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咏物诗欣赏(梅花) - 生用

2020-07-24 来源:步旅网
 咏物诗的鉴赏

一、定义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

二、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主要表现手法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 。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

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如陆游《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冷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四、咏物诗的鉴赏要点

1、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他的镜头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也就是,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有一个说法,要做到“不即不离”,也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但又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2、其次,我们在欣赏一首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举例来说:唐代有三位诗人都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里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的上乘之作。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是每一位考生都要明确的。

咏物诗欣赏(梅花)

梅花之美,不仅在色香和姿态上,更突出的是它的神韵与品质。人们把梅花视为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故梅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的称颂,歌之咏之的佳作在古代诗坛上可谓数不胜数。

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代表名家起码有北宋的林逋,王安石,南宋的陆游、李清照、姜夔。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他爱梅爱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一生不娶,植梅放鹤,终日与梅鹤相乐,因此有“梅妻鹤子”之美称。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可谓是咏梅的千古绝唱。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三四句为咏梅的千古名句,写出了梅花的体态和神韵。梅枝疏秀清瘦的影子斜映在清浅的水中,梅香清幽淡远,在朦胧的月色中飘散开来。诗句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它以“水清浅”、“月黄昏”作为背景衬托,写出了梅姿之清和梅香之幽。水因其清,所以看上去浅,并非真浅。“清浅”侧重在清“疏影横斜”入水,因水的清澈而仿佛别在一清凉世界,越发地晶莹。梅香不是浓郁的,而是淡淡的,似有还无,故称暗香;再配以“浮动”(而不是弥漫、四溢等),真真地贴切。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梅尧臣语)。“暗”与“浮”,也是通过视觉的意象使人感受梅的幽香,让无形之香有形化,也即现代修辞学上的“通感”。另外,这句强调梅的“横斜”的姿态,用“浮动”来形容清幽的香气,是为了增加一种流动感。从绘画原理上说,斜线和曲线往往比直线更富于流动感。古代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创造出不少佳句,如杜甫《水槛遣心》诗中写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名句,如果把微风中的燕子写成“微风燕子飞”,那就兴味大减了。“疏影横斜”配合“水清浅”的水边倒影,按照美学原理来说,它不仅具有以小见大的因素,而且可以从水边的梅花倒影中,获得一种透明感和立体感,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暗香浮动”配合“月黄昏”的朦胧色彩,更显出梅花的香气清幽。有时候,诗歌的朦胧意境要比明朗的场面更加迷人。这样,象征清秀高洁、不染尘俗的梅花,被这两句诗描绘得神态飞动,而且它只能是咏梅。据说苏轼有一天和几个朋友欢叙,其中一人说:这两句诗拿来咏杏或咏桃李也可以。苏轼说:“可则可,但恐杏花、李花不敢承担。”这句风趣的话引起一座大笑。因为用来衬托桃李杏花的应是明媚的春光,而不是“水清浅”和“月黄昏”,再说桃李杏花应该是繁花似锦,而不是疏影暗香,所以这两句只有用在形容梅花上,用在其他花卉上就不合适了。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大约是王安石隐居钟山后的作品。此诗追求的,是梅花超尘拔俗的意境。这里说梅生墙角,有寂寞之意。“墙角”二字,与其说是写实(眼前景),倒不如说写意(胸中情)。王安石辞归金陵,其境况自然不同于往日的轰轰烈烈,而有点象墙角之梅,不免有些冷冷清清,容易被人遗忘。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悲惨凄切,反而为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傲岸清高,感到一种解脱的宽慰。隐居生活是冷落的,却可以保持内心的宁静,避开尘嚣的纷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两句则是写情中景,远远望去,墙角残雪一片,莹白如玉。但那不是雪,是盛开的梅花,因为寒风正不断地送来香气。这样大冷的天,到处是雪,梅花经一夜风霜,偏又向雪中开,所以花光雪色浑然难辩。“不是雪”响应了“寒”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梅花的白以及诗人对之疑惑的细微心理活动。“暗香”则写出了梅香清幽淡雅、若有若无的特点。从元稹“露梅飘暗香”(《春月》),到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暗香”几乎成了梅香的代称。诗人把它同“遥知”相对而出,则进一步写出了梅香的隽永浮动。应当说,没有情绪的平和与感觉的灵敏是难以捕捉到这暗香的。诗的后两句从感觉写来,生动地道出了白梅素雅不艳,温馨不浓的风韵,微妙地寄托了诗人甘于淡泊隐居的情怀。

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众多的咏梅诗词中,堪居上品: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生平特别喜爱梅花,一生中曾写过160多首咏梅的诗词,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称赞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歌赞梅花的高标独立、贞洁不渝,颂其傲霜凌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品格。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梅花的确也是陆游品格的写照,与其说是咏梅词毋宁说是词人的自画像。正如其《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真正进入元人景元启所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虽屡遭谗诬,历尽挫折但他决不改变自己恢复中原、反对权奸的主张。 此词咏梅,说梅花经风雨而飘零,被践踏成泥土,香仍如故,品德何其高洁。陆游以梅花精神自喻,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点明时和地,写梅花的所居非地,所遇非时,“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这梅花竟是生长在“驿外断桥边”,桥既已断,则无人经行,少有人迹,梅开梅落也就无人欣赏,“开无主”既为谁开,有无人识赏之意,这句或是写实,但却从中见出词人的不遇之慨。“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则寓意于物,借梅言志。“无意苦争春”,不去和那百花争艳,只是以自己的素色静静地在寒冬里开放。在这里,“春”字有隐射繁华场和功名利禄之意。无意争春,“群芳”不妒什么呢?因为梅花太美了,太高洁了,有它在,众花便被比得黯然失色,它们自然要妒。这“群芳”是影射现实中的群小妒贤,无能之辈妒才,这种现象自古皆然。陆游即使不去追名逐利,可仍然会遭到非难和诽谤。最后两句借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一任群芳妒,既便是历尽磨难,粉身碎骨,也不改其本质的芳香,留得芳香在人间。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梅花的芳香是不死的,词人的高洁人格也是永远不死的。以前曾有人说,这首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但我以为,黄昏风雨,寂寞断桥,那是时代氛围的写照,说词人消极是没道理的。事实上,我以为词的主要精神是积极的,词人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是令人感佩的。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的词中有一种充满乐观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将“春”字突出了,不争春而报春。 这两首词,就所咏的物象梅而言,描摹再现十分传神,而对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意念而言,则是巧妙的隐喻和表现,两者高度融和叠合,从而产生回味无穷的魅力和效果。

以梅花写心境的介绍姜夔和李清照的两首词:

《暗香》[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兴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暗香》和姜夔的另一首也是写梅的词《疏影》,同为著名的咏物词。宋代著名词论家张炎说:“诗为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词源》)张炎对林逋的《山园小梅》和姜夔的这两首咏梅词的评价是很高的。姜夔的这两首词并不一定有什么重大社会价值,但它却能从现实的梅景中引起诗兴,摘林逋著名诗句为词牌名,适当地提炼和化用某些和梅花有关的典故,并由此生发开去,雅而不涩,意到语工。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关于这首词寄寓了什么,过去有许多说法,但都难以指实。实际上,作者就是借物怀人,借梅花来写心情的。写的是所见所感,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慨叹。从字面上我们将它通译一遍,再来分析它的艺术所长:

语译其意:

明月呵,你总是清辉依旧,谁能计算出,你多少次映着我在梅下吹笛, 那时,笛声把心爱的人从梦中唤醒,在清寒中为我摘取枝头的梅花。 当年我何逊一般满腹诗情,而今你我渐老去,笔下再无热情激荡。 只怪那竹林外,稀疏的点点梅花,还和过去一样幽香,从竹边飘飘而来,把我周围浸透。 处独江南水乡,我伴着寂寞,独自羁留边远的江乡。 我一枝红梅在手想寄给你,可叹夜来雪深路长,无由相寄。 我心中惆怅,面对着翠绿色的酒杯,我泪湿衣袖,面对窗外红梅,相对无言,又沉入回想: 在那西子湖旁,你我携手的地方,千树梅影压着湖水, 那么清,那么凉。风吹花瓣片片飞尽,几时你再回我身旁? 词以咏梅为主干,抒情怀人,所怀之人即词中所谓“玉人”。为什么怀人要出以咏梅呢?只因梅花是当日情事的见证。词人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作者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全词可分为六层。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起笔就从烘托气氛着笔。在朦胧的月光中,词人身倚梅树,横笛而吹,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以写梅花诗而著名。在此,作者是以何逊自比,说自己年华已逝,诗兴减退,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这是第二层。咏物词,一般都不在字面上露出所咏之物是什么,这里,咏梅却点出“梅”字,也的确有点例外,在当时情况下,唯有大手笔才敢于如此。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是第三层。这两句写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撩人情思。这就有点像苏轼的“明月不谙离人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意思。

下片写身世之感,从“江国正寂寂”到“红萼无言耿相忆”是第四层。叙写独处异乡的冷清寂寞,内心情感波澜起伏;先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路遥,风雪阻隔,难以寄到。“翠尊”指翠绿色的酒杯,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最后,作者想从窗外红梅身上来寻求寄托并借以排遣胸中的别恨,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使人难以忘情的回忆。

“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两句是第五层,其中“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千树梅花,迎寒怒放,掩映着西湖的万顷碧波。它以凝炼之笔写出了西湖梅花的特点:“千树”写梅树之多,一个“压”字,写出了梅花盛开时的气势。写冬天西湖的水不说“水”字,而用“寒碧”二字,是就它的温度与颜色加以形容,使人可感可见,冷峻之中透露出热烈的气氛。写梅如此,古来罕见。这两句说明,词人最难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红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袭人,压倒凛冽的冬寒,他们当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携手相游的,何等惬意呵。词脉发展到这里,终于形成高潮。

结尾两句又是一层,词笔顿时跌落,回到现实中,眼前景和心情一样:唉,片片吹尽。 这首词妙在对比。“旧时月色”与眼下月色并无不同,不同的是词人的感受。回首当年,与玉人携手,踏着清幽的月光,冒着早春的薄寒,漫步西湖,摘梅清赏,那是何等的光景。而眼下却是青春逝去,孑然独处,竹外数点梅花寂寞地开着,冷香唤起词人的一怀愁绪,抚今追昔,此情何堪?“但怪得”的“怪”字下得准确细腻,犹言“你这久违的梅花,何事又来打扰我这落寞的旅人,来提醒我折磨我这颗寂寞的心呢?当年的曾携手处的梅花是“千树压、西湖寒碧”,梅花的繁盛,象征着往日美好的年华和热烈的爱情,而这与眼前的只有竹外几点疏花和片片吹尽的前景相比照,更驾驶了凄凉感伤的情调。

李清照有一首咏残梅的词,既是咏梅,也是自我写照。主观抒情性很强。 《满庭芳》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昼锁,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籍,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上片词语间流露出作者被压抑的情绪,这由“锁”“藏”“深幽”等用语中可以看出,似乎心情慵倦。上片末句“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用了一个典,何逊是南朝诗人,爱梅花至极,据记载:何逊在扬州时,住处有梅花一株,他经常在梅花下咏诗,当梅花盛开时,终日徘徊在花前不离开。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所致。杜甫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李清照用了何逊的典故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寞的。现在,她在寂寥的环境里面对梅花,便有与何逊心情某种共鸣之感。

下片“从来知韵胜”,是李清照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说梅花“韵胜”,它是当得起的,而且“从来”赢得一致的称赞。她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过笔来写梅的不幸,以及不幸零落后所显示的格调。“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柔”通“揉”)“藉”与“揉”有被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有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最终定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是花的一般的必然命运。“香消雪减”,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春恨,但词人却认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雪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这句是说,虽然踪迹难寻然而情意长留。“难言处,良霄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做含意。想象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的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明年,这梅枝还会有梅花重开,并带来春的消息。“良霄淡月,疏影尚风流。”是佳句,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这样的结句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未仍存有信心的精神品格。

这首词与李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意深婉曲折,音调低沉谐美,富有女性美的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