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河头小学 孙 雪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盐到哪里去了》。 (二)设计理念:
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科学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设计实验时,首先引导学生预测实验的结果,然后再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通过预测——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加强了,也正因为有了目的性,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3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与分离的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学准备
烧杯、玻璃棒、实验记录单、沙子、体粉、锯末、食盐、白糖、过滤网、纱布、磁铁。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欢好奇的特点,我采用变魔术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设计意图:采用魔术导入,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
(二)预测现象、指导实验。
1.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让学生知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物体混合后会发生一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盐、沙子、锯末、白糖、铁粉五
种材料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材料做实验,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道理。)
2.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商讨实验步骤,制定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结果。 3.小组汇报,依据标准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们通过亲身体会,小组分析、讨论与交流而得出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加深学生理解,还能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讨论溶解、明确定义。
1.请学生们思考:这些溶于水的物体,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观察、分析,能更准确的推断出答案。) 2. 引导学生总结出溶解的定义。 (四)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
1.在学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呢?
2.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商讨实验步骤,制定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洗衣粉、五香粉、奶粉、味精、小苏打、黑芝麻糊,学生小组讨论哪些溶于水,哪些不溶于水。
2.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容易在水中溶解呢?
(设计意图:科学源于生活,将科学知识运动到生活中是检验科学最好的方法。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回顾新知,总结全课。
四、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优化了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只是作为启发者、引导者,引导学生资助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