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班幼儿饮水活动现状调查研究——以周口市为例

2020-11-18 来源:步旅网
小班幼儿饮水活动现状调查研究——以周口市为例

作者:刘欢欢,崔祥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5期

刘欢欢,崔祥奎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700)

摘要: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非参与式观察法,从幼儿的饮水环节出发,透视幼儿所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发现一日生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中的幼儿行为、师幼关系、教师行为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幼儿;饮水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77-02

饮水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必要环节,它不只是单纯的生活活动,还可以折射出很多现象和问题。在饮水活动中,教师的管理风格、班级的氛围等都可见一斑。本次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小班幼儿饮水活动的现实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幼儿园小班幼儿饮水活动现状调查

(一)幼儿的饮水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80%的幼儿的一日饮水量在100ml到200ml之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每次喝水都是由教师集体接水,水量是幼儿水杯的1/3或者是1/2,幼儿喝水的次数少,饮水总量就少;去喝水的次数多了,饮水总量就较多。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幼儿饮水次数是相差不多的。

(二)幼儿的饮水时机

通过调查发现,在一天的6次饮水活动中,喝水为3次和4次的幼儿最多,分别占据了55%和19%,其中上午08∶35、11∶15,下午14∶40,这三次饮水人数较少,其余的三次饮水人数较多。每次参与人数较多的都是全班集体饮水,参与较少的则是非集体饮水。这也造成了6次的饮水活动中,大部分的幼儿只参与了3~4次。对于非集体的饮水活动和集体的饮水活动,那些不愿意去喝水的幼儿,教师并没有过多的干预。

(三)幼儿的饮水形式

观察发现,幼儿饮水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体与非集体两种,其中集体与非集体次数分别为3次,各占50%。集体饮水的形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保证幼儿的饮水量。但在本次调查中,教师给每个孩子倒的水量都是差不多的,这种统一不能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非集体喝水,存在幼儿主动要求喝水或老师提醒喝水的情况,但是人数极少,这也是幼儿总体饮水量偏低的原因之一。

(四)幼儿饮水活动中的行为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13%的幼儿可以做到主动要求喝水或在饮水活动中能认真听教师的组织,能够较快的喝完;62%的幼儿能够听从教师组织;21%的幼儿喝水用时比较长,存在边喝边玩、边说话的现象;4%幼儿不愿意喝水、不能听从教师组织。能够主动要求喝水的幼儿只是少数,大部分的幼儿还是需要老师的提醒或组织才能去喝水。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饮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饮水量不足

人体内水的含量占体重的2/3。因为幼儿的活动比较量大,所以新陈代谢旺盛,水分蒸发较快,因而幼儿对水的生理需要相对于成人要多。拿水分占体重的百分比来说,年龄越小,水在体内所占的比重越大,幼儿为65%,每个幼儿每天至少要直接饮水600ml。年龄较小的幼儿,饮水时应该分多次饮用,不宜一次饮用过多的水,以免稀释胃液,给肠胃增加负担。托班幼儿每天基本上应分作6、7次饮用。体重低于或高于正常儿童的幼儿要另外计算。

幼儿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休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按照一天的时间比例来看,只有4%的幼儿饮水大于300ml(详见表1),这与幼儿一天的饮水标准600ml相差甚远。

(二)幼儿饮水时机不适宜

根据幼儿对水的需要,幼儿园每日应组织幼儿喝6-7次水,每次的饮水量可随季节变化而增减。对饮水量大的幼儿不应限制,对饮水量小的幼儿不勉强定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佳饮水时机”有上午10∶00左右和下午15∶00~16∶00之间。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幼儿的饮水时间和饮水次数,这一要求大致吻合,但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饮水时间的安排要考虑到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如9∶50组织的一次喝水,刚喝过水10∶05就是做课间操的时间,刚喝完水就要马上就要出去运动,明显是不适宜的。

(三)幼儿饮水活动中教师没有及时指导

无论是集体形式还是幼儿自主要求喝水,教师都会代替幼儿接水、倒水,幼儿往往处在被动的等待之中。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避免一些危险事故的发生,但是幼儿的差异性难以得到满足(有的幼儿活动量大,需要喝的水较多),主体性不能得到体现。教师在幼儿喝水时,可以帮助幼儿,但是最好不要包办。教师应该做的是用心观察,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不同程度地“放手”。对于幼儿在喝水时发生的事情要及时发现和反馈。

此次调查中,教师在幼儿饮水活动中的指导仅限于语言上的提示,缺乏行为上的直接指导。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比较语言提示或简单的制止,直接、正向的行为引导更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组织幼儿喝水、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反馈时,要多结合具体的行为指导,使幼儿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饮水活动中发生的多次师幼互动,都出于教师对幼儿的照顾、管理、约束。对那些喝水次数和量都特别少的幼儿,教师没有给予关注,更没有进行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的关注点仅限于完成让幼儿喝水的任务,并没有意识到饮水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教育契机。也从侧面反应了本班师幼关系的单向管理特点。

三、幼儿园小班幼儿饮水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未养成科学的饮水习惯

现今市场上饮料类型琳琅满目,直接刺激着幼儿的视觉和味觉,让幼儿们无法抵御这样的“诱惑”。在家中假如孩子们想喝饮料,通过一番哭闹一般都能如愿以偿。甚至在一些家庭中,家长会直接以各种奶制品、果味饮料等代替幼儿的饮水。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幼儿认识不到水的重要性,过于依赖饮料,没有主动喝水的意识。

(二)幼儿教师工作繁琐沉重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幼儿饮水活动中的问题:如对活动环节的安排不够合理,活动间隔时间短,导致喝水、如厕、休息的时间仓促,一些幼儿来不及喝水。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在饮水活动中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具体情况;教师缺少观察意识,没有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是不是真正地喝到水、喝了多少水等。

四、幼儿园小班饮水活动的改进建议

(一)提高幼儿对饮水活动价值的认识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认识到水对于身体的重要意义。例如组织幼儿给植物浇水、观察小动物喝水等,让幼儿更直观地认识水对人类、动物、植物的重要性,让幼儿了解人体需要水分,愿意多喝开水。

(二)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

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对待幼儿饮水活动,做到以身作则。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成人无意识的行为或许就会被幼儿所模仿。有时成人喝饮料的场景常常会被幼儿所看见,有的时也会让幼儿品尝这些“美味”。要想让幼儿喜欢喝白开水,教师和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三)提供饮水的便利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园中,每个班级要保证有足量且适宜温度的开水。水桶和幼儿的杯子放置位置,要使幼儿拿取方便、安全。在饮水区,可以创设情境性的活动环境来提高幼儿的饮水兴趣。例如在饮水区域张贴卡通挂钟提醒幼儿喝水时间,在地上粘贴小脚丫,提醒幼儿在喝水过程中踩好地上的小脚丫喝水排队不拥挤。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把喝水的习惯编成小故事或童谣,绘制成美丽的墙饰,装饰在活动室内。将游戏贯穿于幼儿饮水环节,使其游戏化等。

参考文献:

[1]魏晶晶.饮水的学问[J].百科知识,2002,(9).

[2]朱本浩.科学饮水4不要[N].中国医药报,2005-10-31.

[3]崔俊秀.科学饮水[J].经验荟萃,2011,(12).

[4]宿春梅.饮水不只是量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5,(7).

[5]李艳鸣.喝水也有大学问[J].科学之友,2012,(8).

[6]刘佳心.我国四城市儿童少年饮水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10-13.

[7]伊飞.幼儿生活环节教育法探析[J].成功(教育),2009,(9).

[8]吴敏.幼儿一日生活中喝水习惯的培养[J].卫生保健,2015,(01).

[9]张婧.我们爱喝水[J].教育经验,2011,(10).

[10]付玉英.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理性思考[N].天津教育报,2013-04-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