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乳腺原位癌基因表达与分子肿瘤学理论的两个悖论

2021-05-08 来源:步旅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J Clin Exp Pathol 2012 Jan;28(1) ・3・ ・专家论坛・ 乳腺原位癌基因表达与分子肿瘤学理论的两个悖论 王瑞安,阎庆国,李增山,李擒龙,覃君慧,梁媛 关键词:乳腺癌;HER一2;E—cadhefin 中图分类号:R 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12)01—0003—02 肿瘤的发生被认为是基因突变的累积导致细胞增殖失 控和逃避凋亡的结果。这些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癌基因的 扩增和过表达,抑癌基因的表达减弱和丢失等。科学研究和 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发现与现有科学理论相矛盾的现象或结 果,我们称之为悖论(paradox)。悖论是科学理论的大忌,如 无法解释,常提示理论体系中存在某种错误,乃至理论体系 的彻底错误。我们且看乳腺分子肿瘤学中的两个例子。 1 HER-2与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中其 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分子肿瘤学的研究中,乳 腺癌的研究资助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乳腺癌的临床靶向 治疗在临床最早开展,并有较为成功的案例。有关乳腺癌中 HER-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基因的表达 与治疗、预后的关系,是最广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HER一2也称c—erbB一2、neu等,是已知的癌基因之一,其 产物表达于细胞膜,作为受体激酶激活下游分子,参与促进 细胞的增殖、迁移等过程。HER一2基因在部分乳腺癌、胃癌 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中有扩增现象并呈过表达,且与这些肿 瘤的预后、抗药性等直接相关。赫塞丁便是针对该膜分子的 单克隆抗体。 进行分子靶向治疗时,分子靶标必须明确。乳腺癌和胃 癌等常检测HER一2的表达,必要时用FISH法检测是否有基 因的扩增,以辅助判断。但导管内原位癌(ductH carcinoma in situ,DCIS)中HER.2阳性染色,不能作为用药依据 ,因 DCIS中HER一2的过表达远较浸润癌常见 。 临床DCIS中HER-2阳性的患者,赫塞丁的治疗效果不 明显。因DCIS病变局限在导管上皮内,上皮内无血管和淋 巴管,所以不发生转移。因而,DCIS并不是真正的癌症 。 手术后,DCIS患者基本可长期生存,赫塞丁不可能再进一步 延长患者的寿命。但是,DCIS是有一定复发率的原位癌,抗 收稿日期:2011—09—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0923),(30971535),国 家973项目(2009CB521701)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西京医院病理 科、国家肿瘤学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32 作者简介:王瑞安,男,教授,通讯作者。Tel:(029)84774538,E.mail: wangra@fmmu.edu.eFt HER-2的赫塞丁能否降低DCIS的术后复发率,或者在不选 择手术治疗HER-2阳性的DCIS中,赫塞丁能否逆转DCIS 或降低这些原位癌而进一步发展成浸润癌,尚未见到有此类 的研究报道,从逻辑推理来看应该不会有这样的结果,甚至 结果可能相反。这一推理的依据是:乳腺浸润癌中HER一2 的阳性率是20%~25%,而DCIS中HER-2的阳性率> 50%,说明HER-2阴性的DCIS发展为浸润癌的几率远较 HER一2阳性的DCIS高。也就是说,HER一2在导管内和导管 外肿瘤的作用恰恰相反,其抑制病变的作用进一步发展。 从另一角度说,DCIS中HER一2的高阳性率是否又预示 着HER-2在DCIS的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呢?有实 验支持这一推断。在三维立体培养的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 HER-2的过表达能促进腺泡样结构中的上皮细胞迅速的增 殖、填满腺腔,形成类似DCIS的结构,但细胞不突破基 膜 J。用内源性HER一2启动子做转基因小鼠,经较长的潜 伏期后发生DCIS,但鲜见转移 J。 2小叶原位癌(1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与EMT 上皮一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既是胚胎时期很多组织发生细胞迁移所必须的过程, 也是上皮性肿瘤细胞发生早期转移的机制。EMT的分子生 物学特征是Snail等转录因子的高表达,抑制了细胞黏附分 子E—cadherin的表达,使细胞间失去黏附力,连接松散,便于 浸润和转移。 EMT在胚胎学上有比较可靠的证据。在肿瘤学上,虽 然细胞学等体外研究比较深入,有大量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发 表,但在病理学上却无过硬的证据 ’ 。下面以小叶癌为 例,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乳腺小叶癌是以肿瘤的大体形状呈小叶型而得名,其细 胞起源与导管癌一样,均来源于导管终末单位细胞。小叶癌 的细胞间连接松散,细胞膜失去E—cadherin的表达,与E— cadhefin结合在细胞膜发挥细胞连接作用的B—catenin则转 至细胞内。从EMT的理论看,小叶癌应该是高转移,预后较 其他乳腺肿瘤差。浸润性小叶癌的预后与E—cadherin表达 正常的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基本相同。依照EMT的理论,肿 瘤转移到新的器官组织后,应该发生MET恢复上皮性的细 胞连接。但小叶癌转移到新部位后,仍然缺乏E—cadhefin的 表达,细胞连接仍松散。 LCIS位于基膜之内。小叶肿瘤的突出特点是细胞间连 接松散,缺乏E-cadherin的表达。在原位癌中,LCIS是特例。 LCIS的患侧乳房和健侧乳房发生浸润性癌(包括浸润性导 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几率均等,高于正常人群。因而,对 ・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l,Clin Exp Pathol 2012 Jan;28(1) [2]唐平,魏兵,步宏.乳腺导管原位癌研究新进展[J].临 LCIS的处理是加强定期随访,不做手术切除。个别需要手 术切除的,则为双侧乳房切除 。因此,LCIS不向浸润癌发 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1):12—6. [3]王瑞安.原位癌不是癌[J].医学争鸣,2010,6(1):5—6. [4]Muthuswamy S K,Li D,Lelievre S,et a1.ErbB2,but not ErbB1, reinitiate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s luminal repopulation in epithe— 展只提示患者可能有某些乳腺癌的易感基因,仍需提高警 惕。EMT的理论在LCIS中不适用。但如果LCIS不向浸润 癌发展,浸润性小叶癌从何而来?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从其 它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如浸润性导管癌转化而来,或由DCIS lial acini[J].Nat Cell Biol,2001,9(3):785—92. [5]Andrechek E R,Laing M A,Girgis—Gabardo A A,et a1.Gene ex— pression profiling of neu—induced mammary tumors from transgenic mice reveals 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 to ErbB2--ex- 发展而来。与浸润性导管癌共存的浸润性小叶癌类型如多 形性小叶癌便是由浸润性导管癌转化来的可能例证。若要 进一步证实这一假说,还需努力寻找浸润性小叶癌与DCIS 共存的例证。如果这2个例证同时存在,在乳腺小叶癌和导 管癌这个问题上则可证明EMT理论的正确性。 上述2个例子提示我们,病理学的机制非常复杂,习惯 的线性思维很容易导致我们犯错误。同时,这些矛盾点也是 科学发展的支点。对这些矛盾的解释,常常导致科学研究的 突破。 pressing human breast cance ̄[J].Cancer Res,2003,63(16) 4920—6. [6]Tarin D.The fallacy of epithelil mesenchymala transition in neo— plasia[J].Cancer Res,2005,65(14):5996—6000. [7]Ledford H.Cancer theory faces doubts[J].Nature,2011,472: 273. [8] Elsheikh T M,Silverman J F.Follow-up surgical excision is indi- cared when breast core needle biopsies show atypical lobular hy- 参考文献 [1] 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编写组.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 (2009版)[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2):836—40. perplasia or 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a correlative study of 33 pa— tients with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Surg Pathol,2005,29 (4):534—43. ・国外期刊文摘・ 假肌性血管内皮瘤:一种特征明确 瘤表现为脉管浸润。7例肿瘤有坏死区域。免疫组化检查: 所有肿瘤CK(AE1/AE3)和FLI一1弥漫阳性,CD31不同程度 的阳性(22/27),CAM5.2局灶阳性(21/25),SMA局灶阳性 (14/42),EMA局灶弱阳性(7/49),PAN-K(MNF)局灶阳性 的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的多中心 性肿瘤 Homiek J L,Fletcher C D.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 oma:a distinctive,often multicentric tumor with indolent behav— (1/47)。所有病例CD34、desmin和S-100蛋白均阴性而 INI1呈完整表达。31例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9个月~17 年(平均4年)。多数病变行局部切除,18(58%)例局部复 ior.Am J Surg Pathol,201l,35(2):190—201. 1992年Mirra等描述了5例CK阳性的梭形细胞肿瘤, 表现为单侧肢体的多灶性病变,常伴有骨的累及。当时建议 是一种上皮样肉瘤的亚型。目前这种肿瘤类型还没有被广 泛认同,其特征仍未完全明确。作者验证了50例具有此类 特征的肿瘤,对其组织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进行了进一 步评价。男性占多数,男女比4.6:1(平均年龄31岁,40岁 以下的占82%)。一半的患者表现为疼痛性结节,另一半为 无痛性结节,肿瘤大小1.9 em(平均0.3~5.5 cm)。肿瘤发 生在下肢(54%)、上肢(24%)、躯干(18%)或头颈部(4 发或相同部位出现另一结节,17例首发症状均在1年内。8 例患者行术后放疗,6例患者行化疗。4例患者因多发性病 灶行截肢术。1例患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迄今为止,仅有1 例患者原发肿瘤切除16年后远处发生转移(弥散性)。最 终随访结果,27例患者无疾病生存,1例患者生存但不知具 体病情,2例伴有肿瘤复发的患者生存,1例患者因病而死。 总结,作者描述了一种主要发生于青年人的罕见转移的(中 间型)特殊类型肿瘤,以单侧肢体不同组织面多灶性生长为 特征。虽然具有上皮样肉瘤的一些特征(四肢末端皮肤/软 组织、青年人、CK阳性),但与上皮样肉瘤不同的是肿瘤主要 表现为肌样梭形细胞形态,表达FLI1,也常表达CD31,不表 达EMA、CD34和PAN—K,而INI1呈完整表达。上述免疫表 型所见倾向于内皮细胞分化。尽管肿瘤呈恶性表现,但长期 随访提示肿瘤呈惰性临床过程,伴极小风险远处转移。虽然 尚未明确这种肿瘤的精确疾病分类,作者提出暂时指名为 “假肌性血管内皮瘤”。 (解建军 摘译,张仁亚 审校/。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 医院病理科,I1当清济宁272029) %)。33例病变呈多灶性(病变范围2~15个),其中32例 多个组织面受累。共205处病变,其中64(31%)处累及真 皮,42(20%)个累及皮下组织,70(34%)个病变累及肌肉, 29(14%)个累及骨组织。所有病变均有浸润性边界,肿瘤 排列呈松散的束状和片状,由肥胖的梭形细胞组成,伴有空 泡状核和各种明显的核仁,胞质丰富,嗜酸性,有些病例具有 醒目的横纹肌母细胞样外观。所有病例中,少数细胞呈上皮 样。27例肿瘤具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多数肿瘤仅表 现为轻度的核非典型性。6个肿瘤细胞具有局灶性的多形 252601;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性。核分裂象平均1个/10 HPF(范围,1~10个)。7例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