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精品习题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2022-10-21 来源:步旅网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 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以“观”字总领全篇。 B. “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 C. “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D. 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 10、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 B. 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 。 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 D. 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 12、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B.从诗中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所写的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 “日月”“星汉”两句写出了沧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 D.文末两句用歌声表达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13、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临”与“凌”的意思完全相同。 B.沧海、树木、星汉均属于“造化”。 C.两首诗的观景都是由近观到远望。 D.都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壮美景象。

14、下列与本诗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15、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观景象,气象恢宏博大。 B.“若”字表明作者写的是虚景,即诗句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C.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使意境瑰丽开阔。

D.诗句较之“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的描绘,更能表现作者博大胸怀。 1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赏析简答题: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

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解析】B错在“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以“观”字总领全篇。 B. “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 C. “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D. 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解析】C 错在“眼前”,应是“想象中”。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解析】B错在“宁静”;C错在“春天盎然的生机”;D错在“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 【解析】B错在“由盛转衰”、“ 由喜转哀”。 10、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A. 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 B. 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 。 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

D. 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解析】B错在“万物凋敝”。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

【解析】A错在“特意”;B错在“大海宁静”;D错在“眼前”。 2.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12、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B.从诗中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所写的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 “日月”“星汉”两句写出了沧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 D.文末两句用歌声表达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解析】B错在“夏秋两季”;C错在“气吞山河”;D错在“用歌声表达……豪迈之情”。

13、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临”与“凌”的意思完全相同。 B.沧海、树木、星汉均属于“造化”。 C.两首诗的观景都是由近观到远望。 D.都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壮美景象。

【解析】A项“临”本义“来到”,这里引申为“登上”;“凌”指“登上(峰顶)”,两者含义有差别。 C项《观沧海》是总览,《望岳》是由远望——近观。 D项《望岳》未点明季节。

14、下列与本诗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B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解析】本诗描写秋景;A句季节不明;B句为秋景;C句为初春之景;D句为春末夏初之景。

15、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观景象,气象恢宏博大。 B.“若”字表明作者写的是虚景,即诗句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C.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使意境瑰丽开阔。

D.诗句较之“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的描绘,更能表现作者博大胸怀。 【解析】C 错在这句并无“动静结合”。 1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有误,“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全景。 三、赏析简答题: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修辞是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主题思想】

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被贬谪的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并且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诗句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5、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

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C.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D.“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赏析简答题:

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并且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解析】 C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4、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D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解析】D 作者被贬谪的夜郎国是僻远的地方,不是想去的地方。 5、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解析】A 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C.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D.“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C错误原因:后二句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赏析简答题:

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主题思想】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2、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5、下面是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作者把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描绘得新鲜而又精致,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三、四两句中的“平”和“阔”,显得恢宏阔大,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

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 ,梦归故乡。与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

6、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领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领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人”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三、赏析简答题:

1、“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解析】D 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2、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解析】A这里的“海”,是指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江面。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解析】A 次,停泊的意思。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解析】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下面是对《次北固山下》(王湾)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作者把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描绘得新鲜而又精致,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三、四两句中的“平”和“阔”,显得恢宏阔大,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 ,梦归故乡。与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

【解析】D 想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表达思乡之情。 6、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 )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领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领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人”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D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不是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

三、赏析简答题:

1、“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原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图,真切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悲苦愁楚之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4、该曲的主旨句是: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 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 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 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 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 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 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 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6、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 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 乡,越发感到孤独。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 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 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7、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 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 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 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8、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 心的悲凉、愁苦之情。

C.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 独与愁苦。

D. 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 郁的诗情。

9、下列对本文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 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B.有误,“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 三、赏析简答题: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2、\"枯藤老树昏鸦\"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3、最后一句,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解析】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解析】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3、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 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 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 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 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解析】B 不是记忆中的,而是现实所见。 4、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C )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 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解析】C“断肠人在天涯”就是抒情。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 C. 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旅”思。 D. 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解析】D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6、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 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 乡,越发感到孤独。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 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 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解析】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景象,是那么的幽美恬静,使得天涯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7、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B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 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 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 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 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解析】B写景由远及近。

8、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C )

A、此曲后两句动、静相衬,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悲凉、愁苦。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出曲中游子对温馨家庭的渴望,更体现出游子内 心的悲凉、愁苦之情。

C. 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朝阳下的孤 独与愁苦。

D. 此曲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 郁的诗情。

【解析】C 夕阳下。

9、下列对本文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 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B.有误,“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

【解析】B “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反衬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简答题: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令人心生悲凉。潺潺的溪水之上有一座小桥,经过小桥通向一户人家,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多么温馨幽雅。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枯藤老树昏鸦\"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答: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苍凉的意境。

3、最后一句,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答: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