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上周我们主要学习了乘除法关系的内容。回顾一周教学,颇有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巧妙地设计课堂中的问题,能达到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单元情境图,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教师在小结后出示了“通过解决元宵节灯展的问题,你认为乘除法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们积极思考,自由讨论,立即以积极心态投入学习,并踊跃发表见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做到放收有度,适时适机才是具有张力的,活泼有趣的数学课堂。例如在第二课时解决“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时,我先出示了两个判断题:
1、0×0=0()
2、0÷0=0()第一题同学们都能做对,第二题有的判错,有的判对,因为意见不统一,我就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很快讨论出了: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除以0商得可能是0、
5、100……不能找到一个确定唯一的商,所以0除以0是错的,然后,老师再放手让学生讨论,除这个例子外,你还可以想到什么例子能说明“0不能做除数”最后,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后,又得出了如:8÷0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8,所以0不能做除数,这时教师做重点强调和小结,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品尝了成功的乐趣。
(3)、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体现教材的自身价值。例如:在第三课时,讲“整除意义”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勾划重点字词,然后让学生对教材中不懂的字词和内容进行质疑,学生很快提出:“什么是整数”、“为什么要有不为0”、“什么是整除”……然后我就提出的问题再提问学生,帮学生解决,从而突破了学生对整除意义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用整除意义说出每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以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整个课堂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能力。
附送:
《习作2》教学反思:模仿与创新 《习作2》教学反思:模仿与创新
关于作文,我们似乎有很多疑问,特别是作文指导中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又如何在处理好学生普遍存在的模仿现象?在这就四年级上《习作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习作二是请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于是,我想试一试不指导,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开始,第一轮习作本收上来,不少学生两句就写完了。如“我很会踢足球,曾经参加过足球队”“我会画画,美术老师给我打了95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我仔细思索。我想: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面对这样贫瘠的叙述,我决定运用农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在农远资源
库里,我搜集了很多的关于这次习作的方法和例文,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这次收上来的习作明显在篇幅上增加了,但是几乎是千人一面,有画画遇到困难克服的,有妈妈买菜提不动,而帮助提的……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有自己的话说呢?我进行第三次习作。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这时候学生叙述过程中还是抱住例文不放。于是我们进入例文,看看例文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例文一《我真棒》中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和学生一同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我们开始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
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学生在小组中叙述得精彩层出。例文二《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于是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引入《但愿人长久》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这样教学后,学生再写习作
二,水平就明显的提高了。思索: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到底什么是渔?我想这篇习作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积累其实不少,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表达
出来,于是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而真正是失去了自我,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的复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绝对不是,再挖掘生活,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的入门点指点给孩子们,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