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重点问题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含义、实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的脊梁”指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延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5、爱国主义的含义(内涵)及表现:①含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②表现: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1、 “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小康水平的含义: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也就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具体地说,就是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4、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科学技术、智慧、开拓精神、资本、管理和信息等。
7、怎样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⑴、为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广泛、充分的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调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使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和谐相处。
⑵、为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还要形成相应的分配制度和政策。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和政策是激发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的有力杠杆。也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的充分保证。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二者关系如何?
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⑶、关系:分配制度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即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6、为什么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
⑵、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于社会平均占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责任就应增强。富而思源,先富起来的人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⑶、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拓展更宽更广的道路。
7、勤俭节约的意义是什么?
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⑵勤俭节约是治国安邦之道。⑶勤俭节约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⑷勤俭节约是做人的美德。
8、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即使国家足够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因此,在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渡过难关,在富裕的年代,更要用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品德。
(2)、作为中学生,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恪守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对未来的成长发展必定有无限的益处;相反如果从小就追求奢华,不但对国家和家庭不利,而且对个人的发展必然带来不良的影响。
1、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1)、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主要原因)
(2)、个人因素(如先天残疾、疾病等)自然因素(如地震、洪灾等)和社会因素(如战争、失业等)产生弱势群体。
2、弱势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⑴、含义: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⑵、特征:弱势群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社会弱势群体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其二,社会弱势群体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其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3、在我国,弱势群体包括哪些人?其主体是什么人?
⑴、在我国,弱势群体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残疾人以及遭遇灾祸的人群等。
⑵、弱势群体的主体是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2、我国政府在帮助、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国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方面所做的努力)
⑴、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
⑵、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⑷、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政府促进社会平等的一项重要举措。
⑸、重视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并出台相应政策。
⑹、我国还通过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减免费用的法律服务。
⑺、政府还通过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实施救治和关怀政策,为每个公民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等等。
7、关爱弱势群体,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3、正确区分下列概念:(难点,最易出错)
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⑶、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⑷、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⑸、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⑺、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⑻、我国的分配原则: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任期、制度和主要职权是什么?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任期:每届任期五年。会议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当年的大事。主要职权:①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②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③制定或修改基本法律;④增选或罢免国家领导人等。可简答为:最高决定权、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的职能(三大职能):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8、人民政协的主题: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3、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对于保证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离开了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可靠保证。
⑵、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及其相互关系?
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⑵、理解: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B、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C、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D、违法必究,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追究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所有公民,不论是国家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群众,只要违反法律,就应依法受到应有的处罚。
⑶、关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证。
6、如何实施依法治国?
⑴、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⑵、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⑶、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⑷、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7、有关依法治国的知识点:
⑴主体:广大人民群众;⑵前提:有法可依;
⑶中心环节:有法必依;关键:执法必严。⑷有力保障:违法必究;
⑸重要环节:依法行政;⑹根本依据:宪法;
⑺核心:依宪治国;
⑻基本要求:详见第4题;
⑼含义:详见第2题。
3、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义务: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承担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职责。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他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工厂车间,到农户田头,调查研究,了解民意。
4、政协委员的职责:
深入了解民情民意,认真反映群众呼声,维护法律尊严,推进民主进程。
7、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好方法。
3、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或主要特征、表现)是什么?
⑴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平衡 ⑵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⑶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发展阶段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6、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正确认识这一国情,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⑵、既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7、基本路线的制定依据、内容、核心内容
⑴、制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⑵、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⑶、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⑷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集中力
量发展生产力。
⑵原因(意义):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20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归根到底在于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展开,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13、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⑴20多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严峻考验、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最可靠保证。⑵在新世纪的正程中,我们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如果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就好比这艘航船的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其中动力系统是指改革开放,导航系统是四项基本原则。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航船才能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正确的航线是指社会主义道路,这艘航船将要抵达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和地位
⑴、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⑵、地位(作用或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
11、针对不同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策及相关战略:
相关战略:(1)针对人口素质偏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能力等——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2)针对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针对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4)针对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1)、最基本的国情: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人口国情:人口最多——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3)、资源环境国情:资源小国,环境形势严峻——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4、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如何实施这一基本国策?
原因: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如何实施:⑴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①要重点推行以土地、水、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战略。②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从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限制城镇、村庄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③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④实行严格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⑵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的工作力度。①着眼于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加强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治理力度;②强化城市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③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厂矿;④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⑶充分运用法律和教育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严格执行现有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根据新形势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⑷保护资源、改善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部门间加强协调与合作,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15、作为青少年,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我们应该怎样做?
保护环境是法律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热爱自然、热心环保,培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意识。
16、青少年怎样以实际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⑴积极向社会和自己熟识的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⑵垃圾分类处理,废品回收利用;⑶使用节水装置和节能电器;⑷一水多用,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等。
17、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生态道德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18、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19、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我国的国情,党和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实施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治理重点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0、列举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国策: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对外开放③计划生育④保护环境⑤节约资源
战略:①西部大开发战略 ②科教兴国战略 ③人才强国战略 ④可持续发展战略⑤资源节约战略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⑦中部崛起战略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