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皇帝的新装
课《皇帝的新装》 题 学习目标 教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学2、探究想象、夸张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 重难点 备课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2.分析皇帝、大臣、百姓、小孩等人物形象,品析精妙的人物描写技巧,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3.初步理解童话的文体特点,探究想象、夸张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课文中的妙用. 2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叫安徒生。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是怎样回答的? 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童话故事《皇 帝的新装》。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安徒生(1805 1875),19世纪 丹麦 (国家)著名童话作家。1805年4 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安徒生从1822年开始创作并陆续发表诗 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但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 童话.他的童话除炙人口,如《拇指姑娘》《 卖火柴 的小女孩 》《 丑小鸭 》等。 童话: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 想象 、幻想、夸张 、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称职(chèn)ﻩ滑稽(jī )赏赐(cì )ﻩ御聘(pìn )骇人听闻(hài )随声附和(hè ) 拓展:“称”“稽"“和"都是多音字,除了课文中的读 音外,还 可分别读 “chēng\"“qǐ”“huó”,组 词如称 号、 稽首 、 和面 。 3.根据下列句子的含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 骇人听闻 ) (2)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可救药 )(3)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随声附和 ) 4。这篇童话中有哪些人物? 课文是以谁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的? 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 中心人物:皇帝。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 、 活动: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围绕“骗"或者“新装\"给文章理清情节。
3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小助手ﻩ边读边依据下面两道小题勾 画相关词句,最后提炼概括即可。 (1)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请你围绕“骗”字补填故事情节。 皇帝受骗+ﻩ骗子行骗ﻩ+大臣助骗+ 百姓传 骗 +小孩揭骗 (2)“新装”也是文章的线索,请大家完成填空。 爱新装+ 做新装 +看新装+ 穿新装、展新装 (缘由) (发生) (发展)ﻩ(高潮、结局) 2.骗子之所以能骗得过皇帝、大臣、百姓,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二 活动:根据以下问题,以接龙的形式复述课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设了怎样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 他回去后 是如何向皇帝汇报的? 4.另一个官员面对新装有何心理活动? 他又是 如何汇报的? 5。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 他又说了什么? 6.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7.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8.结果如何? 复述课文:1。很久以前,有位皇帝很爱穿新衣服,其他的 事他都不管。 2.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他们能做一种美 丽的衣服,但不称职或愚蠢的人是看不见的。爱穿新衣服的 皇帝自然上当了。虽然那两个骗子从早到晚都在织布机前, 可那上面什么也没有。并且,他们还向皇帝要了许多全子。 3。过了些日子,皇帝让一个诚实、有头脑的大臣去看看布织得怎样了.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没看到,所以那个大臣回来以后,对皇帝说那布非常好看。
4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4.过了几天,皇帝又 叫另一个官员去看,那个人和第一个人的说法一样。 5.后来 皇帝决定亲自去看,但皇帝什么也没看到,他不想让别人认为 他是个愚蠢的人,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于是他说布料很漂亮。 所有的人都随声附和着,其中有人叫皇帝换上新衣服去游街, 皇帝高兴地答应了。 6.到了街上,人们都说皇帝的新装好看。 7。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实话. 8.后来,大家都说了实话。皇帝有点发抖,但他还是继续向前走着。 三 问题:文中的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请依据提示填空. 开头点明皇帝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这说明他 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 。 皇帝听说骗子织出衣服的奇怪特性后上当受骗,这说明他 愚 蠢 、懒 惰 、虚 荣 心 强 。 皇帝很想看新衣,却先后派两位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这说明他心虚皇帝看骗子织布时明明什么也看不见,却奖赏骗子,揭露了他的ﻩ崇尚虚荣、愚蠢无知、口是心非ﻩ。 皇帝没有穿衣服被揭穿后,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凸显出他的 虚伪愚蠢、自欺欺人ﻩ。 备 选 问 题 1.两个骗子为什么能行骗成功? 因为他 俩 狡 猾 阴 险,抓 住 了 人 们 的 心 理,用 “钳 口术” 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 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把 所有人的口都封住了。 2.这篇童话故事讽刺了什么? 呼唤了什么? 这篇童话故事无情地鞭挝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们,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
5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同时呼唤 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浸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了课文的主题思想,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挖 掘课文的写作于法和艺术特色。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查阅资料,把下列讽刺达官显贵们骄奢淫逸之举的诗文名句补写完整。 (1) 春 宵 苦 短 日 高 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 江 犹 唱 后 庭 花 。(杜牧《泊秦淮》) 2。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 辨别 (区别、辨 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 (2)这位善良的老大臣因此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去了。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忙碌、 劳碌)地工作。 (3)多么美的花纹! 多么美的色彩! 这真是一套 贵重(珍重、贵重)的衣服! (4)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 称赞(称赞、讴歌). 3。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顺序还原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 ②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 ③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 ④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
6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A.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4.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B.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1)“我 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 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 不大自 然。 (皇 帝 为 什 么 会 “感 到 有 些 不 大 自 然”?) 因为皇帝一方面愚蠢地相信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另一方面,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2)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了,为什么 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便只好硬撑住,“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也彻底暴露了他外强中干的弱点。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问题: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除皇帝外其他主要人物的品性特点。人物的品性特点,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得出。 众大臣:虚伪透顶,愚蠢可笑,阿诀逢迎。 百姓:胆小怕事。 小孩: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 二、活动:揣摩人物的性格、身份,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旁白:如给孩子讲故事,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②皇帝:微胖、富态,语调ﻩ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油头滑脑, 油腔滑调 ,阿谀奉承. ④老大臣:年迈、苍老,谙于世故,语调迟缓, 故作镇定。
7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⑤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 实则狡猾。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⑥骑士们:庸庸碌碌,阿映奉承,随声附和. ⑦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ﻩ温柔ﻩ。 ③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声音低沉。 ⑨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的说法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⑩小孩的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三、活动:赏析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思想。 1.课文是如何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讽刺、批判的? 请结合文章中的语句简要分析。 学习小助手: 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 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 一种表现手法。夸张往往和幽默风趣或讽刺联系在 一起,本文就多处使用夸张手法,达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 作者概括介绍了皇帝爱穿新装的怪癖,说他“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尽夸张的手法,凸显皇帝的穷奢极欲. 接着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骗子横行无忌的行为及骗术的毒辣,为社会群丑扮演自欺欺人的闹剧设置了舞台。 结尾部分写皇帝赤身进行游行大典时,更显示了夸张艺术的讽刺魅力,将貌似尊贵的皇帝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使其洋相百出,丑态暴露无遗,辛辣地嘲弄了封建帝王的虚伪、愚 蠢、荒唐。 2.作者是如何妙用想象促使骗子的行径被揭穿的? 结尾部分,在自欺欺人的群丑争相表演的同时,作者妙用想象,突然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让他喊出了人们的心里话,平添了童话的童趣,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现实意义。 3。在已经真相大白的情况下,皇帝和他的内臣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皇帝担心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而把他推下台。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皇帝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四、问题:这篇童话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 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开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备选问题 1。作者为什么对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细腻的描绘? 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的表演,最终结局是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全文的讽刺意味也达到了最高
8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点。 2。课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的? 文中人物之间存在多种对比关系:一是骗子的狡诈与皇帝、大臣的愚蠢形成对比;二是成人的虚伪与小孩的真实构成对比;三是皇帝、官员的骄横与百姓的胆小怕事构成对比. 在这三组对比中,凸显出皇帝、大臣的昏庸、愚蠢、虚伪以及 百姓、小孩的真诚,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很多人已经不再如饥似渴地追逐一篇文档了,但只要你依然有着这样一份小小的坚持,你就会不断成长进步,当纷繁复杂的世界牵引着我们疲于向外追逐的时候,阅读一文或者做一道题却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自我。用学习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建立我们的信仰,从而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抵御外部世界的袭扰。 The above is the whol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Gorky said: "the book is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 I hope you can make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this ladder. Material life is
9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皇帝的新装教案 新人教版
extremely ri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all of which gradually change the way of people's study and leisure. Many people are no longer eager to pursue a document, but as long as you still have such a small persistence, you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progress. When the complex world leads us to chase out, reading an article or doing a problem makes us calm down and return to ourselves. With learning, we can activate our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establish our belief, keep our pure spiritual world and resist the attack of the external world.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