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晓佳《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2023-04-16 来源:步旅网
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初中校区课程教案

年级 本课总课时 七(下) 科目 语文 课题 教材版本 《社戏》 人教版 2课时 本节课时 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鲁迅及其生平、作品。 2.了解“社戏”这一民俗文化。 3.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字词并能运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弄清小说三要素,并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解决字词、字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重点: 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字词并能运用;初步感知课文,弄清小说三要素,并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材分析 难点:初步感知课文,弄清小说三要素,并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关键:弄清小说三要素,并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用具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 自主预习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一.直接导入(5’)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启新的一个单元的学习,请打开课本第115页,我们学习《社戏》” (教师板书) 师:“大家看到‘社’这个字,还想起了哪些字?” 预设:“社”字的偏旁很普遍,所以学生会联想到一系列的诸如“礼、祈祷、视”等字。 师:“大家刚刚说的很多,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字就是一种文化的缩影” (教师解读“社”及联系家乡二月二的习俗导入本课学习,让大家了解民俗文化) (社戏风俗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 关于地方风俗——社戏 社:“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二.解题(3’) 1.“社戏”题目解读(1’)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2.课文1--4段解读(2’) 师:“刚刚我们讲了《社戏》是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回忆,让我们现在看看“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作者可以在小小的村庄里获得哪些快乐”,请迅速阅读课文1---4段,勾画出描写平桥村的语句,勾画出作者可以在乡间做得趣事”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并指导阅读)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三.解读学习目标(见课件)(1’) 1.了解作者鲁迅及其生平、作品。 2.了解“社戏”这一民俗文化。 3.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字词并能运用。 4.初步感知课文,弄清小说三要素,并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其实课堂进行到这,已经解决了部分目标。 四.知人论世(2’) 了解鲁迅生平、作品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请学生朗读,教师点拨)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华盖集》、《集外集》。)(让学生留痕) 由于学生对鲁迅很了解,所以对鲁迅只是简单介绍,重点将挽联的故事传递给大家,提示大家通过挽联猜想作者: 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五.过程(30’) 1.字音校正、词语解析(2’)(见课件) 惮(dàn):怕、畏惧。 踱(duó):来回地走。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fú):游泳。 潺潺(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 动的声音。 絮叨(xù dao):翻来复去地说。 纠葛(jiū gé):纠缠不清的事情。 弥散(mí):弥漫消散。 (让学生跟着课件快速阅读) 2.初步感知课文,并思考(10’) 找出本文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给课文分层次 (以情节为依据) 由于课文比较长,所以采取学生默读的形式进行,在学生默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重点。 3.分析故事情节(6’) 师:“刚刚我们谈过,文中的‘我’要去看戏,那么文章自然就是以看社戏为线索,读过课文,大家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 生:“时间”或“事物发展的顺序” 明确一共写了几件事?如何安排? 4.巩固练习 《名师学案》48页第4题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社戏》,感受到了农村的那份朴实和儿时的那份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下课。 巩固练习:《名师学案》48页第4题 板书设计: 社 戏 鲁迅 课后作业: 《名师学案》48页1---5题 这节课在4班进行地比较顺利,尤其在字词识记环节,给了教学反思 我新的启示,字词学习要多变换方式,让学生对字词学习感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