胞瘤;X线;核磁共振;影像诊断

骨巨细胞瘤是比较常见的骨肿瘤,我国占原发骨肿瘤的9.3%,良性骨肿瘤的18.5%[1]。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多数学者认为恶性或恶变的巨细胞瘤约占10%,转移率5.9~15%不等[2]。原发部位几乎均位于骨骺,个别病例为非骺性骨巨细胞瘤[3]。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搜集的19例骨巨细胞瘤影像资料,探讨x线平片、CT特别是MR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6~ 53岁,平均34岁,其中20-40岁13例;病程1个月~10年。发病部位:胫骨上端2例,股骨下端4例,股骨上段3例,腰椎3例,肱骨上端1例,骶尾骨1例,颈椎、肱骨、骶骨、髂骨、坐骨各1例,其中术后复发2例。l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不适、疼痛、肿胀或局部包块,肿块邻近关节活动受限。

1.2 检查方法 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0例同时CT检查,15例同时行MRI检查。x线摄片采用GE Centricity CR SP1001机,摄正、侧或斜位;CT采用GE Hi Speed NX/i螺旋CT机,横断扫描,层厚3~5mm;MRI扫描用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常规TSE序列T1WI和T2WI矢状、冠状、横断面扫描,STIR序列或FLASHT2WI,层厚4~6mm,层间距0.5~1.0mm。13例行Gd—DTPA增强检查,剂量0.1mmol/kg。

2 结果

2.1 X线和CT表现长骨部位病变x线平片及CT上均呈偏侧溶骨样骨质破坏,轻度膨胀改变,边缘多清楚,可见数量不等的骨性间隔或骨嵴,瘤内无明显钙化,病灶缘无硬化,其中2例呈典型“皂泡”样改变,扁骨和不规则骨病变呈膨胀溶骨性破坏,周围骨皮质变薄或消失,3例腰椎椎体内病变见粗大骨嵴,其中1例见椎体塌陷,1例DSA显示肿血供丰富,可见明显的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其中2例术后复发示骨质破坏区内增多个致密死骨片影。

2.2 MRI表现病灶边缘清楚,T1WI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体呈中度到明显强化,4例可见分隔状强化。

多数病例显示病灶范围较CT和X线平片广,并与术中或术后大体病理所见相符,发生囊变者呈明显的长T1长12信号,其中位于骶尾椎的病变多膨胀显著伴囊变。1例病灶内出液平;2例肿瘤突破骨壁,见软组织肿块。

3 讨论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最多见于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其次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骶骨等。病变以单发为主,多中心性骨巨细胞瘤罕见。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 岁,20岁以下及55岁以上发病率低,无明显性别差异。典型x线表现为纯溶骨性破坏的低密度病变,偏心性并常伴膨胀现象,边缘清楚锐利但无硬化缘,有时可见病变内骨性分隔或假分隔形成,一般无骨膜反应。典型的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即能作出诊断,但不典型病例困难,少数特殊部位如扁骨和几何形骨的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不易发现或易误诊[4.5]。骨巨细胞瘤虽有典型X线表现,但X线平片对骨髓内、骨皮质及关节、软组织侵犯情况不易作出准确判断。CT提供了横断面图象,其检查的优势在于克服了X线片前后重叠的缺点,对周围软组织情况及骨质破坏情况可更加细致的观察。本组病例CT主要表现为:骨端偏心性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膨胀变薄呈虫蚀状,骨壳完整或残缺,有时可显示伸向骨质破坏区的骨嵴,破坏区内软组织密度不均,肿瘤组织穿破骨壳侵入软组织可形成肿块。但CT对关节腔及骨髓腔受累情况显示欠佳。MRI可做冠状、矢状、轴位多方位及不同加权扫描,对关节腔及骨髓腔的显示非常清晰。并对皮质突破与否和周围软组织肿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MRI已逐渐成为诊断骨巨细胞瘤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之一。骨巨细胞瘤MRI T1WI多呈等、低信號,以低信号为主,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随着STIR序列的应用,T2WI病变与长管状骨髓腔内的脂肪信号易于区分,显示病灶更明显,确定范围更准确。本组病例中1例病灶内出现液平面,T1WI显示不清,T2WI上层相对于下层高信号。有学者认为液平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表现,出现于骨巨细胞瘤中可能是两者并存所致,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并无特征性,除动脉瘤样骨囊肿外,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肉瘤等也可出现液平,因此液平的出现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意义不大[6]。骨巨细胞瘤常伴出血,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早期,可见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出血时间长后,可见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的颗粒状含铁血黄素沉着。肿瘤内部的囊变、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是骨巨细胞瘤MRI信号不均的主要原因。Gd— 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体一般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能清晰勾勒出肿瘤范围及向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并对瘤周水肿和瘤内坏死、囊变作出良好的区别显示。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并不能准确说明其良恶性,I级也可出现侵袭性或转移,Ⅲ级未必就有恶性征象[1]。MRI能清晰显示病灶是否有骨皮质破坏、有无软组织肿块及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侵犯情况等。因此有学者提出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良恶性判定应临床、病理、影像三结合[1]。鉴别诊断方面,应与骨巨细胞瘤鉴别的疾病有: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中心型软骨瘤、骨母细胞瘤、软骨细胞瘤等。突破骨皮质的骨巨细胞瘤应与骨肉瘤鉴别。。

综上所述,随着MRI更多地应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结合较为成熟的x线和CT,熟悉其影像表现,可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并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参考文献:

[1]段承祥,王晨光,李健丁.主编.骨肿瘤影像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34-452.

[2]荣独山.主编.X线诊断学,第3册,骨、关节、眼、耳、鼻、喉.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44-245.

[3]王海文.代亚辉.田新良.非骺性骨巨细胞瘤.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6):491.

[4]王一民,张在鹏,程云桥,等.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2):759.

[5]张宏灿,韩东亮,杨运遥.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17例影像学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80.

[6]齐荣秀,方挺松.骨巨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1):9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