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部编版语文《“飞天”凌空》同步练习(打印版)

2022-08-10 来源:步旅网
3 “飞天”凌空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翘首 翘楚翘辫子 ...B.刹那 古刹 刹车 ...C.屏息 屏气 屏幕 ...D.回旋旋转 凯旋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瞬间 酷似 沸腾 精采 B.裁叛 气氛 赞赏 轻盈 C.集训 敦煌 凌空 翻腾 D.由衷 慷概 潇洒 延续 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3)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4)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4.(德州中考)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5.请给下面一则消息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本报讯(记者 龚洁芸)昨天,中国跳水队“一姐”、上海姑娘吴敏霞更新微博,宣布正式退役,结束25年辉煌的跳水生涯。从2004年雅典到2016年里约,吴敏霞参加了4届奥运会共摘得5枚金牌。据悉,吴敏霞的官方退役仪式将于12月20日在水立方举办。

吴敏霞在微博中写道:“6岁学习跳水,13岁进入国家队,25年弹指一挥间啊,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里约奥运会期间,吴敏霞透露,这将是自己最后一届奥运会。这一消息也得到国家队领队周继红的证实。中国跳水队队员和很多网友纷纷为吴敏霞送上真诚的祝福。

吴敏霞1991年开始练习跳水,至今已经过去25年。里约奥运会上,吴敏霞搭档施廷懋夺取女子双人三米板金牌,个人实现在该项目上四连冠,也超越前辈伏明霞和郭晶晶,以5金1银1铜的成绩成为奥运女子跳水第一人,同时还成为继邹凯后,中国奥运史上第二位“五金王”。算上里约奥运会金牌,吴敏霞总计拿到过22个世界三大赛冠军,其中包括5枚奥运金牌。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第一段中对白云、飞鸟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

8.本文最后一段描写印度观众是否多余?为什么? 。

她与姚明两次亲密接触

昨日,广元市利州区建设村八一建设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华可欣很幸运,她不仅亲眼看到自己的偶像姚明,还与他有了两次亲密接触:一是帮姚明系红领巾,二是和姚明一同玩“老鹰捉小鸡”。

系红领巾

“太意外了,这一刻值得我回忆一辈子。”说起与姚明亲密接触的一幕,11岁的华可欣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在昨日上午10点多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老师本来是安排另外一名同学给姚明系红领巾,那名同学以为自己排错了顺序,就临时与华可欣交换了位置。谁知道走到嘉宾面前时,华可欣才发现自己站在姚明面前。“姚明哥哥好高哦,我都不敢与他对视。”幸福来得太突然,华可欣一时慌了手脚。“不行,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绝对不能丢脸。”想到这里,她很快镇定下来,顺利地给姚明系好了红领巾,“姚明哥哥当时还开玩笑说‘我是不是太高了啊’”。

老鹰捉小鸡

在接下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环节里,华可欣扮老鹰,而“鸡妈妈”则是比他高出许多的姚明。随着游戏开始的哨音一响,华可欣展开双臂,猛地向“鸡群”扎去。“敌人”来击,“鸡妈妈”姚明一边小心翼翼地掩护着身后的“小鸡”,一边与“老鹰”周旋。

在高大的姚明面前,华可欣简直就如无物一般,每次猛扑,“鸡妈妈”均只需轻舒双臂,就将“老鹰”挡在外面。几个回合下来,华可欣瞅准一个空当,灵活地避开了姚明的阻拦,从其腋下钻入,抓住了“小鸡”。“要不是姚明哥哥的手太长,我早就抓住‘小鸡’了。”意犹未尽的华可欣说。

9.本文以“她与姚明两次亲密接触”为题,有什么作用? 。

10.“两次亲密接触”具体指哪两次? 。

11.在给姚明系红领巾时,华可欣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

12.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华可欣瞅准一个空当,灵活地避开了姚明的阻拦,从其腋下钻入,抓住了“小鸡”。 ........。

13. 课文中动静结合的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刻画出吕伟跳水技艺的高超,请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话。

【课文片段在线】①“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②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写法分析】句①动静结合,描写出吕伟身体插入碧波时的情态,“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烘托出她

跳水技艺的高超;句②动静结合,现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是动,如梦初醒的观众是静,两相对照,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第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过关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海水的潮汐________与月亮的引力有关。

(2)经过12天运行,这批货物才抵达________石家庄车站。 (3)沙漠上,一队骆驼驮________着各种材料安静有序地走着。 (4)近几年,复古的褶皱________长裙非常流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 【答案】 (1)cháo xī (2)dǐ dá (3)tuó (4)zhě zhòu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汐”“褶”容易读错。 故答案为:⑴ cháo xī;⑵ dǐ dá;⑶ tuó;⑷ zhě zhòu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

2.文学常识填空:《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________》,作者阿西莫夫是________国著名科普作家和________小说家。

【答案】新疆域;美;科学幻想

【解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艾萨克·阿西莫夫是美国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答案为:《新疆域》;美国;科学幻想

【点评】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3.《恐龙无处不在》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人,选自《________》。

【答案】阿西莫夫;美;新疆域 【解析】【分析】背诵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4.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

【答案】大陆漂移假说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见解。 【点评】学生要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5.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________。

【答案】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解析】【分析】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见解。 【点评】主要考查对课文的理解。

二、能力迁移提升

6.下列划线字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褶皱(zhě) 劫难(jié) 骨骼(gé) B. 遗骸(hái) 蟾蜍(yú) 撞击(zhuàng) C. 两栖(xī) 深渊(yuān) 鸟臀(tún) D. 追溯(suó) 衍射(yǎn) 溅到(iiàn) 【答案】 A

【解析】【分析】B项中“蟾蜍(yú)”应为“蟾蜍(chú)”; C项中“两栖(xī)”应为“两栖(qī)”; D项中“追溯(suó)”应为“追溯(sù)”。 故答案为:A

【点评】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注意此题中的“两栖”的“栖”的正确读音。

7.下列词语有错误的是( )。

A. 流逝 时间流逝 流失 水土流失 B. 熔化 岩石熔化 融化 冰雪融化 C. 导致 导致失败 倒置 本末倒置 D. 漂移 大陆漂移 飘逸 白云飘逸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应为白云飘移。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掌握。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地球上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多年左右前形成的。

B. 汽车实际上是造成所有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中空气污染)、引起酸雨和全球温度上升的基本途径。 C. 音乐家贝多芬,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D. 这次展览会上,人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各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 C

【解析】【分析】A项“大约”与“左右”重复;B项的“造成”与“基本途径”搭配不当,应改为“主要原因”或“主要因素”;D项应去掉“听到”。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9.选出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一项( )。

A.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B.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C. 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D.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答案】 D

【解析】【分析】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故答案选D。 【点评】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10.《恐龙无处不在》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 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 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 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 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答案】 C

【解析】【分析】举例子要举读者熟悉易懂的。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举例子说明方法的理解。

11.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 )。

A. 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 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 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 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答案】 C

【解析】【分析】括号内容说明金刚石加温恢复到炭的状态。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分析。

12.说说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①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②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答案】①“确实”一词表示肯定,用以强调在南极发现古爬行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恐龙曾经在世界各地分布过”这一观点。②“也许”表示猜测,不能肯定。因为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所以这样说,突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把握能力。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定性)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② 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确实”强调在南极发现古爬行动物化石;“也许”表示猜测。对“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的不确定。

故答案为:①“确实”一词表示肯定,用以强调在南极发现古爬行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恐龙曾经在世界各地分布过”这一观点。②“也许”表示猜测,不能肯定。因为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所以这样说,突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答题的方法是“抄下它,解释它,带入它,比较它(正反两面说清它),肯定它(得结论)”。

13.“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21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2)阅读下列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答案】 (1)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2)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材料一,可以看出材料一是分两个方面说明的,前三句话是一个方面,第四句话是另一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说明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最终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第二个方面说明的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最终会污染水体,引发疾病。据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是: 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2)认真观察“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表,可以看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低碳生活方式的分别占比为7.9%和24.2%,两者加到一起只要30%多一点,而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占比为59.2%和8.79%,两者加到一起竟达将近70%。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很有必要开展宣传活动。

故答案为:⑴ 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⑵ 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⑵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有关数字,关健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

三、在线精读演练

14.阅读《被压扁的沙子》节选,回答问题。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 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两条?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3)第②段文字中划线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③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 (1)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逻辑顺序。

(2)原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依据:“撞击说”和“火山说”。

(3)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突出说明语言的严谨。

(4)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解析】【分析】(1)由第一段中重点句子“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分析,说明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本文第①段,说明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争论不休。第②③④段,介绍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第⑤段,说明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巨大意义。所以是逻辑顺序。

(2)此题考查信息筛选。找出关键语句,由“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

难”概括回答即可。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3)在语境中体会加下划线词语的准确性;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可能、也许”通常表示猜测,结合第②段“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语境分析即可。

(4)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由关键词“例如”分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点评】(1)找说明对象的方法:一看题目。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二观首段。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三找结尾段。有的在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四归纳总结。

(2)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3)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定性)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② 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使欲描写的事物更清晰。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

唐淼

现在的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但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比较起来,我国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冬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区,非漠河莫属。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国漠河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气温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终年不冻,跟我国杭州、长沙温度相似,而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所以温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纬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气温为-9.3℃,而我国沈阳位于北纬41度48分,纬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气温却是-11.5℃。

北方地区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区呢?古巴首都哈瓦那与我国广州市的纬度相似,而且两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开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强寒潮来临时也都还有9℃。而广州1月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还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0℃。 以此看来,我国冬季确实比世界同纬度上其他国家要寒冷。

事实上,在同样的纬度上,世界各地的温度往往不尽相同。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叫作纬圈平均温度。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

长江以南偏低8℃;就连华南沿海地区也偏低5℃左右。 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呢?

这一“祸首”就是频频南下的寒潮。冷空气最早大都来自北冰洋,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得到加强。西伯利亚高原不但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地处大陆内部,获得热量少,散热快,成为北半球寒冷中心。这里的盆地地形使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寒潮就会大爆发,并不断积累入侵我国。 寒潮来临时究竟有多强,对我国影响有多大呢?以上海为例,百年来曾经有两次大的寒潮来袭。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气温还高达31.6℃,人们纷纷身着短袖出行,第二天,经过冷空气的“洗礼”,气温居然下降到7.7℃。后来,温度降至6℃,在短短的两天中,人们经历了从夏季到冬季的转换。

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气温为19.9℃,傍晚冷空气来袭,第二天气温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势头强劲,最低温降至-2.1℃,24日早晨,气温再创新低,达到-10.6℃。

寒潮来临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可以说它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一定影响。

(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2月9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3)不能,“大约”表示估计,表明后面的温度只是估计,并不是准确数字,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说理,符合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解析】【分析】(1)根据这篇文章的题目可知,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同样的纬度,我国为何更冷?换句话说就是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2)“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低至-20℃”“漠河同时期气温竟然低至-30.9℃”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这

段话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这两个地区的纬度相同,但是两地冬季的温度差别却很大,结合语境分析,作者使用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的事实,非常令人信服。结合下文说明内容分析,这段话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⑶ “大约”,表示估计。“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低14℃~18℃”意思是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比纬圈平均温度估计要低14℃~18℃。 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⑷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首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这样说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故答案为:⑴ 同样纬度,我国更冷的具体情况与原因。

⑵ 列数字、作比较。列出具体的气温度数,把我国冬季漠河的温度与英国冬季利物浦的温度进行比较,说明虽然纬度基本相同,但两地气温相差巨大,表明我国更冷,也引出下文“处在同样的纬度范围内,为何我国的冬季温度比较低”这一问题。

⑶ 不能,“大约”表示估计,表明后面的温度只是估计,并不是准确数字,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冬季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一定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⑷ 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先列举我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说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说理,符合逻辑,更便于读者的理解。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⑵本题考查了说明文说明方法辨析及其作用。说明方法特征明显,一般比较容易判断。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结合说明方法牢记其通用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结合运用说明方法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切记离开文章内容的空洞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字词能否删去题型,首先要表明观点,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分析理由的思路是:该词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去掉后会怎么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本题考查分析说明顺序及作用的能力。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

四、核心素养培优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人们在起床时发现窗外的世界陷入了茫茫雾海,这样的天气被广东人称为“回南天”。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漉的,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浓雾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现象。据统计,回南天现象严重时可使能见度降至50米以内。

(1)“回南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不超过50字) (2)“回南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不超过15字)

【答案】 (1)二三月份的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冰冷的物体表面遇暖湿气流,产生水珠。

(2)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或“到处湿漉漉”),能见度低(或“浓雾弥漫”)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外说明文的理解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段,寻找关键语句概括回答即可。如“回南天是一种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二三月份。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

(2)由重点句子可以回答:“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漉的,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浓雾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现象。

故答案为:(1)二三月份的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冰冷的物体表面遇暖湿气流,产生水珠。

(2)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或“到处湿漉漉”),能见度低(或“浓雾弥漫”)

【点评】(1)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