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从提高社会影响力谈泉州提线木偶戏保护
林芳菲
(福建省艺术馆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提线木偶戏作为泉州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通过调研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影响力现状,掌握泉州提线木偶戏中的文化符号,借鉴和对比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形成途径和艺术创新成果,提出提升提线木偶戏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措施,更有力地保护和持续传承提线木偶戏。
【关键词】提线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24-02
一、提线木偶戏的源流及现状
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其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虽然已过了数千年,但是仍完整保留了古朴的原生风格,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独特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精湛的木偶头雕刻工艺,表演形式独特,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一直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备受泉州人民、海外华人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国内对提线木偶戏的研究,重点围绕提线木偶戏特殊造型、独特风格展开,梳理了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历史、表演形式,探讨了提线木偶戏的美学价值、独特的艺术特点、彰显的民族性和传承的基本源流等。从中,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认知提线木偶戏的相关技艺及知识。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通俗的背景资料。我们发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其中一部分依靠行为传承或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泉州提线木偶戏正是上述这类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提线木偶戏社会影响力,可以提升人们对提线木偶戏的保护意识,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提线木偶戏社会影响力主要构成因素
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提升提线木偶戏社会影响力的建议与措施保护名录”。随着2012年,联合国将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福2013年,泉州提线木偶戏《欢天喜地闹新春》参加了建木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泉州提线木偶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直通春晚”比赛,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虽然惊艳且收获观众、主持人及评审们的交口称赞。但是,在最后的评审环节,却让更多的人加深了对提线木偶戏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认识。尽因无人为其投票导致提线木偶戏无缘直通春晚。到底是什么管如此,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依然有很多问题需原因上不了春晚?为什么对提线木偶戏技艺了解的人这么要解决。无论是表演者、观众、表演内容、表演场地,都是少?为什么没有人投票?这直接体现了提线木偶戏影响力直接影响泉州提线木偶戏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要认真深的缺失。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调研工作,对提升提线木化研究,具体分析如下。偶戏社会影响力提出以下建议。(一)表演者(提线木偶戏传播者)。指传承人或传承(一)加大提线木偶戏品牌建设。提线木偶戏作为泉州单位,是实施提高社会影响力的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本土的特色戏剧,历史悠久,有必要进行保护与传承。要提人主要是一些剧团里的人员,而传承单位则是当地的剧团或升提线木偶戏传播影响力,需要进行艺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民间艺术团。如今,愿意学习提线木偶戏这门技艺的人越来首先,前辈们在传承下一代接班人时,应(下接第40页)越少,这也是提线木偶戏面临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提线木偶戏想要达到登台演出的水平,至少需要跟团学习五年以上,而目前的年轻人,基本都不愿意沉下心来去学习提线木偶戏这门传统技艺,主要是因为条件差,收入低,这便是当前提线木偶戏所面临的现状。(二)观众(提线木偶戏接受者)。泉州提线木偶戏是泉州人民非常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多样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观赏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提线木偶戏的观众大多数还是当地的老一辈人员和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青年、儿童等相对较少。(三)表演内容(提线木偶戏剧目)。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传统剧目,另一个是创新的新表演形式的新剧目,例如《钦差大臣》、《赵氏孤儿》等,经过改编之后,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是,新创排的剧目所需耗费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相对传统剧目而言,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进行策划,编排、创新、包装及推广周期较长。(四)表演地点(提线木偶戏传播平台)。传播平台是指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传播渠道,提线木偶戏从古至今,一直都非常受欢迎。早期的提线木偶戏表演场地,一般都是戏台。当今,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人们观看各类演出大多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在网络媒体上实现在线观赏。但从现有网络平台内容来看,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基本为零。如何创造与时代更为贴近的表演地点、展出平台,是提升提线木偶戏影响力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作者简介:林芳菲(1984-),女,汉族,福建省连江县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仙泗:北部侗族侗歌的现状和发展
歌队的歌俗活动进行定期的整理,对大歌曲库进行不断的文字、曲谱或音像形式的搜集和编辑。资源普查:对现有的大歌相关资源,如:歌师、歌队、歌俗、歌书进行有计划的全面普查,并落实到每一个侗族大歌流行的村寨。 资源整理:在学者专家和民间歌师的指导下,将已经搜集到的资源和不断入库的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定期整理。为“侗族大歌民俗档案馆”的筹建积累资源。第四,组织专家学者对大歌及其相关的侗族文化进行深入的学术调查和研究。一方面,探讨了“大歌”独特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如何处理侗族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编写不同深度的侗族大歌教材,促进大的发展。歌曲进入流行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堂。组织国内外少数民族与当代问题专家共同探讨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能保持传统的族群文化特征。组织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侗族大歌与侗族文化”的不同专题讨论会,希望通过专家们跨学科的合作进一步认识到大歌的独特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大歌、认识侗族大歌潜在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培养年轻一代侗族的文化自信自尊。黔东南自治州拟以“侗族大歌艺术团”为基础的专业表演团体为主要演出力量,在国内外举办大歌展演活动。具体任务包括:在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举办侗族大歌邀请赛;在国内大城市展演侗族大歌;在国外重大场合展演侗族大歌等。成立一个具有较高水平、较高素质的完全以表演侗族传统歌舞为主的综合性的“侗族大歌艺术团”和“侗族大歌音像公司”。“侗族大歌艺术团”“侗40
族大歌音像公司”主要承担侗族大歌的音乐创作、光碟的制作与发行、市场的管理与开发等。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2]徐新建.侗歌民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张泽忠,韦芳.侗歌艺术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4]王安国.音乐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杨春念.侗族单身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7]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8]杨昌军.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与传承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02).[9]欧阳克俭.如何抢救和保护我们的原生态文化[J].杉村文学,2009.[10]袁文敬.刍论侗族文化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0).[11]杨晓.乡间与校园:侗歌传承的两种形态[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0(04).(上接第24页)
多传授一些传统剧目,因为传统剧目才是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根基。其次,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建立有关文化艺术产业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提线木偶戏的品牌效应,树立品牌形象。最后,提线木偶戏应该与现代流行文化元素相融合,创作出能够让社会青年们认可的精品提线木偶戏。(二)创新剧目拓展提线木偶戏观众群。提线木偶戏作为传统戏剧,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青年以及儿童的关注,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但如今,大多数人对提线木偶戏这一文化艺术不仅认知缺乏,现有传统剧目由于内容陈旧也难以激发青少年、儿童群体的兴趣。因此,必须通过开发新剧目、创新传统剧目表演形式来吸引青少年和儿童群体来了解提线木偶戏这门文化艺术,这是提升提线木偶戏社会影响力以及大众关注度的关键所在。此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那么加强提线木偶戏宣传、吸引更多人成为提线木偶戏戏迷,也是提升提线木偶戏传播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三)改编剧目转化提线木偶戏表演风格。提线木偶戏的表演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观众的审美变化,传统的剧目固然有价值,但是,适量融入一些流行文化元素,容易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另外,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提线木偶戏可以考虑缩减时长,改编“微剧目”来吸引观众。(四)运用新媒体技术强化提线木偶戏的网络化传播。网络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及普及,让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微信、微博及其他各种社交APP等新媒体平台,建立传播提线木偶戏的公众平台,通过制作各种提线木偶戏网络微视频,来宣传提线木偶戏的技艺、知识,进一步,通过引导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用户在线观赏、评论、交流的基础上,稳固及拓展提线木偶戏的各阶层、各年龄段的粉丝群。网络化传播将是未来提升提线木偶戏社会传播影响力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四、结语
“给无知觉者以知觉,给无生命者以生命,把无情物有情化”。这正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泉州提线木偶戏灵魂之所在。相信通过探索各种有效形式,不断地提升提线木偶戏的社会影响力,必将促进这一传统技艺有效的传承与更好的传播,让观众通过提线木偶戏的艺人们娴熟操控没有生命和情感的木偶,更好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参考文献:
[1]黄益军,王纯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3):81-85.[2]萧云集.提线木偶戏[J].浙江人大,2013(9).[3]陈墨白.浅谈中国提线木偶剧的演变与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0,(8):235.[4]黄少龙,王景贤.泉州提线木偶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5]林堃,黄江毅.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播影响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5,(11):43-46.[6]李新贤.分析提线木偶戏在现代的传承[J].戏剧之家,2017,(4):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